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2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强化12例,不均匀散在强化7例.延迟后不均匀轻度强化14例,内部无明显增强6例,均匀强化4例.结论:边缘早期强化,内部不均匀延迟强化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局部肝萎缩、肝被膜回缩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为起源于肝内Ⅱ级以远末梢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胆管细胞癌的10%[1].该病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具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但因IHPCC影像表现复杂,诊断时极易与其他肝内病变混淆.作者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5年在本院诊治的16例IHPCC的临床及MRI资料,探讨该病MRI的表现特点,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13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结论 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雷友华  肖智博 《重庆医学》2013,42(8):936-939
目的 探讨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IHPCC患者24例的CT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1)24例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未见强化,周边轻度不完全强化7例,边缘呈连续薄环状强化11例,6例中央呈网格状或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环形强化18例,呈渐进性填充中度强化,6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不均匀,16例持续强化高于肝实质,8例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13例病灶中心填充强化呈片状、网格状及结节状,11例中心未强化.肝内胆管扩张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3例.结论 IHPCC由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不同,CT和MRI表现不同,其动态增强表现仍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主要的CT表现形式有3种:A.境界清楚的囊性肿块,内部有乳头状或息肉样软组织肿块;B.分叶状混合性低密底肿块,内部呈蜂窝状低密度区并可见到病灶内残留扩张的胆管;C.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增强后不同程度的强化。以上各型肿块均伴有中/重度胆管扩张。作者认为CT表现和A型者可确诊本病,表现为B型者亦较有特征,而表现为C型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病应与肝包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 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l)、肿瘤最大径>5 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 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l)是()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最大径>5 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 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手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的疗效,探讨ICC术后是否应常规行TACE来预防肿瘤的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至12月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ICC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行TACE治疗的患者36例(A组),术后未行TACE治疗的患者44例(B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0.5、1、2、3年的生存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乙肝病史,肝硬化,实验室检查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人糖链抗原19-9(CA19-9)、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6%和81.8%(χ2=0.082 2,P=0.774 4),63.9%和65.9%(χ2=0.418 7,P=0.517 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10月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10例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免疫检查无异常,肝功能检查以AST、GGT升高较明显。10例均有酒精性肝硬化背景,其中4例有弥漫性脂肪肝。分型上巨块型7例(70%),好发于肝右叶,多为单发(7/10例,70%)。肝血管(特别是门脉)内癌栓多见(6/10例,60%),瘤灶内可出现坏死,部分瘤内出现脂肪变性(2/10例)、钙化(1/10例),出血较为少见。CT平扫以低密度表现为主,MRI平扫,T1WI上大部分为均质稍低信号(4/6例),T2WI上以不均质高信号为主。DWI均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后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减退,延迟期呈低密度,增强模式呈“快进快出”型,2例出现延迟性强化的假包膜。结论 虽然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与不分原因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很大一部分重叠,但酒精相关性肝细胞癌具有一定的特点。其诊断需依赖长期嗜酒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CC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30%的患者CEA阳性,28%的患者 HBsAg阳性,30%的患者有肝硬化,12%的患者AFP阳性;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但确诊率不高,超声联合CT检查判断恶性病变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网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像特征及完全性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0-2014年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发现大网膜动脉(omental artery,OA)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OA参与肿瘤供血时的影像特征,评估OA完全性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6名患者于41次TACE治疗发现OA参与肿瘤供血.病灶均突破肝包膜,病灶位于肝S4、5段且于大网膜方向突破者13例(31.7%),位于肝S5、6段且向下方外生生长者18例(43.9%).53支OA参与肿瘤供血,血管造影特征明显.49支OA(92.5%)成功超选择性插管并完全性栓塞,未发现严重并发症.mRECIST方法分析2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9例,病灶强化半径至少减小30%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13例,既未达到缓解也未达到进展标准者为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病灶强化半径至少增加30%为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4例,OA供血病灶栓塞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8.6%,肿瘤生长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5.7%.再次行TACE治疗15例,仅2例(13.3%)可见新生OA参与肿瘤供血.结论 OA多参与位于肝S4~6段,并突破肝包膜或侵犯大网膜的大肝癌供血,血管造影特征明显.完全性栓塞OA肿瘤供血支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陈良潇  黄豆豆  吴玉平  刘欣杰  游艳 《西部医学》2024,36(5):771-775+780
目的 探讨CT细胞外容积分数(ECV), 联合CT征象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ICC)病理分型[大胆管型ICC(LD-ICC)和小胆管型ICC (SD-ICC)]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3月—2024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64例IC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多期增强CT扫描。计算病灶内高强化区高ECV(ECV1)、低强化区ECV (ECV2)及相对ECV (ECVr) = ECV1-ECV2,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CT征象及ECVr的差异,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建立模型,并进一步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间高ECVr值、动脉期无环形强化、中央型、胆管扩张更提示诊断为LD-ICC。其中高ECVr、胆管扩张、肿瘤位置是预测LD-ICC的独立影响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模型ACU高达0.928 (95% CI:0.866, 0.991),敏感度84.0%,特异度92.3%。结论 高ECVr、胆管扩张、肿瘤位置是预测ICC病理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CT联合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is,LM)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 CT灌注扫描分析兔 LM的血液供应来源。方法将 VX2瘤株种植于新西兰大白兔(35只)脾脏,CT 扫描确认 LM 形成后,行灌注扫描分析灌注参数,分离荷瘤兔 LM 行 CD34、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r-1,ICAM-1)、α平脊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兔 LM(315.76±24.78)μm 时瘤内表达 ICAM-1、CD34,α-SMA 未见表达,瘤内阳性 ICAM-1与邻近肝窦内阳性 ICAM-1相连;LM(632.58±35.46)μm 时瘤内表达 ICAM-1、CD34及少量α-SMA 表达,瘤内阳性 ICAM-1与 邻 近 肝 窦 内 阳 性 ICAM-1相 连;LM(1056.32±124.67)μm 时瘤内表达 CD34、α-SMA 及少量 ICAM-1表达;LM(2183.15±167.32)μm 和 LM(5326.00±172.51)μm 时瘤内表达 CD34、α-SMA,ICAM-1染色消失或仅有少量的染色出现在瘤旁或与瘤灶相邻的正常肝窦中;在1.0 cm 以上时坏死区周围瘤组织表达 CD34、α-SMA,ICAM-1染色同前。兔 LM 的 CT 灌注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区的组织血流量、组织血容量、肝动脉供血分数、肝动脉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大于瘤周正常肝组织,门静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指数明显小于瘤周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兔 LM 的早期阶段由门静脉供血,肝动脉不参与供血,随着 LM 的增大,肝动脉供血逐渐增加,门静脉供血逐渐减少,到 LM (2183.15±167.32)μm 以上时仅为肝动脉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MRI特征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MRI特征及其和血糖水平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塞部位以双侧基底节区、脑干、半卵圆中心、小脑及丘脑为主(47例,87%)。梗死灶为多发性42例(77.8%),梗塞灶数量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腔隙性脑梗死49例(90.7%),大面积脑梗死5例(9.3%),合并脑白质脱髓鞘34例(63%)。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宋承伟 《海南医学》2007,18(8):27-28
目的 探讨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的临床与磁共振特征,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的临床与磁共振表现.结果 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眼外肌瘫、精神障碍和共济失调及多发性神经病等表现,磁共振表现为乳头体、第三脑室、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区域异常信号.结论 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是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代谢性脑病,具有特殊的病因,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8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5例,右叶9例,尾叶4例,CT上病灶呈分叶状、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后内部呈条索状强化,并向中心延伸.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