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宫颈周围支持韧带内交感神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在宫颈支持韧带内的分布。方法:用特异性交感神经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抗体对主韧带、宫骶韧带及膀胱宫颈韧带不同位置的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这些韧带内TH阳性纤维的分布。结果:主韧带平均长度5.0cm,距宫颈4.5cm、4.0cm、3.5cm、3.0cm、2.5cm、2.0cm处未见TH阳性纤维,距宫颈1.5cm处TH阳性纤维位于韧带中部,距宫颈1.0cm、0.5cm处TH阳性纤维分布在韧带尾侧。宫骶韧带平均长度6.5cm,距宫颈6.0cm、5.5cm处TH阳性纤维位于韧带头侧的内侧面;距宫颈5.0cm、4.5cm、4.0cm、3.5cm、3.0cm、2.5cm、2.0cm处,TH阳性纤维集中在韧带中下部的外侧面;距宫颈1.5cm、1.0cm、0.5cm处,TH阳性纤维位于韧带尾侧的外侧面。膀胱宫颈韧带平均长2.3cm,距宫颈2.0cm、1.5cm、1.0cm、0.5cm处TH阳性纤维均位于膀胱宫颈韧带深层,散在分布于膀胱静脉内侧。结论:主韧带内交感神经分布在韧带宫颈侧的中下部;宫骶韧带内交感神经自盆壁侧韧带的头侧内侧面向前、向下、向外走行至宫颈;膀胱宫颈韧带内交感神经在韧带深层由宫颈前外侧至膀胱底壁均走行在膀胱静脉内侧。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相关宫旁韧带内淋巴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的含量及分布。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3家医院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新鲜标本各22条、29条、28条,将标本分为近、中及远3段;主韧带标记浅、深两层,骶子宫韧带分别标记浅、深两层及内、外侧面。对所有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D2-40染色进行定性分析后,采用Impro图像分析软件和生物体视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定性研究:各韧带均可见特异标记淋巴的抗体D2-40染色阳性,HE染色进一步显示了散在分布的淋巴管、粗细不等的各级淋巴管分支,偶见淋巴结。定量研究:主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呈散在分布;骶子宫韧带中淋巴相对集中分布于骶子宫韧带内侧面(P<0.01),且近子宫段最多(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内淋巴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特点对指导术中对宫旁组织的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子宫根治术因术中易损伤宫颈支持韧带内走行的盆腔自主神经,常引起较多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避免术中损伤盆腔自主神经,目前多主张对早期宫颈癌施行保留盆底自主神经的子宫根治术,但这一术式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时是否会遗留一些宫旁淋巴结,进而影响其预后仍不十分明确。综述盆腔淋巴结及宫旁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联合淋巴管密度(LVD)对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检测132例早期CSCC组织标本(手术切除标本92例,活检组织标本40例)中α-SMA+CAFs和D2-40+LVs表达水平。分析CAFs密度与LVD的相关性,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Fs和LVD对早期CSC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将手术标本的病理评估结果与术前活检结果进行比较,以明确活检标本的预测效果。结果:92例手术切除标本中,早期CSCC组织的CAFs密度与LVD呈正相关(Spearman’s rho=0.597,P<0.001),CAFs密度和LVD均与LNM、淋巴脉管浸润(LVI)密切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与LVD单独诊断LNM相比,CAFs密度联合LVD具有更高的敏感性(84.40%vs 71.90%,P<0.05)和相当的特异性(96.70%vs 98.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及淋巴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63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VEGFR-3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建立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ROC曲线.结果:①正常宫颈、CIN及宫颈鳞癌3组中,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和74.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37.20,P=0.000);D2-40标记的MLVD分别为1.55±1.04,7.40±2.87和17.14±5.53,3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H=48.731,P=0.000).②VEGFR-3的高表达率在有淋巴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x2=26.963,P=0.000);D2-40标记的MLVD与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均<0.05).③VEGFR-3表达强度与D2-40标记的MLVD呈正相关(r=0.757,P=0.001).④当VEGFR-3的表达强度≥1.5,D2-40标记的MLVD≥18.50,两者联合≥18.50时均有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94、0.901,P均=0.000).结论:VEGFR-3的表达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检测VEGFR-3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对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术前临床分期存在的问题和补充改进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08例临床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pTNM)的结果,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总的准确率为60.2%。单因素分析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临床分期、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仅间质浸润深度、LVSI、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欠佳,应用影像学检查(如MRI)等可能有助于提高分期准确率。间质浸润深度、LVSI、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腺癌及鳞癌各39例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表达,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方法,对nm23-H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腺癌与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6%和39.2%。在腺癌病例中,Ⅰ期的阳性率为61.1%,高于Ⅱ期的28.6%,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复发组的阳性率为21.5%,低于无复发组的56.0%,差异有显著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8.6%,低于无转移组的52.0%,虽差异无显著意义,然而,淋巴结转移的14例患者中无1例nm23-H1呈强阳性表达,而淋巴结无转移组25例中有7例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nm23-H1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82.4%),较阴性组(52.5%)为高,差异有显著性。nm23-H1表达与鳞癌的各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未见明显关系。结论:nm23-H1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与鳞癌未显示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宫颈腺癌与鳞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复习Ⅰ—Ⅱ期宫颈腺癌与鳞癌各22例.发现腺癌的宫体扩散和盆腔淋巴转移,均显著高于鳞癌(P<0.05和P<0.01),2例腺癌发生血行转移,腺癌发生腹腔粘连是鳞癌的2倍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宫颈腺癌与鳞癌在生物学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腺癌的行为特征可能是其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Ⅰ,Ⅱ期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方法。方法:84例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8例腹主动脉旁转移者也行系统性淋巴清扫。84例中,采用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45例,采用Wertheim-Meigs法者39例。40例术前行淋巴造影和染色。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随访5年以上者77例,存活率为71.4%。1个淋巴结转移者存活率为85.7%,2个以上转移者为63.3%;淋巴造影者存活率为80.0%,无淋巴造影者为62.2%。行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主韧带淋巴结复发率为2.2%,行Wertheim-Meigs法为17.9%;腹主动脉区转移者存活率为52.9%。结论:输尿管外侧游离法切除主韧带及其淋巴结、术前淋巴造影和染色以及腹主动脉区淋巴清扫,均可减少转移淋巴结残留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淋巴瘤样病变(LLL)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LLL20例,髓细胞肉瘤5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进行分析。结果中位年龄45岁,9例小于40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宫颈黏膜表层可见炎症细胞及淋巴细胞,灶片状大细胞。CD20、CD3、CD138等部分阳性,Kappa、Lambda无轻链限制性。随访均健在。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中位年龄54.5岁,6例为绝经后。临床表现:阴道出血,宫颈肿物等。可见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髓细胞肉瘤细胞原始,表达MPO、CD43、CD117等。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细胞原始,表达CD20、PAX5、Td T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表达CD20。5例死亡(50%)。结论宫颈淋巴瘤样病变预后良好,应与淋巴瘤鉴别。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对于诊断女性生殖道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评价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Ⅰa-Ⅱa期)患者28例,于术前约18h,分别于宫颈10点及2点处黏膜下注射37MBq(0.4ml)的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右旋糖酐(^99mTc—DX),即刻行淋巴核素显像。次日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手术标本随即行γ探测仪体外探测识别SLN,解剖出SLN后单独送检,病理检查结果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27例(96%)识别出SLN。手术标本共取得814枚淋巴结,其中123枚为SLN。SLN集中分布于盆腔的髂内、外血管周围及闭孔区。6例(21%)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共11枚转移淋巴结均为SLN,无假阴性情况出现。结论 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临床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组织中微淋巴系统的定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微淋巴管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的关系。方法:部分宫颈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LYVE-1阳性细胞和Prox-1阳性细胞。46例宫颈组织采用LYVE-1和Prox-1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微淋巴管密度及其面积百分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流式细胞检测宫颈组织中存在LY-VE-1(+)和Prox-1(+)细胞;(2)癌前病变LMVD(16.13±10.96)条/4HP,LVA(2.00±1.51)%与Ⅰ期宫颈癌LMVD(24.4±11.39)条/4HP,LVA(2.10±1.6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Ⅱ期宫颈癌(28.58±12.29)条/4HP(P<0.01),LVA(3.12±1.77)%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有淋巴转移者LMVD为(29±11.42)条/4HP,LVA为(3.30±1.76)%相对无转移者(20.23±11.06)条/4HP(2.07±1.14)%均有显著差异(P<0.01);(4)细胞HG1级者LMVD(17.19±9.08)条/4HP,LVA(2.20±1.53)%相对HG3(37.43±8.54)条/4HPLVA(2.85±2.23)%有显著差异(P<0.05);(5)LMVD与LVA与病理类型和月经状态无明显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组织中高淋巴管分布与淋巴转移,肿瘤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外阴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于外阴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8年4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采用SLNB的外阴癌患者21例,其中处于研究前期(即2005年5月前)的11例患者采用染料法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处于研究后期的10例患者采用核素-染料联合法识别SLN,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SLNB的检测效果;并观察与SLNB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检出SLN,其中8例为单侧腹股沟、12例为双侧腹股沟.20例SLN阳性患者共检出83枚SLN,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2枚(1~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6枚(1~6枚).其中,染料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4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5枚,核素-染料联合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3.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7枚,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52;t=-0.421,P=0.717).20例SLN阳性患者腹股沟浅组淋巴结中均检出SLN,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深组淋巴结中也检出SLN.20例SLN阳性的患者中,8例(10侧腹股沟)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7例患者(9侧腹股沟)的转移淋巴结中均包括有SLN、1例(1侧腹股沟)出现假阴性.以SLN识别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为10%(1/10),阴性预测值为96%(22/23).未发现与SLNB相关的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 SLNB应用于外阴癌安全、可行,以SLN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早期子宫颈癌宫旁淋巴结的识别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宫旁淋巴结(PLN)存在与否及其分布、转移规律,进而评估以生物染料法(亚甲蓝染色)结合标本的局部解剖识别 PLN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临床分期Ⅰb~Ⅱa期)患者60例,术前在肿瘤周围的宫颈组织内注射1%亚甲蓝4 ml,术中检查有蓝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LN)。术后立刻对切除的子宫标本进行局部解剖,从宫旁软组织中分离出 PLN 送病理检查。结果 60例患者中,38例(63%)患者存在 PLN,共检出 PLN 95枚,PLN 的平均直径为(0.46±0.24)cm。其中,57枚(60%)PLN 位于阔韧带内,沿子宫动脉走向分布;另38枚(40%)分布于主韧带、骶韧带及膀胱宫颈韧带内。95枚 PLN 中,69枚(73%)因被亚甲蓝染色而易于识别,并被认定为宫旁组织内的 SLN。60例患者中,12例(20%)患者共17枚 PLN 有转移,其中2例(3%)PLN 是惟一的转移部位。对于78枚无转移的 PLN 中的36枚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发现,3枚有微小转移灶。结论 PLN 存在于大部分宫颈癌患者的宫旁组织内,且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极易被忽视。采用生物染料法结合细致的局部解剖可识别 PLN。  相似文献   

15.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与常规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标准术式,但宫颈癌患者生存率在近数十年中仍未得到显著提高,局部复发是目前影响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原因,有证据表明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情况就能改善生存率,扩大性子宫旁组织切除术(laterally extended parametrectomy,LEP)可更大范围切除盆腔侧壁淋巴组织,是临床上扩大性子宫切除治疗宫颈癌的一种有效术式。现综述LEP在宫颈癌治疗应用中的理论、疗效、争议、展望,以期为宫颈癌治疗提供另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59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蛋白表达,并对微淋巴管密度行定量分析。结果:Cox-2蛋白在86.4%(51/59)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与VEGF-C表达[66.1%(39/59)]呈显著正相关(r=0.424,P<0.001),且与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期缩短有关;在Cox-2表达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3)。结论:在宫颈癌中Cox-2可能上调VEGF-C表达,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Cox-2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