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76例,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为标准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2组,分析其与IVS及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间IVS及LVPW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VS及LVPW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与IVS及LVPW的厚度均呈正相关(r=0.362, P=0.001; r=0.298, P=0.009),伴有心肌缺血组IVS及LVPW厚度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3.313, P=0.002; t=2.369, P=0.020);伴有IVS增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VS增厚的患者(χ2=9.694,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IVS厚度被筛选出来(OR=1.710, P=0.002);以IVS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0.067,P=0.002,最佳分界值为10.5mm,以IVS≥10.5mm来预测心肌缺血,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9.8%。LVPW厚度预测心肌缺血的AUC为0.675±0.065,P=0.012。结论 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与IVS及LVPW厚度均呈正相关,但与IVS厚度相关性更密切;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长正五聚蛋白3(Ptx3)和α-klotho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74例及同期于本院体检的55例健康人群(NC组)作为研究对象,依据WHO推荐的糖尿病肾脏病分期标准,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组)6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DKD1组)61例;大量白蛋白尿组(DKD2组)5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Ptx3和α-klotho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影响Ptx3和α-klotho蛋白的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两者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两者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各组研究对象血清Ptx3浓度比较结果显示,3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Ptx3水平均高于NC组,其中以DKD2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α-klotho蛋白浓度比较结果显示,DM组α-klotho蛋白水平低于NC组,DKD1和DKD2组α-klotho蛋白水平低于DM组,且以DKD2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x3水平与糖尿病病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空腹静脉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白蛋白(UALB)、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UACR及24 h尿蛋白等呈正相关(r=0.152,0.287,0.312,0.543,0.609,0.492,0.549,0.588,0.619,0.422,P均<0.05),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清蛋白(ALB)及α-klotho蛋白呈负相关(r=-0.402,-0.541,-0.933,P均<0.05)。血清α-klotho蛋白水平与eGFR、总蛋白(TP)及ALB呈正相关(r=0.352,0.201,0.532,P均<0.05),与糖尿病病程、sCr、BUN、FBG、HbA1c、HOMA-IR、UACR、24 h尿蛋白、Ptx3等呈负相关(r=-0.156,-0.359,-0.318,-0.533,-0.621,-0.528,-0.872,-0.632,-0.933,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CR、eGFR为Ptx3和α-klotho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ROC分析显示血清Ptx3及α-klotho蛋白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4、0.95,两者均对糖尿病肾脏病诊断提供帮助,且α-klotho蛋白较Ptx3具有更高的敏感度(Ptx3及α-klotho蛋白敏感度分别为67.5%、95.6%)。结论 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Ptx3水平依次升高,α-klotho蛋白依次下降,两者互为彼此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为糖尿病肾脏病尽早筛查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脏代谢指数(CMI)与糖尿病肾脏病(DK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2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T2DM的173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DKD,分为单纯T2DM组(n=89)和DKD组(n=8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KD的风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I对发生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腰高比、收缩压(SBP)、舒张压、空腹血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MI、血尿酸(SU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OR=1.042,95%CI:1.020~1.066)、糖尿病病程(OR=1.110,95%CI:1.047~1.176)、HbA1c(OR=1.434,95%CI:1.183~1.738)、CMI(OR=5.069,95%CI:2.254~11.401)、SUA(OR=1.005,95%CI:1.000~1.010)是DKD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分析达格列净对左心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接受达格列净和其他降糖药物连续治疗6个月且治疗前后资料完整的DKD合并高血压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筛选出196例患者,分为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肾功能及左心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根据LVH诊断标准,将达格列净组患者进一步分为LVH患者(36例)和非LVH患者(6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MI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达格列净组治疗后BMI、SBP、 DBP、 FPG、 HbA1c、 BUN、 Scr、 UA、 UACR、 IVS、 LVPW、 LVMI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SBP、FPG、HbA1c、BUN、UACR、LVMI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达格列净组治疗后BMI、SBP、BUN、 Scr、 UA、 UACR、 IVS、 LVPW、 LVMI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5.
背景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以损伤肾脏微血管为主要特征,其早期诊断、积极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液炎性指标可能与DKD存在相关性。 目的 探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社区医疗部常规体检的老年T2DM患者32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DKD将327例T2DM患者分为非DKD组(n=112)和DKD组(n=215)。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 结果 DKD组患者的T2DM病程长于非DKD组,高血压病史比例、空腹葡萄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UACR、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SII水平高于非DK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T2DM患者UACR与T2DM病程、FPG、三酰甘油(TG)、LDL、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SII呈正相关(r=0.716、0.114、0.113、0.144、0.533、0.226、0.538、0.430、0.4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300,95%CI(1.173,1.441),P<0.001〕、LDL〔OR=2.565,95%CI(1.320,4.985),P=0.005〕、Scr〔OR=1.093,95%CI(1.046,1.143),P<0.001〕、NLR〔OR=2.565,95%CI(1.320,4.985),P=0.005〕和SII〔OR=1.011,95%CI(1.007,1.015),P<0.001〕均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N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755〔95%CI(0.696,0.814)〕,最佳截断值为2.4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1%、70.5%;P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689〔95%CI(0.624,0.754)〕,最佳截断值为112.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43.8%;SII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836〔95%CI(0.791,0.881)〕,最佳截断值为492.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73.2%。 结论 T2DM病程、LDL、Scr、NLR、SII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值(Scr)与糖尿病肾病(DK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根据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65例和糖尿病肾病组73例。两组均抽取晨空腹静脉血,完成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检测,并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分析CysC、β2-MG、BUN、Scr对2型糖尿病肾病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BUN、CysC、β2-MG及Scr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O^R=100.233,P<0.001)、β2-MG(O^R=2.895,P<0.001)、BUN(O^R=1.592,P<0.001)、Scr(O^R=1.06,P<0.001)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BUN、CysC、β2-MG及Scr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DKD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67.1%,特异度为87.7%。结论糖尿病患者BUN、CysC、β2-MG及Scr值对DKD有一定诊断价值,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DKD诊断意义较大,对DKD的早期预测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关系。 方法 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70例 (SDM组)、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71例(EDKD组)、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75例(CDKD组)。采用Pearson法分析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有关的检验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KD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MHR预测DKD的最佳截断值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CDKD组MHR高于SDM组和EDK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CR与MHR、单核细胞、血小板、甘油三酯、血肌酐、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552、0.523、0.136、0.214、0.234、0.194、0.137和0.142,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255和-0.321,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HR[OlR=1.545(95% CI:1.248,1.913)]、体重指数[OlR=1.160(95% CI:1.029,1.307)]、血肌酐[OlR=1.034(95% CI:1.007,1.061)]、收缩压[OlR=1.068(95% CI:1.028,1.110)]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KD患者,MHR最佳截断值为6.2,MHR的曲线下面积为0.773(95% CI:0.711,0.834),预测的敏感性为71.9%(95% CI:0.646,0.791)、特异性为72.9%(95% CI:0.657,0.801)。结论 MHR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KD)肾功能衰竭(肾衰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直接胆红素(DB)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90例,并选择同期在门诊检查的健康者(正常对照组)20例,将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 3期、CKD 4期及CKD 5期组,检测各组血清TB、IB、DB的水平,测量各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瓣尖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 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并根据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诊断标准(E/A<1且EF>50%),将DKD肾衰竭患者分为LVDD组及非LVDD组.结果 DKD肾衰竭患者血清TB、IB、DB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随着eGFR的下降,3组患者血清TB、IB逐渐减少(P<0.05),但DB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LVDD组比较,LVDD组TB、IB、E/A下降及IVST、LVPW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DB、LVID下降及EF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对于DKD患者,TB、DB、IB分别与IVST、LVPW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与LVID、EF、E/A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VDD组患者TB、IB分别与IVST、LVPW呈明显负相关(均P<0.01),DB虽与IVST、LVPW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B、DB、IB分别与LVID、EF、E/A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间接反映DKD肾衰竭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早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21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正常蛋白尿)、早期DKD组(微量白蛋白尿)和临床DKD组(大量白蛋白尿)。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及CHR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HR与炎症及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HR对早期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CHR随蛋白尿增加而升高,早期DKD组和临床DKD组CHR均高于单纯DM组,且临床DKD组高于早期DKD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R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UACR、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相似文献   

10.
2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IMT〈1.0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0mm)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哑糖(FBG)、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尿酸(uA)并记录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吸烟史、高血压史、微哑管并发症斑块形成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中年龄、TG、AIP、UA、CRP值以及斑块形成、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比颈动脉内膜正常者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IMT为应变量先后人选的变量有年龄(P〈0.01)、甘油三酯(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年龄、TG、AlP、UA、CRP等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TG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吴红  王斌  李婷  聂益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06-4210
背景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肝素结合蛋白(HBP)、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指标,但上述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 检测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HBP、CRP、SAA、PCT、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上述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2例(DM组)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35例(DKD早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无器质性疾病者3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集上述三组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其中HBP、CRP、SAA、PCT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进行检测,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P、CRP、SAA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PC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HBP高于Con组,DKD早期组HBP、CRP、SAA均高于Con组和DM组(P<0.05)。HBP、CRP、SAA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1,0.975)〕、0.760〔95%CI(0.644,0.875)〕、0.836〔95%CI(0.738,0.934)〕,灵敏度分别为71.4%、48.6%、74.3%,特异度分别为96.7%、96.7%、86.7%,约登指数分别为0.681、0.452、0.610。结论 HBP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适合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糖尿病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但目前关于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分析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血透中心行HD的糖尿病患者86例,均接受常规治疗、血糖控制治疗。监测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后1个月12次HD过程中(上机30 min内)血糖值,分析其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变异性;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40例未发生低血糖(未发组),24例发生1次低血糖(偶发组),22例发生≥2次低血糖(常发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3.5%(46/86)。三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子女情况、文化程度、用药依从性、照顾能力、血糖平均值(MBG)、血糖变异系数(CV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79,95%CI(1.000,1.160)〕、用药依从性差〔OR=13.250,95%CI(2.300,76.250)〕、照顾能力差〔OR=4.067,95%CI(1.090,15.300)〕、MBG<8.91 mmol/L〔OR=4.001,95%CI(1.250,12.850)〕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OR=0.776,95%CI(0.640,0.950)〕、CVBG<0.26〔OR=0.254,95%CI(0.080,0.79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为53.5%),年龄增大、用药依从性差、照顾能力差、MBG<8.91 mmol/L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CVBG<0.26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维生素D作为肥胖、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之一,但关于维生素D在超重或肥胖男性早期糖尿病肾病(EDK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的初诊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诊男性T2DM患者26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体质指数(BMI)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正常体质量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n=47)、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组(OWB-DM组,n=65)、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OWB-MAU组,n=67)。根据血清25(OH)D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超重或肥胖患者分为Q1组〔血清25(OH)D<18.13 μg/L,n=33〕、Q2组〔18.13 μg/L≤血清25(OH)D<21.22 μg/L,n=33〕、Q3组〔21.22 μg/L≤血清25(OH)D<24.32 μg/L,n=32〕、Q4组〔血清25(OH)D≥24.32 μg/L,n=34〕。收集男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24 hUAE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MAU的关系。结果 DM组、MAU组、OWB-DM组、OWB-MAU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DM组〔(26.14±3.40)μg/L〕相比,MAU组、OWB-DM组及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20.84±4.12)、(23.46±3.35)、(18.00±4.46)μg/L,P<0.05〕;与MAU组、OWB-DM组相比,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P<0.05)。Q1、Q2、Q3、Q4组24 hUA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Q2、Q3、Q4组24 hUAER〔38.50(18.25,78.85)、27.90(19.95,69.80)、20.0(13.20,24.50)mg/24 h〕均低于Q1组〔72.80(54.70,133.20)mg/24 h,P<0.05〕,Q4组24 hUAER低于Q2、Q3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24 hUAER与HDL-C、血清25(OH)D呈负相关(rs=-0.199、-0.405,P<0.05),与BMI、SBP、DBP、2 hPG、TG呈正相关(rs=0.257、0.350、0.282、0.421、0.20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SBP、2 hPG是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OR=0.717、1.173、1.327,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24 hUAER与低水平的血清25(OH)D、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降低及SBP、2 hPG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E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郭晓斌  王鹏  陶立元  吴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372例,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372例受检者分为斑块形成组(110例)和无斑块形成组(26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颈总动脉IMT,并测定补体C1q水平和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规律运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服用降脂药、服用降糖药、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补体C1q、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IMT与补体C1q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95%CI(1.07,1.16)〕、规律运动〔OR=2.88,95%CI(1.37,6.22)〕、服用降糖药〔OR=0.15,95%CI(0.03,0.59)〕、舒张压〔OR=1.05,95%CI(1.02,1.09)〕、Cr〔OR=1.03,95%CI(1.00,1.06)〕、TG〔OR=1.49,95%CI(1.01,2.2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年龄、规律运动、糖尿病服药情况、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关,对临床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是一种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简易指标,前期研究表明TyG指数升高增加了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但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究TyG指数与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2019年1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并建立档案的T2DM患者524例,记录其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并计算TyG指数。根据TyG指数,采用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L-TyG)组(TyG<9.16,n=175),中TyG(M-TyG)组(9.16≤TyG<9.68,n=175)和高TyG(H-TyG)组(TyG≥9.68,n=174)。并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n=267)、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n=207)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n=5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yG指数与UACR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yG指数与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yG指数对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TyG指数与T2DM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与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lg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lgUACR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lgUACR独立相关〔β=0.443,95%CI(0.373,0.51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长〔OR=1.003,95%CI(1.001,1.006)〕,合并高血压〔OR=2.540,95%CI(1.652,3.813)〕,HbA1c〔OR=1.194,95%CI(1.079,1.322)〕、TyG指数〔OR=6.184,95%CI(3.987,9.593)〕升高,HDL-C下降〔OR=0.446,95%CI(0.224,0.886)〕是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TyG指数预测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95%CI(0.799,0.865)〕,均大于lgHOMA-I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P<0.001)。TyG指数为9.57时,其约登指数最大为0.53,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87.3%。结论 TyG指数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其有望成为预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的新型且简单实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改变和抗体升高的现象多于非糖尿病人群,而真正危害2型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的正是其多种并发症及合并症,考虑到甲状腺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同样重大,由此引发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和抗体改变的思考。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同时选取16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血压病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并测定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再根据糖尿病病程,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病程<1年组(19例)、1~10年组(69例)、>10年组(84例);根据HbA1c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HbA1c≤6.5%组(67例)、6.5%10年组TGAb水平高于<1年组,>10年组FT3水平低于1~10年组(P<0.05)。不同HbA1c水平糖尿病组TGA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