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文中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各有所见,颇多发挥。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各种杂症,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屡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今仅举数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5.
1 头皮麻木案 刘某,男,42岁,工人,1992年3月26日诊。右侧头皮麻木5年余。5年前一次起床后发觉右侧头皮绕耳上前部麻木,以后逐渐加重,甚则感皮肤发厚,触觉减退,治疗半年仍未取效。刻诊: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右侧头皮触觉明显减退,有梅花针刺激痕迹、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弱,寒客脉络。治宜温经解表,通络解肌。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9g,细辛6g,炮附子15g,桂枝15g,葛根12g。每日1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炮附子、细辛3药组成,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扩大其应用范围,每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寒瘀痹痛钱某某,男,53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常居寒湿之地,腰腿抽?..  相似文献   

7.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所致,反发热者,为风寒邪气郁遏太阳经脉所致.临床表现或怕冷、或发热、或咳嗽、或哮喘,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葆华 《陕西中医》1996,17(12):556-557
<正>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专为少阴病而设。笔者用于治疗某些杂病,颇感应手。现举例如下。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彭某,男,52岁。1993年3月2日初诊。心悸胸闷1年余,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平时心率在43~52次/min之间,曾用舒喘灵、阿托品治疗,取效一时,停药则病发。来诊前因受凉而病情加重。诊时见心悸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期治疗效果明显,但部分人群在新冠感染后的恢复期仍存在症状,且经久难愈,麻黄细辛附子汤原为少阴病表证之主方,可将其运用于新冠感染恢复期治疗中,能有效缓解新冠感染恢复期症状,附上一则验案佐证,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胡少林  黄乐平 《光明中医》2016,(16):2317-2318
目的探究并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已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应用三磷酸腺苷、卡托普利以及肠溶性阿司匹林等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率改变、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74.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心率均显著加快(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高,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70-27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的经典方剂,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相当广泛,为了更好地研究古方,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改善肺癌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沈阳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癌疼痛患者48例,采用双盲法的分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氨酚差异考酮和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QOL等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总改善率70.83%(17/34)高于对照组41.67%(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常规状态、日常活动、行走能力、睡眠情况、情绪、社交以及娱乐干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平均用时、起效用时以及稳态时间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疼痛感强烈患者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后,疼痛情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EAR)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辛芩颗粒对照组(4.65 g.kg-1)、小青龙汤组(7.44 g.kg-1)、麻黄附子细辛汤(2.33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3个药物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给药共14 d,以治疗前后的行为学体征积分、血液组胺和鼻黏膜切片病理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小青龙汤组和辛芩颗粒组的治疗后体征积分和血液组胺含量均有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附子细辛汤组的血液组胺含量(3.64±0.83)mg.L-1与小青龙汤组(4.58±0.51)mg.L-1和辛芩颗粒组(4.36±0.13)mg.L-1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对鼻黏膜炎症变化的修复略优于小青龙汤和辛芩颗粒。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症状,对血液组胺的降低和鼻黏膜的修复优于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16.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以麻黄碱、伪麻黄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和干浸膏得率为检测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溶剂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pH 2.0盐酸提取2次,每次2.5h.结论:多指标综合评定优化提取工艺更符合中医用药的整体观,优化的提取工艺方法合理可行,稳定可靠,具可操作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前后对照研究。选取我院针灸科门诊2009—2012年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70例;年龄20~60岁;病程4~35年。均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及体征。观察时限:3个月。统计学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值P0.05。结论:麻黄汤加减配合灸法能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及体征,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哮喘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和作用于哮喘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lusterProfiler语言包进行GO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筛选得到35个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儿茶素等,收集了171个靶点,包括JUN、AKT1、MAPK1、MAPK3、RELA和IL6等,并富集得到多条GO功能和KEGG通路,比如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促进气管重塑,改善气管堵塞等而发挥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赵坤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经验。分析中医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独特优势。赵坤教授认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发作与外感寒邪、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治疗上应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疏风宣肺。  相似文献   

20.
Liang SY  Tan XM  Chen FL  Luo JB 《中药材》2011,34(6):896-901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前后挥发油成分和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方药材麻黄、附子、细辛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4个成分,其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麻黄和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8、8、39个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成分与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成分的种类与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组成复方的汤剂中,不仅存在挥发性成分量的变化,还存在一系列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导致质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了疗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