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关于疟疾的复发问题答:关于疟疾复发问题,自1948年邵替(Shortt)氏在人体内发现疟原虫之红血球前型后,有了新的理论解释。有间日疟原虫的疟蛟刺咬人后,其生殖性芽胞进入人体,由血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进行红血球前型的裂体增殖(分瓣原虫),约八、九天后,释出裂体性芽胞,此芽胞大部分入血侵入红血球,进行裂体增殖而  相似文献   

2.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3.
在全世界感染性疾病中 ,疟疾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肺炎球菌呼吸道感染 ( 3.5% )和结核病 ( 2 .8% ) ,居第三位 ( 2 .3% )。全世界 99个国家和地区的 2 1 .7亿人 (占世界人口的 40 %以上 )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疟疾威胁之中。估计全世界每年有 3~ 5亿疟疾临床患者 ,每年有约 1 50~ 2 70万患者死于疟疾。非洲每年约有 1 0 0万人因疟疾死亡 ,其中大多数是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人的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 ( P.vivax)、三日疟原虫 ( 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 P.ovale)中 ,恶性疟原虫对人的生命威胁最大。恶性疟原虫感…  相似文献   

4.
在疟疾基因诊断的研究中,目前所用的DNA探针大多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32)P有辐射能量强和检测敏感度高的优点,但是半衰期短,价格昂贵,有辐射危害和易污染环境等不足之处,难以用于疟疾流行病学现场.用非同位素取代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是疟原虫核酸探针研究中的大趋势,作者首次报道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1 材料和方法 含间日疟原虫DNA插入片段的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1979~1989年的10年中,对我国最多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间日疟种下分类、鉴别新感染和复发以及制订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温带地区迄未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比例的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间日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法检测18例间日疟现症患者(疟疾组)和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的浆细胞样DC(pDC)和髓样DC(mDC)的比例。结果:疟疾组患者p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C/p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DC在2组间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间日疟原虫与DC相互作用,可能通过调整mDC/pDC的比值参与间日疟感染的Th1型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8.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下称脑疟)是指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凶险型疟疾。发病率为0.25~2.3%[1]。由于此型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疟疾的死亡病例,90%以上是由脑疟所致[1]。国内报道的脑疟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占88.3%,间日疟原虫占8.8%,恶性疟混合间日疟原虫占2.9%[2]。国外则认为几乎所有脑疟均由恶性疟原虫引起[3、4]。所谓脑型间日疟,国外学者认为缺乏病理解剖证据,只是脑水肿的结果,是否属于真性脑疟,仍有争论[1]。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海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基因型虫株对氯喹的敏感性和复发特征。方法 通过常规剂量氯喹治疗间日疟病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并用套式等位PCR技术对观察病例间日疟原虫进行CSP基因分型。结果 观察 2 2例间日疟病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5 .4± 4.3 )h ,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 (4 0 .2± 5 .5 )h ,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病例间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间日疟原虫热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77.6%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61.0± 16.4)d ;温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10 0 %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2 78.6± 2 14 .5 )d ,两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海南省流行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均对氯喹敏感 ,各虫株间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热带族虫株病例比温带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疟疾最普遍的是间日疟,因此消灭间日疟就成为我国消灭疟疾传染源在防治与研究工作上的主要任务。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把大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着的间日疟基本上消灭了。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徹底消灭疟疾,并清除病人体内的疟原虫,使每一个间日疟患者不再引起远期复发,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伯氨喹啉(Primaquine)问世以后,许多学者即用以进行间日疟的抗复发治疗与毒性试验,结果一致认为,伯氨喹啉能制止间日疟的远期复发,是所有抗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的疟疾诊断方法,并能对疟原虫感染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胶体碳标记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和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Pf-HRP2)特异抗体,与疟原虫相应抗原结合,胶体碳抗原抗体复合物被NC膜上包被的疟原虫特异性抗体捕获并显色。曲线拟合疟原虫抗原浓度与对应的检测带灰度值,选取相关系数最高的拟合方程式。检测不同贮存条件的试纸条灵敏度稳定性,确定最佳保存条件。检测疟疾病人及健康人全血,判断试纸条与镜检法相比较的特异性、敏感性、符合率。结果成功制作了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胶体碳标记特异抗体试纸条,灵敏度分别为5、2.5 ng/ml;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5~500 ng/ml、2.5~500 ng/ml。检测带灰度值与疟原虫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可对疟原虫感染定量分析。4℃保存6个月后,灵敏度基本不变。与镜检法比较,试纸条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在95%以上。结论疟原虫胶体碳试条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适合疟疾的快速定量诊断。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导,但多属黄淮平原疟疾流行区的蚊种和虫种.至于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国内尚缺乏实验研究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对广西中华按蚊的易感性进行了实验观察,目的在于对我国中华按蚊种型及间日疟原虫虫株问题的研究,以及评价本蚊在我国南方地区传播疟疾的作用提供进一步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是一种较广泛应用于疟疾血清学诊断的方法。目前国内均用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IFAT调查疟疾,为了解不同疟原虫种感染对此种抗原的敏感性,以便为不同虫种的疟疾流行区调查提供依据,我们于1988年选择部份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进行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云南省一类疟区人群的间日疟原虫抗体(Ig G)水平,为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4年在云南6个一类疟区县(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居民滤纸血膜,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间日疟原虫特异性抗体,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检验,变量间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共检测腾冲、盈江、耿马、瑞丽、孟连、盐津6县(市)的7 050份血样,间日疟原虫抗体(Ig G)阳性率为9.05%,各县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个边境县的平均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地县盐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阳性率9.98%显著高于男性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阳性率10.79%显著高于居民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儿童、青壮年和中老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7.59%和9.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省合计及6个县(市)2013年和2014年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一类疟区的人群间日疟原虫抗体(lg G)水平能反映前期的疟疾流行强度,女性、学生人群间日疟原虫抗体水平高的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法和显微镜镜检法在疟疾临床检测及虫种鉴定中的应用,了解不同型别儿童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指导疟疾高发地区门诊对疟疾的早期识别、快速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在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儿科就诊的150例疑似疟疾患儿的末梢血样,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镜检法对样品进行同步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出阳性率为84.00%,镜检法检出率为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R法在疟原虫密度大于(l~5)×102copy/m L时,可对感染的疟原虫虫种做准确的鉴定,鉴别出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例数分别为93、19、12、2,与镜检法的82、17、11、2例比较,在恶性疟虫种鉴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虫种鉴别中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该地区儿童疟疾病例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咳嗽、呕吐、腹泻、抽搐等,死亡10例,其中恶性疟9例。结论在疟疾感染检测和疟原虫型别鉴定中,荧光定量PCR法较传统的镜检法在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更具优势,对马拉博地区疟疾病例的快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型疟疾(CM)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少数由间日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疟疫的主要死因。CM的病理机制逐渐明了,诊治手段日益丰富,本文结合既有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针对CM的病因、症状和诊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冬季月平均温度10℃以下,或春季月平均温度15℃以下,不能引起传布与流行,达个时期叫做流行休止期。我国除南部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疟疾流行都有休止期。从目前看来,休止期治疗是各春季疟疾防治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控制和消灭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疟疾流行休止期治疗的意义疟疾的一般临床经过可分为潜伏期、新感染原发期、潜隐期及远期复发期。间日疟在新感染原发期及远期复发期之间的潜隐期可达半年至一年以上。在流行休止期,疟原虫继续在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复发是可能的,但大部分病人在此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  相似文献   

19.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20.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