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席卷全球,“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并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而这部分人当中,不满18岁的青少年又占绝大多数。他们在网上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本末倒置地在虚拟的电脑和网络世界遨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反过来更向网络逃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研究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救助行动,帮助患有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顺利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网络世界。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了学校教育和少儿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笔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控制对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网络世界。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了学校教育和少儿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笔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控制对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网民的主体为年轻、高学历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网民占75.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5.9%),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渴望交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信息,释放情感,愉悦心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使用过度及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助于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  相似文献   

5.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网络成瘾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文献报告IAD在中学生中发生率为6vk~15%。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大多学生家长都抵制药物治疗,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IAD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无节制上网行为 不良后果是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网瘾者的内在原因、家庭环境因素和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及网络诱惑,除了认知疗法及行为治疗外,系统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9):965-96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成瘾是随着信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出现了这一新问题并呈日趋严重之势。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网络成瘾比例为14.8%(2005年为13.2%)。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精神障碍、退学、自杀、犯罪等,直接影响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戒治网瘾重塑性格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约占1.62亿总网民人数的一半。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及其他权威机构报道,24岁及其以下的青少年具有网络成瘾综合征及严重网络成瘾倾向的人数高达1000万,青少年网瘾比例为9.72%,这些统计数字都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心理、家庭和社会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现况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07年9~10月对上海市6个区、12所学校的3220名在读高中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并采用上海德瑞姆网络成瘾矫治研究中心编制的《DRM青少年因特网使用情况调查52量表》进行评分。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分析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学校间的差异。结果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为94.89%,网络成瘾率为9.37%;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网络成瘾(P<0.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分别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P<0.01)。结论上海市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应重视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在职业学校应加强宣教,及早矫治可能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现况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07年9~10月对上海市6个区、12所学校的3 220名在读高中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并采用上海德瑞姆网络成瘾矫治研究中心编制的进行评分.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分析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学校间的差异.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为94.89%,网络成瘾率为9.37%;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网络成瘾(P<0.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分别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P<0.01).结论 上海市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应重视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在职业学校应加强宣教,及早矫治可能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格特点及家庭环境,进一步探寻网络成瘾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98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10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D型人格量表、家庭环境量表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网络成瘾组家庭环境各因子、D型人格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存在人格缺陷,家庭环境不良对网络成瘾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青少年网络应用与心理状况调查表,对1712个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1712人中网络成瘾170人,发生率10.51%。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网络的吸引因素及上网时间有相关性(P<0.05,P<0.01),而与家庭情况、开始上网的原因、主要上网途径、上网是否便利、付费方式、网费承担者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其摆脱网瘾,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家庭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度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48例网络成瘾青少年(研究组)与52例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对照组)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现实亲密度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适应性研究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长现实亲密度比对照组低(P〈0.01),而适应性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核心家庭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存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障碍。家庭亲密度在网络成瘾过程中作用更加关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改善可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个体对文字信息的注意偏向差异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物质成瘾Stroop范式任务和词汇类型辨别任务,对比分析了16名网络成瘾个体和16名正常对照个体对与网络相关程度不同的文字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结果 在网络成瘾组中,在物质成瘾Stroop范式任务上,网络相关文字信息能引发较大的Stroop效应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3月1日—2008年7月31日收入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的51例14~25岁的网瘾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选取28名网瘾青少年作为实验组,参加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余23例为对照组未参加该团体心理干预。实验组成员参加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至少6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均参加治疗中心的其他治疗。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OC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马氏量表IV版本1(Mach Scale IV version1),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作干预前、干预后即时、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情况的测查。结果1)实验组OCS中各维度及总分、FAD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功能分量表、PSSS总分和马氏量表IV版本1总分在干预前、后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时相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仅OCS各维度及总分在干预前、后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时相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CS总分及社交安慰维度、FAD角色及总的功能分量表和PSSS总分在干预后3个月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对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瘾总体情况和社交安慰方面有显著改善,而且对家庭功能的角色、总的功能及领悟社会支持方面的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齐玉龙  王岚  马嬿  高恒  赵静  薛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61-1465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亲密度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对比研究,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干预与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对10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和9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研究组)进行家庭亲密度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信度分析.结果 对照组家庭亲密度显著好于研究组[(51.75±8.86)分,(38.89±12.17)分,P<0.01].对照组家庭教育方式明显好于研究组[(50.65±7.66)分,(41.44±10.84)分;P<0.01].研究组对家庭亲密关系[(20.87±4.66)分,(12.33±7.88)分;P<0.0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30±11.06)分,(14.28±7.29)分;P<0.01].结论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的亲密度低、对家庭教育方式不满意度高,因此在对网络成瘾家庭进行干预与预防时,应特别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关系的培养,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引导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网络成瘾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网络成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参加军训、学习、娱乐等疗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2周的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经12周护理干预后,SDS、SAS、SCL-90因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网络成瘾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地戒除网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R)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对在校大学生364人进行方便取样问卷调查,以CIAS-R总分≥65分为网络成瘾的判断指标;同时调查有关学习成绩、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家庭结构、类型及父母的职业等情况。结果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09%,男性13.04%,女性11.6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05)。女性CIAS-R总分(54.10±9.94)明显高于男性(51.42±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32)。MPAI结果显示,总分及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逃避性因子分明显高于非成瘾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民主的家庭类型(OR=1.491, 95%CI=1.038~2.142)以及不良的学习成绩(OR=2.472, 95%CI=1.467~4.168)是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可能互为因果,非民主类型的家庭是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