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晚期艾滋病(AIDS)病人中分离培养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对其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了解中国临床HIV-1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以期探讨HIV-1生物学特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AIDS晚期病人的静脉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bDNA法检测病毒载量;PBMCs共培养法分离HIV-1毒株;终点稀释法滴定分离株的感染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分离株的env区;以MT-4细胞检测毒株的融合诱导性。结果6例病例中分离出3株能在PBMCs中连续稳定传代的HIV-1毒株,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分别为6.3×10^3、10.2×10^3、2.51×10^3;3株毒株均为B亚型,均不能引起MT-4细胞病变。结论共分离出3株感染力相对较高、呈慢/高型复制动力学、M-嗜性、非融合诱导性的HIV-1 B亚型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2.
1996年8月,我们采用改良的正常人PBMCs与病人PBMCs共培养法,从一名HIV/TB双重感染者的PBMCs中分离出1株HIV—1病毒,命名为GD—3.该毒株毒力强,在正常人PBMCs中培养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其HIV—1p24抗原滴度超过阈值,但对H_9细胞不敏感.该毒株经基因序列分析为HIV-1E亚型,与广东省其它经性途径感染HIV人群中的HIV-1亚型相同.  相似文献   

3.
蕨麻提取物的体外抗HIV-1活性及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蕨麻提取物的抗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活性及毒性。方法用HIV-1实验室适应株SF33、临床分离株XJDC257和020100968、假病毒颗粒9-14,18-36,74-2和Z20-11分别感染TZM-bl、MT-4,利用基于TZM-bl细胞的荧光素酶检测体系和基于MT-4细胞的P24抗原检测方法,观察蕨麻提取物抑制HIV-1病毒复制的活性;用不同稀释度的蕨麻提取物与TZM-bl.MT-4.PBMCs共培养,使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活细胞的数量,观察蕨麻提取物对相应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利用MT-4细胞和TZM-bl细胞测得蕨麻提取物对SF3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选择性指数(SI)分别为6.2μg/mL,26.4和4.7μg/mL,73.5。蕨麻提取物对HIV-1临床分离株XJDC257和020100968的IC50和治疗指数(TI)分别为2.1μg/mL,70.6和1.9μg/mL,77.6;对HIV-1假病毒颗粒9-14、18-36、74-2和Z20-11的IC50分别为1.8μg/mL、1.0μg/mL、3.4μg/mL和3.5μg/mL,TI分别为81.9、147.5、43.4和42.1。结论蕨麻提取物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抑制HIV-1复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HIV/AIDS病例血液中分离HIV并进行微量全血分离方法的研究.方法采集20份在福建发现的HIV1感染者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使用含神经氨酸酶(NA)的细胞培养液进行HIV-1的分离,建立微量全血分离法,通过检测p24抗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确定病原分离结果.用MT4细胞感染试验分析病毒表型,并通过测定病毒分离株DNA的C2-V3区的核苷酸序列鉴定亚型.结果从20例HIV/AIDS病例PBMC标本中分离到18株HIV-1,分离率达90%,其中对HIV感染者的分离率为84.6%(11/13),对AIDS患者的分离率为100%(7/7).预刺激和同时刺激PBMC共培养对分离结果没有明显影响,可从10~125μl感染者全血中分离出病毒,与大量法分离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18株病毒分离株只有1株可在MT4细胞中稳定传代,其它为M嗜性株;HIV-1A亚型1株,B亚型3株,E亚型13株,E亚型基因离散率为13.724±3.595.结论添加NA可能有助于提高HIV的分离率,微量全血分离法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福建病毒分离株主要为HIV-1E亚型的M嗜性慢低复制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得到能够稳定传代的我国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流行毒株,并进行生物学表型鉴定。方法分离、活化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病人的PBMC,采用PBMC共培养和全血共培养的方法分离病人的HIV-1,通过培养上清内P24抗原含量检测病毒的复制情况。同时,标本采集后测定CD产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从270例HIV-1标本中,分离到可稳定传代的强阳性毒株58株,总分离率为21.48%。病毒载量与分离率呈正相关;CD4^+T细胞计数对分离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病毒载量高的标本比病毒载量低的标本分离株的快高型比例大。提示毒株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的病毒载量相关。结论从我国5个地区的270份HIV-1感染者样本中,分离出58株原代分离毒株,丰富了我国HIV-1毒种库,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趋化因子(RANTES)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以ELISA检测HIV-1感染者(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外周血清RANTES及MCP-1的浓度;构建hRANTES-pcDNA3.1,hMCP-pcDNA3.1及hMCP/hRANTES-pcDNA3.1重组质粒,在CHO细胞中体外高效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并研究三者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趋化功能.结果 RANTES在健康对照组为(164.3±21.3)pg/mL,未治疗组为(1 224.1±62.0)pg/mL,治疗组为(475.3±36.2)pg/mL;MCP-1分别为(90.6±28.5)、(335.0±30.3)和(807.2±62.6)pg/mL.HIV-1感染后RANTES和MCP-1均升高,有效抗病毒治疗后RANTES有所下降,而MCP-1则明显上升.重组蛋白经Western印迹鉴定,能与各自单克隆抗体结合,且三者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都有趋化作用,MCP/RANTES融合蛋白的趋化作用更强.在重组蛋白浓度为50、200、400和800 pg/mL时,MCP/RANTES融合蛋白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52×104/mL、102×104/mL、132×104/mL和184×104/mL;RANTES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27×104/mL、51×104/mL、65×104/mL和96×104/mL;MCP-1趋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8×104/mL、44×104/mL、54×104/mL和74×104/mL.结论 RANTES和MCP-1可能都参与了HIV-1的感染和机体对HIV-1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慢性感染Jurkat细胞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参照文献方法改良,建立HIV-1ⅢB慢性感染Jurkat细胞系。其细胞系特性采用以下方法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HIV-1ⅢB感染细胞的阳性率;噻唑蓝(MTT)法检测抗病毒药物对慢性感染细胞的毒性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对慢性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的影响;合胞体形成方法检测药物对HIV-1ⅢB慢性感染细胞与正常细胞融合的阻断作用。结果成功建立了HIV-1慢性感染Jurkat细胞系(Jurkat/HIV-1ⅢB),感染细胞阳性率〉90%。检测影响病毒复制各周期的抗病毒药物对Jurkat/HIV-1ⅢB细胞的作用,发现Jurkat/HIV-1ⅢB细胞具有HIV-1慢性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建立Jurkat/HIV-1ⅢB细胞系,为抗HIV-1药物的研发和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CD4+T细胞DNA为模板,进行gp160扩增,构建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前病毒假病毒,通过中和试验验证其具有感染活性。方法选择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成功的病人3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纯化CD4+T细胞,提取DNA,以其为模板扩增gp160全长基因,并克隆到pcDNA3.1(+)表达载体上,酶切验证得到阳性克隆。将此阳性克隆和pNL4-3质粒共转染,获得HIV-1假病毒。用免疫兔血清验证假病毒的感染活性。结果成功地获得了1株假病毒。用免疫后的兔血清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滴度约在1∶90~1∶270之间。病毒的加入量与细胞感染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该假病毒感染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感染率较好地反映出感染性病毒的含量。结论获得了具有感染活性的HIV-1B/C重组型假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用于膜蛋白特异性B细胞分选的BC亚型gp140分子探针(CN54 gp140-Avi),从我国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特异性记忆B细胞进而获得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特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构建特异性分子探针(CN54 gp140-Avi),并进行生物素化,利用该探针分选特异性记忆B细胞克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扩增出IgG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并克隆入表达载体,共转染293F细胞后获得抗体,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出CN54 gp140-Avi生物素化分子探针,利用该分子探针从HIV-1 BC亚型感染者PBMCs中分离得到单克隆抗体CBJB363-B4,B4抗体重链来源于IGHV1-3*01F家系,轻链为Lambda链,属于IGLV1-40*01F家系,体细胞突变率均较低。B4抗体可以很好地结合CN54 gp140蛋白。该抗体可以有效中和MW965、X2278、398-F1毒株。结论成功制备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CN54 gp140-Avi探针,并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利用该分子探针,未来有望获得较多更强中和能力的抗体,为开发艾滋病抗体药物和基础疫苗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工具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s),并在其中传代的可能性。方法用HIV-1感染原代猴PBM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培养0、2、3、7天时上清液中的HIV-1P24抗原,以观察HIV-1在猴细胞中的复制情况,比较HIV-1分别在人和猴细胞感染的复制动力学。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HIV-1的enV基因,并对其C2-V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HIV-1毒株SF33、89.6、ⅢB感染猴PBMCs后的第3天,P24抗原达到最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24抗原逐渐降低。将SF33、ⅢB、89.6、YNl9四个毒株分别感染猴PBMCs并盲传3代后,P24抗原测定结果均为阴性。提取盲传各代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SF33、ⅢB、YN19、89.6感染猴细胞的第一代和89.6感染猴细胞的第二代,均可以检测到HIV-1前病毒核酸。比较原毒株enV基因C2-V3区的序列发现,传代后的基因序列SF33有5个碱基改变外,其它HIV-1只有0~2个核苷酸改变。与SF33感染猴PBMCs的表现相反,其感染人PBMCs时。HIV-1的复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应用3个实验株、1个临床分离株HIV-1,虽都能够感染恒河猴外周淋巴细胞,但均难以继代,提示能否用恒河猴作为HIV-1研究的动物模型,尚待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长期不进展者的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共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终点以共培养上清液中的p24抗原作为病毒生长的评价指标。结果 (1)从15例长期不进展者分离到4株病毒,占26.7%。同时取该地区HIV-1感染进展者血样20份,分离到14株病毒,阳性率为70.0%;(2)病毒分离率影响因素的试验结果表明,病毒的分离率与CD_4细胞数有明显关系,CD_4细胞数越高,分离率越低。反之,CD_4细胞数越低,病毒分离率越高。此外,去除CD_8细胞后可以显著提高病毒的分离率;(3)病毒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长期不进展者分离株均属生长缓慢、低滴度、非致细胞融合型(NSI型),在T细胞不能生长的病毒;(4)大部分进展者分离株与长期不进展者分离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没有显示区别。结论 长期不进展者与大部分进展者的病毒生物学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推测病毒学因素可能不是决定病程进展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疾病进展的其它因素,如免疫因素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HIV-1感染者不同时期分离的R5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传统的共培养方法分离并培养HIV-1,用表达CD4和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或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GHOST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辅助受体的利用和感染性,从而判断所分离毒株的CCR5嗜型(R5型毒株);使用2 ng P24病毒量感染正常人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法检测第1、3、5、7、10、15天的HIV-1 P24抗原,反映病毒复制能力;采用HIV-1核酸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病毒载量.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HIV-1B'亚型感染者22例,其中CD4+细胞>0.2×109/L和CD4+细胞≤0.2×109/L各11例;所分离的病毒仅利用CCR5辅助受体,均为R5型毒株,感染性的结果显示,来自CD4+细胞≤0.2×109/L的11株R5毒株的感染性为(7.392 7±4.584 2)%,而CD4+细胞>0.2×109/L的为(2.613 6±1.61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2,P<0.05);两组病毒复制滴度在第7天开始明显上升,培养第7、10、15天,两组病毒复制动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1、2.509和2.260;P<0.05),CD4+细胞≤0.2×109/L的R5毒株的复制能力较CD4+细胞>0.2×109/L的明显增强;CD4+细胞≤0.2 × 109/L R5型毒株的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为(5.606 8±0.815 1)拷贝/mL,CD4+细胞>0.2 × 109/L的为(4.729 8±0.431 6)拷贝/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1,P<0.05).结论 疾病进展过程中,即使病毒的辅助受体利用未从CCR5转变为CXCR4,但病毒的感染性和复制能力已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男男性行为者1型艾滋病病毒(HIV-1)早期感染者病毒分离株的复制能力,分析感染早期复制能力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从HIV-1早期感染者的样本中获得病毒分离株,检测培养上清中的p24滴度,分析病毒分离株的复制能力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从28例HIV-1早期感染者的PBMC中分离获得28株病毒。HIV-1感染早期病毒分离株的复制能力分为复制高型和低型(高型16株,占57.1%;低型12株,占42.9%)。复制高型早期感染者的病毒调定点高于复制低型早期感染者(P=0.01);复制高型早期感染者感染1年后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低于复制低型早期感染者(P=0.02)。感染120天内的早期感染者分离株的复制p24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病毒调定点呈正相关(R=0.86,P=0.000 6;R=0.81,P=0.002 2);感染1年内的早期感染者分离株的复制p24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感染1年的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8,P=0.01;R=-0.45,P=0.02)。结论中国HIV-1感染早期病毒分离株的复制能力与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TZM-b1细胞系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对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4T、ddI、NVP)的药物敏感性,并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方法 用两种实验室适应毒株SF33和ⅢB来评价TZM-b1细胞方法的敏感性;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分离扩增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临床毒株;用TZM-b1法检测16例临床毒株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表型耐药.结果 AZT、d4T、ddI、NVP对SF33/ⅢB毒株的抑制50%病毒复制的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0.009/0.005μmol/L、0.125/0.113μmol/L、0.495/1.905μmol/L、0.093/0.045μmol/L.16例临床分离毒株中分别有13(81.3%)株、13(81.3%)株对AZT和NVP耐药.其中7株(53.8%)显示对AZT高度耐药;对NVP耐药的均为高度耐药,其中8株IC50升高1 000倍以上.结论 TZM-b1细胞系可用来快速检测HIV-1病毒表型耐药.我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主要表现为对AZT和NVP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滋病病毒1型(HIV-1)合并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者,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后外周血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期HIV-1合并VZV感染者11例作为试验组(VZV+),46例未合并VZ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VZV-)。对0周和抗病毒治疗48周时感染者外周血进行HIV-1DNA的定量检测。结果基线时,VZV+组HIV-1DNA水平为(3.40±0.36)Log_(10)拷贝/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明显高于VZV-组的(3.04±0.44)Log_(10)拷贝/10~6 PBMCs(P=0.014)。抗病毒治疗48周后,VZV+组HIV-1DNA水平为(3.19±0.33)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P=0.182);VZV-组HIV-1DNA水平为(2.56±0.46)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01),并且显著低于VZV+组(P0.001)。治疗前和治疗后的HIV-1DNA水平均与基线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与基线CD4细胞计数、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HIV-1合并VZV感染者具有较高的基线HIV-1DNA,并且在有效地抗病毒治疗之后仍然高于未合并VZ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细胞株微量培养法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脊液(CSF)标本过滤除菌后分别接种于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微量细胞培养板单层细胞上,每份标本平行接种8株细胞:MA104、MDCK、HEL、HEK293、Vero、Hep-2、Hela和BHK-21。静置培养,获得稳定的病毒株。以肠道病毒(EV)组合血清鉴定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常见病毒类型。结果 126份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CSF标本82份分离到病毒,阳性率63.0%,其中MA104阳性率为57.1%,MDCK阳性率为19.8%,HEL阳性率为11.9%,HEK阳性率为7.1%,Vero阳性率为6.3%,Hep-2阳性率为4.8%,Hela阳性率为4.0%,BHK-21阳性率为2.4%。病变细胞经血清学鉴定,78例鉴定出病毒株,鉴定率为92.8%,这些病毒中EV所占比例较高,为69.2%;ADV占11.5%,HSV-Ⅰ占5.1%,HSV-Ⅱ占6.4%;CMV占5.1%,INF占2.6%。结论 MA104细胞是分离CSF中病毒较敏感的细胞,可以作CSF中病原分离的首选细胞;联合多株细胞可提高细胞病变检出率。多株细胞微孔板培养法分离CSF病毒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4种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RITA)识别湖北省MSM新发感染样本的差异,探讨RITA在新发感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湖北省国家级哨点监测MSM阳性样本,结合样本常规检测结果组成“限制性亲和力酶免法(RITA1)”“限制性亲和力酶免法+CD4细胞计数(RITA2)”“限制性亲和力酶免法+HIV-1病毒载量(RITA3)”及“限制性亲和力酶免法+CD4细胞计数+HIV-1病毒载量(RITA4)”4种RITA,比较4种RITA判定新发感染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两组样本之间CD4细胞计数及HIV-1病毒载量检测指标的差异,确定RITA中判定新发感染的关键性指标。结果 共有274例阳性样本纳入分析,4种RITA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比例依次为34.67%(95例),25.18%(69例)、26.28%(72例)、20.07%(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35,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CD4细胞<200个/μL,CD4细胞≥500个/μL(OR=2.543,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参与HIV-1转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生物学作用的环状RNA(circRNA)。方法 采集HIV-1感染者和健康人的血液样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PBMCs内HIV-1总DNA和RNA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对样本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检测。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法(WGCNA)构建含有circRNA和mRNA的共表达网络模块,对模块内的circRNA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并筛选可能起关键作用的circRNA。结果 基于WGCNA共构建出17个功能性模块,筛选出与HIV-1转录相关性最强的darkred和darkturquoise模块。在darkred模块中筛选出2个circRNA:hsa_circ_0013704和hsa_circ_0059500,这两个circRNA可能通过与NAMPT、CMTM2蛋白相互作用发挥其蛋白海绵功能,从而解除它们对HIV-1 Tat蛋白的抑制作用,进而促进HIV-1的基因转录激活。结论 hsa_circ_0013704和hsa_circ_0059500在HIV-1转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不同病毒载量的同一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血浆HIV-1 RNA与干血斑HIV-1 DNA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探讨HIV-1 DNA用于耐药检测的可行性和用途。方法 2021年12月采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受ART后1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静脉血5 mL,EDTA抗凝,分离血浆和制备成干血斑样本,分别提取病毒DNA和RNA进行pol区扩增,比较两种方法的扩增效率;并对同时扩增成功的序列利用MEGA7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序列一致性。利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分析,比较耐药性结果。结果 209例样本中,来自云南82份(39.2%),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69份(33.0%),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8份(27.8%)。105例VL<20拷贝/mL,25例20拷贝/mL≤VL<200拷贝/mL,42例200拷贝/mL≤VL<1 000拷贝/mL,37例VL≥1 000拷贝/mL。不同病毒载量的样本分类中,使用血浆中HIV-RNA pol区扩增成功率分别为12.4%、28.0%、69.0%、89.2%;使用干血斑中HIV...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地区HIV待确证样本核酸检测和WB结果,探讨核酸检测在HIV检测策略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常州市2019-2021年共1 382份HIV待确证样本,在获得WB确证(包括随访后)结果后进行核酸检测,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检测策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 1 382份HIV待确证样本出具了1 073份HIV-1抗体阳性报告,165份HIV-1抗体不确定报告,144份HIV-1抗体阴性报告。1 073份抗体阳性样本核酸检出率为96.37%(1 034/1 073),165份抗体不确定样本核酸检出率为32.12%(53/165),144份抗体阴性样本检出2例高病毒载量样本。抗体不确定样本随访率33.94%(56/165),核酸检出率和随访抗体阳性率单条带样本分别为20.54%(23/112)和27.59%(8/29),双条带样本为52.08%(25/48)和72.73%(16/22),三条带样本均为100.00%(5/5)。含p24条带样本分别为64.15%(34/53)和65.52%(19/29)。补充实验检测策略分别采用先抗体确证再随访、先抗体确证再核酸检测和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