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因素.方法 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的SLE患者51例,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21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0例),分析2组间的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IgG、IgM、IgA、年龄、病程、非甲状腺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核抗原(ENA)抗体谱]阳性数、甲状腺抗体(Tgab、Tmab、Trab)阳性率、合并感染人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甲状腺功能异常组SLEDAI均数及Trab阳性率高于正常组,而血清中CRP、补体C3水平及合并感染人数低于正常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与SLE病情活动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非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数、合并感染等因素无关;Trab阳性的SLE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庞琳 《西部医学》2017,29(6):830-834
【摘要】 目的 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免疫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来我院做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被检者促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其他相关临床指标表达水平。结果 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TP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P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根据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再分为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血清TP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三组患者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正常组血清HPA表达水平与正常比较无差异(P>0.05),4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正常组患者lgA、CI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血小板减少组及曾有血小板减少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患者WBC、RBC、ESR、CRP、lgG、lgM、C3、C4、SSA Ab、SSB Ab、HB、lgE各临床指标间比较无差异(P>0.05);lgA、CIC两指标组间多重比较:血小板减少组CIC表达水平与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曾有血小板减少组CIC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组lgA表达水平与曾有血小板减少组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正常组l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减少组及曾有血小板减少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血清TPO表达水平与各临床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PA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HB与抗SSA Ab抗体呈负相关(r=0.335,P<0.05);HB与抗SSB Ab抗体呈负相关(r=0.290,P<0.05);抗SSB Ab抗体与C4及CIC呈正相关(r=0.289,r=0.312,P<0.05);PLT与IgA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 血清TPO及HP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无直接相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疾病导致的免疫力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5.
崔鹏  徐冬  邢恬  任国华  马尚民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4):1827-1830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不常见,其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且国内未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在淄博市第一医院诊断的393例SLE患者,其中4例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25例未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SLE合并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确诊SLE时间间隔、血小板计数增多持续时间、器官受累数、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24 h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LA)、骨髓形态学检查、JAK2/V617F基因突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及脾显像结果等。结果 4例SLE伴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3±15.1)岁,血小板计数为732×109/L~1 439×109/L,中位数为903×109/L;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确诊SLE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年(2~7年),血小板计数增多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8~28个月);1例ESR升高,1例CRP升高,3例补体C3降低,2例补体C4降低,2例抗dsDNA抗体阳性,3例ACA阳性、2例LA阳性,SLE-DAI评分中位数为5分(2~10分),血小板计数增多原因1例为合并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2例为脾功能减退,1例原因不明。研究组血小板计数、ACA阳性率、L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不常见,脾功能减退是主要原因,合并ET也是一项重要原因,血小板计数增多可能与ACA、LA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抗U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4家医院诊断明确的中国SSc患者354例,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U1RNP、ATA、ACA、SSA、SSB、Sm抗体。统计分析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各种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354例SSc患者中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为25.5%,抗U1RNP抗体阳性组患者发病年龄为(35.38±12.45)岁,明显低于抗U1RNP抗体阴性组患者的(39.80±12.81)岁(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抗U1RN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关节肌肉累及发生率增加,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发生率降低,C3水平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但IgG水平和C3降低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分层分析中,与抗U1RNP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组中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症状,而在40~50岁发病的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不易患有消化道累及的症状,病程在12年以上的SSc患者具有较低的皮肤硬度积分(P<0.05)。抗U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具有更高的抗Sm、SSA、SSB抗体检出率,而阴性SSc患者有更高的ATA抗体检出率(P<0.05)。与ATA抗体阳性者比较发现,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仍具有很低的手指点状凹陷症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抗U1RNP抗体是中国SSc患者的常见自身抗体,与ATA、Sm、SSA、SSB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Sc的诊断,U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应密切关注关节肌肉累及和血液系统的变化,男性患者应注意高密度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的SSc严重程度不如ATA阳性的患者,此类患者不易患有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40~50岁发病患者不易累及消化道。  相似文献   

8.
杨亚珊  竺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5):1864-1868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间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2007年4月—2017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15例PsA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性别患者首发症状及皮损分布、关节炎类型、关节累及情况、系统累及情况、免疫学及炎性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215例患者中男118例,女97例,男∶女为1.22∶1。男性与女性患者关节炎首发、皮损首发、关节炎及皮损同时发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分布方面,男性患者躯干累及率为18.6%(22/118),低于女性的32.0%(31/97)(χ2=5.081,P=0.024)。男性与女性患者首发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对称性多关节炎型发生率高于男性,脊柱关节病型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非对称寡关节炎型、远端指/趾间关节炎型、残毁性关节炎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掌指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累及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其他关节累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率高于女性(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肺脏、心脏、眼部、肾脏损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抗核抗体(ANA)滴度>1∶100发生率、免疫球蛋白M(IgM)高于男性,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发生率、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低于男性(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发生率、抗角蛋白抗体(AKA)(+)发生率、类风湿因子(RF)(+)发生率、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A患者中男性多见,男性与女性间关节炎类型、关节累及情况、系统累及情况均有不同,且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中HLA-B27(+)发生率、IgA、补体C3、ESR、CRP较高,而女性中ANA滴度>1∶100发生率、IgM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并发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医生早期发现腺外器官受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6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ILD分为pSS并发ILD组(n=21)和pSS未并发ILD组(n=155),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A (IgA)、补体3 (C3)和补体4 (C4)水平及颗粒型抗核抗体、胞浆颗粒型抗核抗体、均质型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和抗Ro-52抗体阳性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S并发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76例pS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8,中位年龄为49 (39~58)岁,中位病程为24 (24~48)个月。与pSS未并发ILD组比较,pSS并发ILD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P<0.01),ESR水平、胞浆颗粒型抗核抗体和抗Ro-52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SSc)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序贯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入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的131例中国汉族SSc患者,记录其临床表现、脏器损伤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抗U1RNP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抗U1RN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结果131例SSc患者中含87例弥漫型SSc、36例局限型SSc、8例重叠综合征,抗U1RNP抗体阳性率为28.2%(37/131)。弥漫型SSc和局限型SSc的抗U1RNP抗体阳性率相近,分别为28.7%(25/87)和25.0%(9/36),P=0.673。抗U1RN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受累发生率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低(均P〈0.05);而在皮肤硬化评分及关节炎、肌炎、肺间质病变发牛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U1RNP抗体阴性的SSc有更高的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检出率。结论抗U1RNP抗体是中国SSc患者的常见自身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SSc的诊断,对预测肺动脉高压、心脏和血液系统受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狼疮性肾炎(LN),从而极大地影响SLE患者的生存率。β2微球蛋白(β2-MG)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膜上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价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及肾内科就诊的SLE患者26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根据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SLEDAI评分0~9分)118例、中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0~14分)76例、重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5分)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77例、肾功能轻度异常组45例、肾功能中度异常组23例、肾功能重度异常组9例及肾功能极重度异常组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年龄、LN检出率、β2-MG、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血肌酐(Scr)、eGF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C3、C4、24 h尿蛋白定量(U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组患者年龄、病程、LN检出率、β2-MG、Hb、PLT、ALB、Scr、C3、SLE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β2-MG与年龄、LN、Scr、抗dsDNA抗体、UTP、SLEDAI评分呈正相关,与Hb、PLT、ALB、eGFR、C3呈负相关(P<0.05);eGFR与LN、Hb、PLT、ALB、抗RNP抗体、C3呈正相关,与年龄、β2-MG、Scr、BUN、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LN、β2-MG、Sc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UTP呈正相关,与年龄、Hb、PLT、ALB、eGFR、C3、C4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2-MG〔OR=1.197,95%CI(1.004,1.427)〕、PLT〔OR=0.992,95%CI(0.984,0.999)〕、eGFR〔OR=0.983,95%CI(0.968,0.998)〕、抗dsDNA抗体〔OR=2.239,95%CI(0.801,6.256)〕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0.05);LN〔OR=9.687,95%CI(1.004,93.500)〕、β2-MG〔OR=1.407,95%CI(0.797,2.481)〕、Scr〔OR=1.248,95%CI(1.154,1.351)〕、抗RNP抗体〔OR=5.149,95%CI(1.028,25.785)〕为SLE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伴有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最为常见。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可高达42.3%,研究PBC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特点或可为PBC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目的 分析PBC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临床意义,为PB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2018年7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PBC患者121例。其中进展为肝硬化者65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39例、Child-Pugh B级19例、Child-Pugh C级7例),未进展为肝硬化者56例。选取同期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101例。收集PBC患者和健康者一般资料、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指标。比较PBC患者与健康者,肝硬化患者、非肝硬化患者、健康者,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指标。结果 PBC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健康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高于健康者(P<0.05)。非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FT3、FT4水平低于健康者,TSH水平及TPOAb、TGAb阳性率高于健康者(P<0.05);肝硬化患者FT3、FT4水平及TGAb阳性率低于非肝硬化患者,TSH水平高于非肝硬化患者(P<0.05)。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FT3水平低于Child-Pugh A级患者,TSH水平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FT4水平低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FT3、FT4水平低于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TSH水平高于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 PBC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抗体与健康者存在差别;发生肝硬化的PBC患者FT3、FT4水平降低,TSH水平升高,提示TSH可能有一定促肝纤维化作用,而FT3、FT4在PBC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中可能存在负性作用;在PBC肝硬化患者中,FT3水平随PBC患者肝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TSH水平随PBC患者肝功能分级升高而降低,FT3、TSH水平侧面反映了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谱[包括抗Scl-70抗体、抗RNA多聚酶Ⅲ抗体(ARA-Ⅲ)、抗着丝点抗体(ACA)和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序贯纳入入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的92例中国SSc患者,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统计分析上述自身抗体与患者各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2例患者中,弥漫型SSc65例,局限型SSc19例,重叠综合征6例,伴有雷诺现象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13%和25%。存在抗Scl-70抗体者具有较高的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免疫球蛋白(Ig)M及血小板水平,但肺动脉高压发生率、IgG水平则显著减低(P〈0.05),与肺间质病变或肾危象的相关性未获证实。ARA-Ⅲ与皮肤硬化评分,毛细血管扩张,心、肺、肾脏受累等临床特点均无显著相关性。存在ACA的患者尿酸水平较高,但关节炎或关节痛症状和肺间质病变少见(P〈0.05)。存在抗U1RNP抗体者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IgG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增高,但白细胞和血小板较低(P〈0.05)。结论在SSc患者血清中检测上述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有助于预测某些临床表现和脏器病变的发生。中国患者自身抗体的临床相关性可能与其他地区患者存在种族差异,值得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特点与PAH发生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从1892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79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并发PAH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治疗、不同原发病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4.2%.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高,为18.1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次之12.00%,显著高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P<0.01).临床伴有雷诺现象者肺动脉压力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者(P<0.01).高球蛋白血症、抗U1RNP(+)、ACA-IgG(+)、心包积液、肺问质病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更易出现PAH,且与严重程度呈相关性(P<0.05).结论 结缔组织病中PAH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在SSc和MCTD发生率最高.雷诺现象、抗U1RNP阳性、ACA-IgG(+)提示结缔组织病患者有更易发生PAH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甲状腺疾病作为内分泌代谢系统第二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但目前国内尚无大型研究报道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及特点。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地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并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甲状腺功能筛查的意义。方法 2017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乌鲁木齐城区随机抽取两个社区,纳入社区常住的符合研究标准的40~60岁女性(n=620)为研究对象。检测研究对象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记录研究对象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比较不同月经状态(月经规律、围绝经期、绝经后)、不同年龄段(40~44岁、45~49岁、50~54岁、55~60岁)女性TSH、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甲状腺疾病患病率。结果 620例女性中月经规律284例(45.8%)、围绝经期117例(18.9%)、绝经后219例(35.3%);40~44岁173例(27.9%)、45~49岁185例(29.8%)、50~54岁115例(18.6%)、55~60岁147例(23.7%)。乌鲁木齐地区40~60岁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7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例)患病率分别为2.7%、23.9%、0.4%、1.0%,桥本甲状腺炎患病率为35.0%(217/620),单纯TGAb阳性率22.6%(140/620),单纯TPOAb阳性率为27.6%(171/620),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2.4%(201/620)。不同月经状态女性TPOAb水平、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单纯TPO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经状态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甲状腺炎患病率及单纯TG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桥本甲状腺炎患病率及单纯TPOAb阳性率、单纯TG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40~60岁女性群体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高于当地总人群水平;且不同月经状态、年龄段女性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不同,不同月经状态女性单纯TPOAb阳性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鑫  王镁  佟炟  张雪辰  张殿鸿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23-382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性炎症综合征(MI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6年3—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 0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I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MIS组(n=162)和MIS组(n=85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WC)、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CRP、高BMI是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CRP、高BMI是T2DM合并MIS的危险因素,了解其危险因素有利于早期筛查和防治,改善T2D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死、致残疾病之一。吸入治疗是COPD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吸入技术错误普遍存在,影响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关于COPD患者干粉吸入装置操作错误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门诊稳定期COPD患者干粉吸入装置操作错误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提出相应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18年3-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心肺病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91例,分析其干粉吸入装置操作错误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操作错误的影响因素。结果 39例(42.9%)COPD患者存在操作错误,操作错误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吸气不充分(41.8%,38/91)、吸入前未充分呼气(34.1%,31/91)、屏气时间过短(28.6%,26/91)。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患者的吸药前装置准备错误率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患者(P<0.017);三种吸入剂患者的吸入过程中各项操作错误率、吸入后漱口错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吸烟状况、吸入装置使用时间是COPD患者干粉吸入装置操作错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受文化程度低、吸烟、吸入装置使用时间短等因素影响,部分COPD患者使用干粉吸入装置存在错误;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减少其吸入技术错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 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指标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根据2016美国冠状动脉CT专家共识分析冠状动脉,判断有无易损斑块,记录易损斑块的数量和狭窄评分。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603例,其中NAFLD组124例,非NAFLD组479例,185(30.7%)例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的比例高于非NAFLD组(46.0%比26.7%,P<0.001);NAFLD组有≥2个易损斑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NAFLD组(12.9%比5.4%,P=0.004);NAFLD组狭窄≥50%的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NAFLD组(29.0%比13.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95%CI)=2.12(1.37,3.26),P=0.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目前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被临床糖尿病治疗策略忽略,且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逆转痴呆的病程,因此,积极寻找痴呆的危险因素,从防治的角度预防痴呆的发生是改变目前在痴呆诊治中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患者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完成老年健康综合评估的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依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患者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有效回收率99.3%。纳入研究的606例患者中,正常组428例,平均年龄(71.4±7.6)岁;男性180例(42.1%),女性248例(57.9%)。糖尿病组178例,平均年龄(72.3±6.4)岁;男性82例(46.7%),女性96例(53.9%)。两组患者MMSE、CDR、ADL评分及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与住院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在住院老年患者中,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关注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应注意筛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及时发现认知功能障碍并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但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却高于正常人群,进而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因此分析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目的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72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及血栓类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725例ITP患者中非血栓组704例(97.1%)、血栓组21例(2.9%)。血栓组患者年龄≥50岁、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脾切除、狼疮抗凝物(L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疾病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4.466,95%CI(1.008,19.797),P=0.049)〕、疾病状态〔慢性ITP:OR=3.046,95%CI(1.067,8.699),P=0.037)〕、高血压史〔有:OR=9.031,95%CI(1.930,42.272),P=0.005〕、糖尿病史〔有:OR=5.919,95%CI(2.078,16.863),P=0.001〕、激素使用>8周〔是:OR=4.119,95%CI(1.465,11.580),P=0.007〕、LA〔阳性:OR=3.426,95%CI(1.145,10.254),P=0.028)〕、aCL〔阳性:OR=4.064,95%CI(1.357,12.169),P=0.021〕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725例ITP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12例(1.7%)、静脉血栓8例(1.1%)、形成动静脉血栓1例(0.1%)。结论年龄≥50岁、疾病状态为慢性ITP、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LA阳性、aCL阳性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ITP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其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