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都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通过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个性发展,造就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求。现将近年来在班级学生管理上的一些尝试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卫生职业学校数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要授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本文就数学“目标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谈一些浅识  相似文献   

3.
陈丽媛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103-104
心理学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门课程是以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知识框架,以心理护理和医患关系为教材与专业的结合点,以贯彻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或自己的专业领域,那么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即便是缩减课程时间、删减课程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也体会不到数学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体验学习的乐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在专业情境下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要求探索性实验时数不低于实验教学总时数的40%.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以学生探索性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以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目标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达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1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的广阔性、灵活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想像和锻炼的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改革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增加专业体育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体能和心理适应能力,使其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专业的需要,发展具有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具有综合内涵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卫生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一批办学资历深、办学水平较高的国家级重点卫生学校都力争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并入大学成立二级学院。因此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卫生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就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方面对卫生中等职业教师职后学历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资料源于我校113位在职教师1990~2000年的业务档案及电子科研档案,以教学质量考核分作为教学能力考核指标,以教研及科研成果作为…  相似文献   

9.
张朓 《实用全科医学》2006,4(4):451-451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等医学教育中如何在妇产科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执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病案讨论在课堂教学所占的时数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临床应诊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个中医临床专业班级,教学时数、教学内容等均按现有的《中医内科教学大纲》的班级为对照组;规范的病案讨论占课堂教学时数(占每个病证授课时数三分之一)的班级为试验组。课程结束1周后,组织专家分别从2组中随机抽取学生30名,分别对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能力(总分100分)、临床应诊能力(总分50分)及综合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辨证论治能力、临床应诊能力及综合能力差异显著,P〈0.05。结论:规范病案讨论占课堂教学时数能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辨证论治能力、临床应诊能力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