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脑卒中的242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4.4%,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卒中的类型、多次发病、大面积、多部位病变、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文版“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价抑郁程度,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2例脑卒中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明确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和病灶数目;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有53人被诊断为PSD,其总发生率为32.7%,以轻、中度PSD常见。单因素分析发现:卒中次数、病灶数目、NIHSS分值是PSD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次数(P=0.036)、NIHSS分值(P=0.012)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次数、NIHSS分值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测的特征,评价其用于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20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均进行头颅MRI检测,观察脑组织梗死病灶大小,测定大脑白质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结果  全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6.50%;研究组脑组织存在大梗死和中梗死病灶的患者比例(50.94%和56.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76%和23.81%),χ2=15.943、19.097;均P < 0.001;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大脑左右径检测数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研究组颞叶钩回间距检测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 0.001);研究组额叶前部、额叶后部、侧脑室前角区、侧脑室后角区、半卵圆中心和海马区等区域脑白质ADC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梗死病灶面积大和脑白质稀疏的特征,头颅MRI检测可有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特征,对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结果: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为17.73%;得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血管性痴呆组456例和非血管性痴呆组3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脑卒中发生情况、脑梗死部位。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χ2=0.17,P=0.20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t=11.85,P=0.012,χ2=3.24、17.97,P=0.036、0.01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6.01、8.27、20.22、7.32、6.38、6.01,P=0.026、0.021、0.012、0.023、0.025、0.026),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24.09、8.66,P=0.009、0.020)。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01、0.77,P=0.987、0.987、0.521),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10.58、5.42,P=0.017、0.016、0.027)。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掌握危险因素可以为指导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3分,根据年龄分为高龄(≥80岁)老年组113例和中低龄(60~79岁)老年组1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均高于中低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抗凝、神经功能进展、实验室检查结果、OCSP分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均是高龄老年患者与中低年龄老年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龄老年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低年龄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 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较高,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约70%的卒中患者患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沙格列汀干预对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55例新发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至沙格列汀组和非沙格列汀组(格列齐特干预),记录基线状态下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生化检验结果等,并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初始认知功能评估,得分<26分及血糖不达标者排除。筛选合格者206例,分别于卒中后1、3、5个月时再次评估,以得分<22分记为终点事件,认为出现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得分情况。结果 最终130例受试者完成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束时,沙格列汀组患者共62人纳入分析,其中37人达终点事件,PSCI发生率59.7%,非沙格列汀组共68人纳入分析,其中50人达终点事件,PSCI发生率73.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沙格列汀干预的风险比(hazard rate,HR)为0.617,95%CI为0.388~0.983(P<0.05)。结论 沙格列汀降糖治疗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PSCI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将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认知功能情况,将认知正常者纳入对照组(n=54),将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者纳入A组(n=34),将血管性痴呆者纳入B组(n=34),对5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A组、13组患者的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肺部感染、吞咽障碍、脑白质疏松、脑萎缩、左半球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的陈旧病灶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心脏病、肺部感染、吞咽障碍、脑白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者中,血管性危险因子的存在更为普遍,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3个月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静息病灶数目、陈旧病灶数目是发生痴呆的高危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就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作一探讨 ,旨在尽可能地预防该痴呆的发生。方法 将卒中相关痴呆组 (A组 )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与多发性脑梗塞组 (B组 )及其他类型痴呆组 (C组 )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A组年龄高于B组和C组 (P <0 .0 1) ,A组致动脉硬化因素与B组相仿 ,但与C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A组脑萎缩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明显多于B组 ,A组梗塞灶多在左侧或双侧 ,脑梗塞部位在颞叶者、梗塞灶小于 0 .5cm及大于 5cm者A组和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卒中相关痴呆危险因素的认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能与年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有关 ,该痴呆比血管性痴呆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包含了与卒中有关的痴呆的所有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的血小板相关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FIB、FDP、D-D dimme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评估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发病24 h内的血液样本和30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在急性发作期及溶栓治疗有效后的水平,对两组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中PLT降低,MPV增大,D-D二聚体、FIB、FDP水平较高,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其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相关性。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止凝血标志物D-D二聚体、FIB、FDP联合检测可为院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合并SCI,纳入SCI组,其余136例未合SCI,纳入非SCI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是SCI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心脏病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疾病进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头颅MRI特点,探讨其与VD的关系.方法 选择99例经头颅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检测后分为VD组51例和非VD组(对照组)48例,比较分析其特点.结果 VD组中额叶皮层、皮层下额叶、内囊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额叶皮层(X2=6.10,P<0.05)、皮层下额叶(X2=4.45,P<0.05)、内囊(X2=3.96,P<0.05)、丘脑(X2 =4.78,P<0.05).VD组大梗死、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大梗死(X2=9.11,P<0.05)、中梗死(X2=5.58,P<0.05);VD组吸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吸烟(X5 =12.41,P<0.05)、高血压(X2=4.50,P<0.05);VD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非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与VD发生相关;吸烟、高血压与VD的发生相关,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VD发生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WML)、颈动脉狭窄(CAS)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VCIND患者158例,根据其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WML等级及ACS程度。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治疗后6个月入院复查,有125例预后良好,占79.11%,有33例预后不良,占20.89%。预后良好组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WML 3级、重度ACS占比分别为21.60%、19.20%、18.40%、4.00%和12.80%,低于预后不良组的54.55%、51.52%、45.45%、21.21%和4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WML3级、重度CAS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除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外,VCIND患者的WML分级、CAS程度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80-84
目的探索中国东部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因素中可以干预的一些因素,为降低中国东部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建议。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义诊的出院后40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40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腰围、婚姻、教育程度、腰围、BMI、舒张压、收缩压)、既往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TIA病史)、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和家族史(家族心脏病、家族糖尿病、家族高血压、家族脑卒中)等20个因素。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两组的20个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肥胖、TIA病史。BMI、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及TIA疾病史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P0.05),其中病例组的TIA病史及高血压病史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最大,其相对危险度为对照组的6.42及3.62倍。两组在血压、腰围、吸烟、饮酒、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心脏病、BMI、TIA、高血压病史4个因素是影响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TIA病史与高血压仍然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57、3.90倍。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防治中,应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出发,及时控制高血压、心脏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做到一二级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伴发痴呆和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LA组137例,对照组5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标准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参照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又分为VD、非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三组。全部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痴呆、VD的危险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痴呆、VD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LA、高血压、心脏病、血糖和痴呆发生有关;高血压、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LA和高血压与痴呆发生有关;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结论:LA用高血压可能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可能是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