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失访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又是艾防工作难题。从失访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从自愿咨询检测环节引入心理疏导,加强宣传与监测,实施关爱、救助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以及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等四大方面人手来消除HIV感染者/AIDS病人失访现象,为整体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9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随访情况,分析首次随访后的随访管理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别使用2010年1月下载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0年7月下载的艾滋病随访管理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当年报告HIV/AIDS68 249人,新发现且存活的HIV/AIDS 56 018人,其中完成首次随访48 407人(86.4%),失访3 151人(5.6%),查无此人2 646人(4.7%),未随访1 814人(3.2%)。首次随访完成后,未婚、维吾尔族和彝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感染途径为注射毒品、现住址为非报告地县区、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和强制戒毒/劳教/羁押人员,检测的HIV/AIDS失访比例较高。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信息不全为病例流失的主要原因。讨论为减少病例的失访,应加强易失访人群的沟通与管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现住址属于贵州省的人员名单,分县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录入。结果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省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比例为63.6%。性别、年龄、民族、地区、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样本来源,均为随访管理的影响因素。结论 HIV/AIDS病人管理难度大,在首次随访时对此类人群的信息收集应完整、详细。同时应加强与监管场所的合作,提高干警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在所内收集必要的资料,防止出所后失访。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新发现HIV/AIDS患者的失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HIV/AIDS患者)失访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今后基层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多年从事基层艾滋病防制工作的实践,对新发现HIV/AIDS患者失访的危害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预防失访发生的措施. 结果 失访直接影响对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再传播的危险性;对失访的感染者可能贻误抗病毒治疗时间,造成其过早死亡;失访还直接影响了艾滋病报告疫情的准确性.失访的原因主要是: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HIV/AIDS患者害怕隐私暴露;当前国内HIV抗体检测程序和相关法规不健全,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法律意识,对艾滋病有歧视、恐惧和泄密等.预防失访的有效措施是: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知识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宣传贯彻;对目前的HIV抗体确认阳性告知程序进行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建立初筛阳性提早介入的机制. 结论 新发现HIV/AIDS患者的失访问题,是中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难点之一,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失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1年北京市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随访情况,分析HIV/AIDS病人随访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2年1月下载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病例报告与随访管理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本市住址存活HIV/AIDS病人3572例,经性传播占91.4%(3232人)。2011年内完成随访的比例为90.0%(3215/3572)。疾病状态为HIV感染者,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是导致失访的主要原因。结论随着北京市住址存活H!V/AIDS病人的逐年增多,应针对易于发生失访的人群特征进一步提高随访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中出现失访的原因,探讨降低失访率的对策。方法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治疗数据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失访病人进行电话访谈,用自制表格记录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在121例失访病人中,无效联系29例(24.0%),有效联系92例(76.0%)。有效联系者中,前3位失访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49例(53.3%),工作原因22例(23.9%),抗拒服药12例(13.0%)。治疗3个月内的失访人数占失访总人数的71.1%(86/121),其中因药物不良反应在3个月内失访40人(81.6%),3个月后失访9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AIDS病人在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出现失访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工作原因和抗拒服药。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告知机制,加强依从性教育,完善家庭与社会支持,优化用药方案,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失访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服务(PITC),建立有效发现和管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PLWHA)的模式。方法采用定性调查方法,主要是个人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结果对湖北省十堰市和襄樊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11人进行单独访谈,并以城市为单位组织了两次小组访谈,十堰组5人,襄樊组6人。以社区开展VCT/PITC服务既有优势又存在可克服的困难。结论以社区开展VCT/PITC服务是切实可行的,其有利于提高VCT/PITC服务的可及性及利用率,达到有效发现和管理感染者/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入艾滋病(AIDS)发病期,越来越多的感染者死于AIDS相关疾病。另外,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不断扩大,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于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死于其他非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却不断升高。文章就当前国内外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亡原因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医疗机构加强和提高对重点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中国AIDS死因监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AIDS咨询需求进行调查。方法 对11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90%以上的第1次咨询是在感染以后。对于期望的咨询方式,HIV感染者最希望获得面对面咨询,占81.98%。结论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咨询人员面对面的咨询能力。  相似文献   

10.
红河州自1995年首次发现报告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例以来,疫情不断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扩散,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10 784例,约占云南省HIV/AIDS病人累计报告数的14%,成为云南省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监管场所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与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有效可行的综合管理模式。方法选择代表公安、司法和监狱的监管场所作为试点现场,对其2009、2010年间关押的HIV/AIDS病人开展HIV筛查、阳性结果告知、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和出所转介工作。全省其他地区监管场所为非试点区。结果经过试点,试点地区个案流调率、累计报告存活HIV/AIDS病人随访率和累计报告感染者CD4计数率分别为99.0%、80.3%、69.3%,集中关押场所分别为97.6%、88.2%、75.9%,均高于非试点区、非集中关押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监管场所开展感染者与病人告知随访综合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是辖区综合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有集中关押条件的场所比非集中关押场所在艾滋病综合管理工作中更显优势。如大范围实施则需全面统筹、因地制宜。出所转介不到位,"有形"与"无形"管理间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12省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各地校内外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制定青少年艾滋病宣传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大众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专题调查方案》,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校内外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结果 12省份共调查校内青少年48 516人,校外青少年13 085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中位数,校内外青少年分别为83.4%、77.3%。根据秩和检验,12个省校内青少年组与校外青少年组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P<0.05),但在疫情报告数高中低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结论校内外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一定的比例,但仍需要加强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相关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及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IDS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死亡病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死亡的5 265例有效个案进行分析,临床诊断为AIDS相关疾病死亡2 647例(50.3%),意外伤害410例(7.8%),其他疾病或难以确定与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1 973例(37.5%),不详235例(4.5%)。4 382例(8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较晚(46.4%)和家庭经济困难(13.7%)。2004-2011年7月底,累计治疗AIDS病人21 761例,死亡1 718例。在有完整资料的1 694例死亡病例中,825例(48.7%)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 065例(62.9%)治疗前最近1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结论未能及时就医或诊断时间较晚,免疫功能低下,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通过检索分析国内外文献及指南,收集国内外与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文献,分析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开展复方新诺明针对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的效果和影响其推广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开展抗病毒治疗,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肺孢子菌肺炎(PCP)、弓形虫病、腹泻的发病率,其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0.3、0.7、0.4,并可降低20%~40%的病死率。患者对复方新诺明的认知、医务人员的水平和医疗实践、交通条件、药物供应、国家政策等,是影响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使用及推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或之前,开展复方新诺明的预防用药,对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的AIDS病人有着重要意义。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广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柳州市2008年开展随访管理HIV感染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效果,为今后的随访管理工作指明重点方向。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管理系统中的信息,重点分析全年随访管理2次及以上的HIV/AIDS病人"个案随访表",比较首次和末次的个案信息,评价行为学改变情况。结果随访管理促进HIV/AIDS病人改变高危行为,使配偶检测率从35.2%提高至46.5%,子女检测率从14.8%上升至42.0%,CD4检测率从47.0%上升至56.1%,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比例从40.0%提高至56.5%,在发生性行为和吸毒时都能采取安全方式,前者采用安全套,后者参加针具交换或美沙酮维持治疗;随访管理使HIV/AIDS病人容易获得关怀和服务。结论通过对HIV/AIDS病人开展定期随访管理,降低他们继续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并控制艾滋病蔓延,提高HIV/AIDS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17.
Addressing HIV and AIDS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ny stakeholders including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However, increasing evidence reveals that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yet to acknowledge and respond to HIV and AIDS as a workplace issue. One factor that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s playing a role in determining whether a company responds to HIV and AIDS, or not, is the industry/sector in which a company operates. This study therefore sought to empirically examine whether in the context of Malawi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adoption of formal HIV and AIDS workplace policies based on the industry/sector in which a company was operating, as well as analyse the dynamics underlying such variations.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52 randomly selected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in Malawi,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adoption of HIV and AIDS workplace policies among companies operating in various sectors. Companies in the service sector were leading the adoption compared to companies in other sectors such as the trading sector. Furthermore, the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showed that differences in staff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HIV and AIDS institutions may explain the industry/sector variations. 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avenue to scale up company responses to HIV and AIDS by intensifying staff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HIV and AIDS institutions. Such institutions appear to play a vital role of providing up to date HIVand AIDS-related information upon which companies are able to develop a business case for responding to the epide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