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ERCP及EST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1例行ERCP及EST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特点,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11例患者中胆管恶性肿瘤2例,胰头恶性肿瘤2例,术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停药1周)3例,术前合并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4例。ERCP及EST手术72 h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黑便,活动后乏力、心慌,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等出血症状。2例保守治疗,9例内镜下止血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ERCP及EST术后迟发性出血是临床上相对少见但较危险的并发症,严控手术适应证及精细操作,可降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出血后尽早内镜下止血,可有效阻止进一步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后并发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300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且结石直径3.5 cm,既往未行EST的患者,行常规ERCP及EST术后出现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发现时间和治疗情况。结果:共有20例患者术后并发胆道出血,占0.6%,20例均及时发现出血并经积极止血治疗后最终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早期及时发现迟发性胆道出血并积极采取治疗方案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7例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8%(7/395)。其中1例患者行手术8字缝扎止血:另外6例行急诊内镜下止血.其中3例单用高频电凝止血.2例通过高频电凝后于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1例行高频电凝并用止血夹夹闭溃疡面,同时在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6例内镜下止血的手术时间为(28±7)main,住院时间(1.5±1.22)d,医疗费用(1700±1016)元。所有患者均一次止血成功,随访至2008年8月,未见再次出血。结论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少见.急诊肠镜止血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组织黏合剂对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难治性出血及预防迟发性出血的疗效。方法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2006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对9874例胃肠道黏膜或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行ESD治疗中,发生5例难治性出血(0.05%),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的情况下,运用注射和喷洒组织黏合剂的方法进行止血,观察其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5例患者运用组织黏合剂后均止血成功,且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内镜随访2个月后,见创面愈合并瘢痕形成。结论组织黏合剂对治疗ESD难治性出血快速、有效并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出血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5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迟发性腹腔性出血,出血时间为术后1~4周.其中5例为术后1周以后出现间歇性出血,经CT、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栓塞止血后治愈;8例术后3~4周出现反复呕血,经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吻合溃疡出血,在内镜下止血成功.结论 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病因复杂,CT、DSA及胃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DSA及内镜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可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与胰管支架置入预防高危患者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的效果差别。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组30例(预切开组)和胰管支架置入组31例(胰管支架组),比较2种方法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预切开组和胰管支架组患者的首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但预切开组的插管时间短于胰管支架组(P=0.007)。预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ERCP后胰腺炎,1例胆管感染,1例术后出血;胰管支架组出现1例ERCP后胰腺炎,2例胆管感染。2组均未发生穿孔、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ERCP后胰腺炎、胆管感染和术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与胰管支架置入预防高危患者发生ERCP后胰腺炎的效果差异不大,但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的插管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并发严重出血穿孔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0年至1993年,作者共收治5例内镜下乳头乳切开术(EST)技术并发严重出血、穿孔患者。其中2例单纯出血和1例单纯穿孔患者存活,2例出血并穿孔患者死亡。通过对5例患者的治疗,作者认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对伴有结石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或胆管炎的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即行手术。对不能行成形术的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时间较长的患者,手术设计要考虑隔绝和减少胆法,胰液对EST切口的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年期间收治的779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7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PPH 16例(PPH组),未发生PPH 763例(非PPH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H组患者的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均较高(长)。16例PPH患者中包括早期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2例,腹腔出血1例),均经手术止血后痊愈;迟发性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出血7例),其中行介入止血5例,内镜止血2例,保守治疗3例,均治愈,余3例患者经栓塞+再次手术治疗后死亡(均有前哨出血表现)。结论 PPH的病死率高,早期出血首选手术治疗,迟发性出血则以介入或内镜干预为主,对于前哨出血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止血效果。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选择临床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需行ESD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中常规止血,实验组加用MPH喷洒于创面。记录5分钟止血率和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果 实验组五分钟止血率为88%(4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1例);对照组五分钟止血率为42%(21例)(P值<0.0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8%(4例)(P值<0.05)。结论 胃镜下ESD手术采用MPH止血快速有效,且可能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3例肝胆胰腺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方法,总结其出血的原因和治疗经验。结果 13例患者均有失血性休克临床表现,其中8例为消化道出血:7例为肝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为胆道出血;5例腹腔出血。13例患者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行出血部位动脉栓塞治疗,12例出血停止痊愈。另1例患者动脉栓塞治疗失败后,行开腹行肝右动脉结扎止血术后止血。结论 假性动脉瘤形成、胰漏和腹腔感染是肝胆胰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造影术是诊断患者术后出血重要的检查方法,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后同期开展胆道支架置入术或开展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于防范并发症的价值。 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原则,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170例)与引流组(168例)。两组患者均行ERCP治疗,其中引流组术后同期开展ENBD,支架组患者术后开展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比两组患者腹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合并严重出血、穿孔或病死,结石完全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支架组相比,引流组术中胰腺管插管次数,术后4 h血淀粉酶水平、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不同时点腹痛测评分值居更高水平(P<0.05)。 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的患者,术后予以ENBD、胆道支架置入术的结石完全清除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但胆道支架置入术更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缓解腹痛症状,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两种联合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分析术式优越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114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C+LCBDE组以及ERCP/EST+LC组。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和患者手术耐受性,以及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 vs 92.9%,P>0.05);并发症方面,LC+LCBDE组残石率,胰腺炎、胆管炎、腹胀发生率均低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C+LCBDE组在住院费用、耗材费用、术后GIQLI生存质量和患者手术耐受性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住院时间、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EST+LC组优于LC+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与ERCP/EST+LC术式手术成功率相近,但LC+LCBDE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费用少、患者耐受性好、术后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LC+LCBDE+PDC)与内镜下胆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35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76例行LC+LC...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ERCP/EST术后2周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1月后行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差异,探讨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的临床选择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我院104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Oddi?蒺s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经胆道造影证实无胆总管结石残留后,择期行LC。其中52例2周内行LC患者(A组),52例1月后行LC(B组)。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0.05);B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字2=3.47, P<0.05);A组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x2=2.02,1.97,P<0.05)。结论 ERCP/EST术后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3年期间收治的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192例,分为微创组(ERCP+EST,联合LC)109例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8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05),但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合理的术前评估下,ERCP+EST联合LC的微创手术方案可安全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内镜下逆胆胰管造影胆总管取石术(ERCP)治疗结石性急性轻中度胆管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1例结石性急性轻中度胆管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双镜组(n=41)和内镜组(n=70)。双镜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内镜组采用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网篮或球囊取石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CBDE并发症包括胆漏、切口感染、胆道出血等,ERCP并发症包括一过性淀粉酶升高、胰腺炎、胆道出血等)、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均手术顺利,双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内镜组有1例因胆道严重出血中转开腹。双镜组手术时间为(103.20±35.80)min,内镜组为(105.60±29.88)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内镜组[(12.78±2.73)d vs.(11.36±2.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的住院费用低于内镜组[(2.64±0.45)万元vs.(3.15±0.62)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内镜组[(2.35±0.85)d vs.(3.24±0.9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结石取净率双镜组为100%,内镜组为9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双镜组为2.0%,内镜组为8.5%。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率双镜组为0,内镜组为1.4%。两组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BDE治疗结石性急性轻中度胆管炎时可以使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而ERCP可以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临床上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组合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为20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LC的临床资料。其中138例先行ERCP+EST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ERCP+LC组);65例先行LC再行ERCP+EST(LC+ERCP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无穿孔、出血及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ERCP+LC组住院时间短[(7.2±2.1)d vs.(8.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后胆管残余结石4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低于LC+ERCP组的12.3%(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EST取石,再行LC,手术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短,是较理想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可行性及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07例行ERC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80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92例超高龄组患者年龄(85.29±7.32)岁,215例非超高龄组患者年龄(57.81±14.26)岁。超高龄组患者原发病以壶腹部癌为主(P<0.01),ASA Ⅲ、Ⅳ级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超高龄组(P<0.05)。超高龄组支架植入指征为胆管恶性狭窄以及采取支架植入或更换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P=0.023、<0.001),而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比例更低(P=0.005),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2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为壶腹部癌(P=0.044),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0.001)、高血压(P=0.022)及冠心病(P=0.012),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处理(P=0.012)为ERCP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患者恶性疾病患病率高、合并疾病多,但并非治疗性ERCP术的绝对禁忌证,临床需防范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