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元(Guan yuan) 归经穴属任脉,小肠募穴;交会穴之一,为足三阴、任脉之会。 定位在腹白线上,脐中直下3寸处。 取法仰卧,将脐与耻骨上缘中点的连线分成5份,上3/5与下2/5的交点处是穴。 刺法直刺0.5~1寸,斜刺1~1.5寸;灸法。 主治1、遗尿、尿频、尿潴留 毫针刺法,针  相似文献   

2.
列缺(Lie que) 归经 穴属手太阴肺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交任脉。 定位 在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1.5寸处。 取法 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有一小凹陷即是列缺穴。 刺法 斜刺0.3~0.5寸;埋针。  相似文献   

3.
中脘(Zhong wan) 归经穴属任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 定位上腹部,脐中线直上4寸。 取法仰卧,在剑突顶端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相似文献   

4.
崔晨华  徐涓 《光明中医》2010,25(1):78-79
中脘穴,居脐上4寸,为胃之中,故称中脘。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回阳九针之一,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以调理中焦、升清降浊、健脾和胃、鼓动经气的作用治疗一切腑病,但刺入深度一般记载是1~1.5寸,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深度2~2.5寸理气作用更佳,形体较胖者甚至可达3寸左右。现将临床治验所得列举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气海(Qi hai) 归经 穴属任脉。 定位 腹白线上,脐中直下1.5寸。 取法 仰卧,先取关元穴,而后在关元与脐中连线中点处取穴。 刺法 直刺1-1.5寸;灸法。  相似文献   

6.
外关(Wai guan) 归经 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定位 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之间。 取法 伸臂,手心向下;腕背横纹中点之上2寸,两骨缝间是穴。 刺法 直刺O.5~1寸;电针。  相似文献   

7.
三阴交(San yinjiao) 归经 穴属足太阴脾经;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定位 正坐或侧卧,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刺法0.5-1寸,可灸;穴位注射;电针;皮下埋针。  相似文献   

8.
听宫(Ting gong) 归经 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手足少阳的交会穴。 定位 在耳屏正中前缘凹陷处。 取法 正坐或侧卧位,在耳屏前缘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的凹陷处,张口取穴。 刺法 直刺或向上、向下斜刺0.5~1寸;电针。  相似文献   

9.
后溪(Hou xi) 归经 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交督脉。 定位 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取法 轻握拳,小指侧、掌指关节后缘,手掌横纹头、红白肉相交处取穴。 刺法 直刺O.5~1寸,  相似文献   

10.
笔者用针刺”鸠尾”穴的方法治疗胆道蛔虫所致之心下痛数例,均获得针到痛止的满意疗效。介绍于下: 一、取穴: 任脉(腹部正中线)、神阙穴上7寸处(剑突下1寸)是鸠尾穴。二、针具: 取5~7寸之28号不锈钢针一支。三、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来稿摘登     
<正> 迟秀玲(鞍钢大孤山矿医院)报道:络刺流感效果好.取穴法:从前胸任脉的天突穴起,每隔2寸为1穴,共5穴.两侧从足少阴肾经的俞府穴起,任脉旁开2寸,每隔2寸为1穴,第4穴即乳根穴,第5穴在步廊穴下4分处.从督脉大椎穴起,每隔2寸为1  相似文献   

12.
关元为任脉经穴 ,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穴居于脐下三寸 ,为男子藏精 ,女子蓄血之处 ,是人生之关要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 ,又为足三阴之交会穴。二穴为主 ,配伍运用 ,治疗妇科病 ,屡获良效 ,现列举几例。1 痛经   2 0岁 ,痛经 8年。 1 2岁月经初潮时即有小腹作痛 ,未引起重视。近 3年来痛经加剧 ,经量少 ,色暗红 ,有血块 ,虽服止痛片可暂缓痛势 ,但下次月经来潮仍疼痛不已 ,据病情诊断为痛经。取穴 :关元、三阴交、太冲。针入得气留针 1 0 min后疼痛缓解 ,后每次月经来潮前 2~ 5 d开始针刺上 3穴 ,连针 3个周期病愈。随访 4年未…  相似文献   

13.
下关(Xia guan) 穴属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之一,为足阳明、少阳之会。 定位 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取法 正坐或侧卧,闭口取穴,于耳屏前约一横指处,当颧弓下的凹陷处取穴。 刺法 直刺0.3~1.2寸;温针;穴位注射。 主治  相似文献   

14.
治疗方法 :以取膀胱经和任脉经穴透刺为主 ,再取部分散风益气活血经穴相辅。操作 :取 30号 6~ 8寸毫针 5支 ,患者俯卧位 ,取风门透刺至督俞 ,肝俞透刺至气海俞 ;任脉 :患者仰卧位 ,取 30号 6~ 8寸毫针 3支 ,上脘透刺至水分 ,阴交透刺至中极 ,天枢透刺至水道 ,同时取 2 8号 2~ 3寸毫针 6~ 8支 ,风池透风池 ,并针刺止痒穴 (位于三角肌外缘中点 )、大椎、曲池、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以上各穴均严格消毒方可进针 ,手法用捻转补泻结合进针 ;取上海产G 680 5电针治疗仪 ,按一对线同侧邻近相连法把上述毫针接上线夹 ,用Ⅱ频率 ,强度以病人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本人通过对 13例偏瘫患者采用头针及蒙药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总数 13例 ,其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均为 4 5岁以上 ;经西医治疗者 4例 ;病程在 2个月以内者 8例 ,2个月以上者 5例。2 治疗方法2 .1 取偏瘫对侧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中部 2 / 5及下部 2 / 5 ,同时均加百会穴及四神聪穴。选 2 8号 1.5或 2寸毫针 ,百会穴沿督脉平刺 0 .5~ 1寸。余各穴均为头针划分上平行 ,从上而下横刺快速进行 1~ 1.5寸 ,采用低幅高频率捻转手法 ,行针3~ 5分钟 ,间隔 10~ 15分钟后重复行针 2~ 3次起针。根据病情、年龄…  相似文献   

16.
针刺、足疗、刮痧结合治愈慢性盆腔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盆腔炎。笔者采用针灸、足疗、刮痧结合的方法治愈慢性盆腔炎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王某,女性,38岁,文员,于2008年6月经妇科检查及B超诊断为盆腔炎。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现主要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寒凉,得热则舒,有时因长时间站立、过劳、性交时加重,带下量多,清稀色白,还伴有形寒怕冷,烦闷,失眠,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弦紧;主要体征:子宫呈后倾位,活动受限,输卵管部可触及囊性包块、压痛。2治疗过程第1疗程,针刺取穴: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择2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分别于脐下4寸、3寸、1.5寸进针,直刺1.5寸,采用提插手法,使患者有麻胀感,并且向阴道及双侧附件放射,并自诉小腹内有阵阵像发病时腹痛一样的感觉。中极、关元、气海3穴均为任脉穴,因任脉为病,故女子病带下瘕聚,中极穴为膀胱的募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关元穴为小肠的募穴,也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脏腑病症;气海穴也具有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且还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  相似文献   

17.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18.
攒竹(Cuan zhu)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 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在眉头边缘,入眉毛约0.1寸处取穴。 刺法 向下斜刺0.3~O.6寸;向外平刺0.5~0.8  相似文献   

19.
胸腹部腧穴膻中(Tanzhong)归经穴属任脉;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心包募穴。定位在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取法仰卧,男性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处;女性在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刺法平刺0.5~1寸,上下左右方向均可,据不同病症而定;灸法;指针;点刺放血。主治本穴是治疗气病的要穴,主治上焦气病,可治疗心、肺、胸膈、乳、咽喉等部位的疾病。1哮喘针刺治疗,据症配以肺俞、丰隆、列缺、太溪等穴。另有一割治法,需在麻醉条件下切开穴处皮肤进行操作,非一般专业人员可学,故在此略之。2胸痛、胸痹用1.5寸 …  相似文献   

20.
天突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天突穴出自《灵枢·本输》,为任脉第22号穴。《针灸甲乙经》载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天瞿。《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璇玑上一寸,因喻穴处之脉气突起于天部,故名天突。”《针灸甲乙经》定其位于“颈结喉下五寸”,即在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局部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2操作方法鉴于天突穴的传统针刺法为:①横刺: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