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an HQ  Liu T  Zhao LZ  Qi F  Wang P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19-821
目的 探讨国际新的TNN分期对分析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结直肠癌5481例,按第5版和第6版TNN分期标准分别进行分期,寿命表法分析各期5年生存率。结果 TNN分期5年生存率,第5版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80.1%、68.0%、40.5%和9.8%;第6版ⅡA和ⅡB期分别为71.6%和66.4%,ⅢA、ⅢB和ⅢC期分别为46.2%、40.1%和28.3%,各期和各亚期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6版TNN分期更注重肿瘤局部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同等作用,分期更精细,分析预后更精确,指导不同亚期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新TNM分期系统在我国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收集855例首次在我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按新、旧TNM分期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各期的生存率,并将新、旧分期进行比较,分析新分期的优缺点。结果 按旧分期系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79.9%、56.4%和11.5%,各期差异有显著性;按新分期系统,Ⅰ,ⅡA,ⅡB,ⅢA,ⅢB,ⅢC,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84.5%、71.2%、82.9%、57.0%、34.2%和11.5%,其中ⅢA与ⅡA,ⅡB的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期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新分期对评价结直肠癌的预后较旧分期更为精确,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3.
李琪  陈真婧  俞明明  崔巍 《浙江医学》2018,(13):1438-144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11例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贫血、肠梗阻、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肝转移灶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更易合并贫血,肝转移灶相对较大;在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上各有特点,左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浸润型为主,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隆起型为主,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溃疡型为主;在肠梗阻发生率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高于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均P<0.05),而左、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中,死亡52例,存活37例;总生存期(OS)为1~72个月,生存期为19(10,42)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2.2%;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治疗方式是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影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左、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2010年1月— 2013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96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位置分为右半结肠癌组(104例)和左半结肠癌组(92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用Log-rank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右半结肠癌组患者年龄偏大、低分化或黏液腺癌比例高、淋巴结检出数目高。临床首发症状中,右半结肠癌组贫血或体重下降比例高,而左半结肠癌组中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比例高。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右半结肠癌组与左半结肠癌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3.8%和70.5%(P?>0.05),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65.4%和77.2%(P?< 0.05)。pTNM Ⅱ期中,右半结肠癌组与左半结肠癌组的5年DFS分别为62.7%和70.0%(P?>0.05),5年OS分别为74.6%和78.0%(P?>0.05);pTNM Ⅲ期中,右半结肠癌组与左半结肠癌组的5年DFS分别为36.6%和65.1%(P?<0.05),5年OS分别为48.8%和71.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HlR=3.07(95% CI:1.95,4.85)]和pT分期[HlR=1.83(95% CI:1.38,2.43)]是影响结肠癌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T分期[HlR= 1.91(95% CI:1.41,2.61)]及pN分期[HlR=2.21(95% CI:1.62,3.00)]是影响结肠癌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位置不是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右半结肠癌整体预后较左半结肠癌差,在Ⅲ期患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分类对0~Ⅲ期结直肠癌(CRC)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38例0~Ⅲ期CRC患者进行研究,术后随访5年。对术后大体标本肿瘤按3种大小分类方法(a:≤1、>1~≤3、>3~≤5、>5;b:≤2、>2~≤5、>5;c:≤2、>2~≤4、>4;单位:cm)进行分类,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第6版TNM分期(合并亚分期)进行0~Ⅲ分期。分析以上3种分类方法与TNM分期的关系,并就3种分类方法对5年总生存率(OS)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哪种分类方法更有优越性。结果3种肿瘤大小分类方法与TNM分期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分类方法a、b、c与TNM分期均呈正相关(rs=0.436、0.379和0.415,均P<0.01)。采用log-rank检验对肿瘤大小分类与5年OS作单因素分析,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类方法a的风险系数及95%CI为0.401(0.025~6.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分类方法b、c的风险系数及95%CI分别为4.586(0.523~40.181)、1.121(0.816~1.5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肿瘤大小分类方法均与TNM分期、预后相关,其中分类方法a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预后的意义优于其他2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 目前,结直肠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MOS基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及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MO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初诊为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O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MOS基因相对表达量为(4.56±2.17),高于癌旁组织的(3.12±1.65)(P<0.001)。根据结直肠癌组织MO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平均值将所有患者分为MOS高表达组(n=43)和MOS低表达组(n=4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S高表达组患者中TNM分期为T3~4期者所占比例高于MOS低表达组(P<0.05)。MOS高表达组、MOS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个月〔95%CI(92.4,112.6)〕、116个月〔95%CI(105.6,128.7)〕,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OS基因高表达〔HR=7.695,95%CI(1.377,43.003)〕、淋巴结转移〔HR=28.585,95%CI(1.401,583.297)〕、远处转移〔HR=47.852,95%CI(3.527,649.257)〕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OS基因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MOS基因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程度及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测患者预后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深度越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程度以及分期是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高危因素,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肿瘤部位对结直肠癌(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82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以脾曲为界,分为右半(141例)和左半(241例)结直肠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年龄≤30岁)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年龄≤3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3例,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83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71.4%)、大便习惯改变(63.6%)最为常见,全组误诊率31.7%,肿瘤部位以直肠(57.2%)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15.8%),恶性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50.4%,TNM分期:Ⅰ期11.0%,Ⅱ期23.2%,Ⅲ期29.5%,Ⅳ期36.3%,5年生存率:Ⅰ期79%,Ⅱ期71%,Ⅲ期44%,Ⅳ期6%,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3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的病理类型比例高,分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孙文燕  邱晶  赖红梅 《当代医学》2021,27(19):158-161
目的 探讨左和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左半结肠癌46例,右半结肠癌27例,观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右半结肠女性比例更高,左半结肠男性比例更高;左右两侧年龄主要集中于≤65岁;右半结肠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大体分型主要为溃疡型或隆起型;左半结肠临床特征主要为肠梗阻,大体分型主要为溃疡型或浸润型,右半结肠病理学分型主要为中低分化腺癌,左半结肠主要为中高分化腺癌;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的Duke分期主要分布于B期,同时右半结肠的Duke分期相对更晚;左右两侧平均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P=0.103);右半结肠的5年生存率(41.38%)低于左半结肠(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086,P=0.043);右半结肠肿瘤大于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患者脉管瘤栓发生率更高,左半结肠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结论 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不完全相同,右半结肠癌女性发病率更高,低分化腺癌更多,Duke分期相对更晚,5年生存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CEA) mRNA含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8年1—8月诊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行腹腔镜或开腹结直肠癌D3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采集外周静脉(PV)血,于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采集肠系膜下静脉(IMV)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中CEA mR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患者术后P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31.67%,高于术前的21.67%,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15);肿瘤游离后IM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53.33%,显著高于游离前的35.00%(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阳性率分别为23.33%,30.00%及33.33%,50.00%;开腹组则分别为20.00%,33.33%及36.67%,56.6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扩增的平均ΔCt值分别为(4.79±0.85),(3.68±0.26),(3.49±0.09)及(1.06±0.23),开腹组分别为(5.03±0.75),(3.37±0.14),(3.37±0.30)及(0.86±0.3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可能会增加肿瘤血循环转移的风险,术中应严格遵循“No|Touch”原则。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CEA mRNA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对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均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86例,其中Ta期28例,T1期58例。术后4~6周内接受二次电切,对两次术后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二次电切术后病理提示:无肿瘤者36例(41.9%);发现肿瘤残余病灶者35例(40.7%),发现肿瘤遗漏病灶者10例(11.6%);既发现残留病灶又发现遗漏病灶5例(5.8%)。首次病理Ta期患者28例,二次术后17例(60.7%)无肿瘤,6例(21.4%)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4例(14.3%)病理分期进展至T1期,1例(3.6%)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首次病理T1期患者58例,二次术后19例(32.8%)无肿瘤,8例(13.8%)病理分期下降至Ta期,16例(27.6%)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15例(25.9%)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Binary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次电切术后肿瘤T1期、高分级、肿瘤直径>3 cm、广基形外观是影响二次术后肿瘤分期升高至T2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明确肿瘤病理分期有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消化功能复常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中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应用止痛药物治疗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细胞DNA含量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大肠癌DNA倍体与临床分期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对86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大肠癌标本细胞DN A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本组病例中41例(47.7%)为二倍体;45例(53.3%)为非二倍体.DNA倍体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无关,但与Dukes'分期相关,Dukes' A期肿瘤病例DNA二倍体比Dukes'B、C、D期肿瘤病例更常见;Dukes' B~D期肿瘤病例之间DNA倍体分布无明显差异;局部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病例DNA非二倍体更常见.提示DNA倍体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以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CME,对照组给予传统根治术,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88.9±10.2)mL、术后排气时间(2.9±0.5)h、淋巴结清除数(25.3±3.2)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复发率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CME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复发几率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X  Liu QF  Xu Y  Ouyang T  Li JF  Wang TF  Fan ZQ  Fan T  Lin BY  Xie YT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6):1817-1820
目的 分析中国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肿瘤医院乳腺中心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38例Ⅰ~Ⅲ期可手术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0岁且有完整随访资料者1075例.按年龄将1075例患者分为年轻组(≤40岁,208例)和对照组(41~60岁,86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年轻组更倾向于淋巴结转移(P=0.016)、雌激素受体表达阴性(P=0.016)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阳性(P=0.001).年轻组和对照组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3.3%和84.1%(P<0.001),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3.5%和89.1%(P=0.004).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Ⅰ~Ⅱ期患者中年轻组预后不良,而在Ⅲ期患者中年轻组预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Ⅰ~Ⅱ期患者中,年龄≤40岁是影响DFS(HR=1.78,95%CI:1.19~2.66;P=0.005)和OS(HR=1.71,95%CI:1.01~2.90;P=0.046)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这种不良预后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更为明显.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the prognosis in young Chinese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538 female patients with operable primary breast cancer (stage Ⅰ - Ⅲ)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1994 to December 200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them, 1075 patients (≤60 yrs) with the complete follow-up dat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young breast cancer group ( ≤40 yrs, n = 208) and control group (41-60 yrs, n = 867)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young breast cancer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positive lymph nodes (P=0.016) , a negative expression of ER (estrogen receptor) (P = 0.016) and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HER2 (P = 0. 001).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rates of young breast cancer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73. 3% and 84. 1% (P <0. 001) an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s 83. 5% and 89. 1% (P = 0.004)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patients with young breast cancer had a worse DFS than control group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Ⅰ - Ⅱ disease but not in those with stage Ⅲ disease. And ≤40 years wa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DFS (HR = 1. 78, 95% CI: 1. 19 - 2. 66, P = 0. 005) and OS (HR = 1. 71, 95%CI: 1.01 -2.90, P = 0.046) in the patients with stage Ⅰ - Ⅱ disease. Conclusion Chinese women with young breast cancer have a worse prognosis, particularly in those with stage Ⅰ - Ⅱ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腹腔镜治疗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72例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老年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腹直肠癌根治手术,n=36)与实验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n=36),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组织渗出、住院时间、进食时间、VAS评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切口感染率、粘连性肠梗阻率、切口疝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随访2年,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较对照组保肛率显著要高(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特点,比较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人,在根治效果上与开腹手术相近,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静  谭小宇 《河北医学》2007,13(10):1151-1153
目的:探讨血清CGA(嗜铬蛋白A)、CA19-9、CEA联合检测在大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4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大肠癌患者的血清CGA、CA19-9和CEA。比较联合检测与单项指标的阳性率差异,并分析各项指标的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①血清CGA的阳性率高于CA19-9和CEA(P<0.05),CA19-9和CE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则高于单项检测及两项联合检测(P<0.05)。②在Dukes C、D期,CGA、CEA水平明显高于A、B期,CA19-9水平两组则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CGA、CA19-9、CEA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CGA、CEA对预测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浆狼疮抗凝物质(LAC)水平,探讨LAC对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测定65例大肠癌患者、31例大肠良性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LA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AT)水平,分析LAC与其余三者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阳性率.结果 大肠癌组LAC、D-D、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AT水平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01).有转移组LAC、D-D和FIB水平显著高于而AT水平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01).LAC与D-D和FIB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8和0.776,P<0.001),与AT呈显著负相关(r=-0.595,P<0.001).有转移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LAC与D-D、FIB和AT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与大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监测LAC水平对评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病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