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索从科技文摘到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为我国科技期刊精品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中国光学》为例,从加强编委会建设、突出品牌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建设精品科技期刊的办刊实践经验,并提出了精品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结果】卓有成效的办刊思路与模式,使《中国光学》CJCR影响因子连续两年蝉联学科第一,入选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结论】通过探索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在新形势下,强化集群化办刊模式,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优势,将促进精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创新发展切入点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以《中华肝脏病杂志》为例,从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出版、科研服务等方面总结办刊经验,探索我国科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结果】 通过新媒体的高效融合,《中华肝脏病杂志》在探究科技研究的新发现和热点问题,制定和推广行业技术规范和指南,为正确面对大灾大难等提供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对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针对国际关注度高的“大事件”的适时科学报道,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关注。【结论】 在新媒体高效融合时期,探究科技研究的新发现和热点,实时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和行业技术规范,为正确面对大灾大难等提供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持的办刊思路和模式可为新形势下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的办刊实践,以期促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的交流。【方法】 以NSR为研究对象,结合办刊特色及发展实践,探讨建设高水平期刊的策略与举措。【结果】 NSR在重要研究成果组约和发表、访谈和论坛举办、学术质量控制、学术影响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品牌声誉,较好地服务了学术传播与交流。【结论】 NSR初步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自然科学研究重要成就的定位和目标,学术指标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其办刊实践可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以助力中国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水平。【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和研究文献,结合对NatureScienceThe LancetCell等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分析,解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议。【结果】 卓越的办刊理念、全方位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汇聚一流前沿成果、卓著的科学声望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高、精、尖”和“稳、准、狠”的办刊策略,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理性且准确地认知其内涵,始终坚持卓越的办刊理念、国际化战略、人才战略、质量战略和集群化战略。【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既要扎根祖国大地,又要学习世界一流期刊的成功经验,从办刊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吸收借鉴,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探求适合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方法】 统计科技期刊在Web of Science、SciEngine、EurekAlert及相关网络平台数据,结合《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科技期刊近年来的改革举措和发展实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可行方案。【结果】 《中国科学》杂志社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向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从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影响力、宣传推广等方面着手,不断缩短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差距。【结论】 《中国科学》杂志社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其旗下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其办刊实践可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中国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概况、办刊特色和建设进展,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工程》系列11种期刊,重点以《工程(英文)》为例。【结果】 《工程》系列期刊办刊特色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制度安排上,在工程院总体部署和推进下,发挥“全院办刊”优势,依托全体院士,凝聚中国工程院、相关高校和出版单位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学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上,组建编委会、青年通讯专家群和专题编委会等学者队伍,学者多层次,学科广覆盖;多数期刊主办方采用合作编辑部模式,共同保障学术和编校质量。(3)内容特色上,把握前沿,围绕前沿主题出版专题是关键举措,双语出版是重要策略。(4)出版宣传上,面向全球拥抱开放获取,采用传统与社交媒体多种形式精准传播。在各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下,《工程》系列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10种英文期刊中,8种被SCI-E数据库收录(其中1种进入JCR Q1区,5种进入Q2区,2种进入Q3区),2种被ESCI收录。【结论】 《工程》系列期刊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刊群,发展潜力良好,应努力建成国际一流工程科技期刊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和总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展历史和办刊宗旨,为今后办刊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文献调研、人物访谈、内容分析、个人实践等方法梳理期刊的编辑出版状况、办刊宗旨与办刊特色。【结果】 3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坚守办刊宗旨,吸引最前沿的成果、最新颖的内容,栏目设计匠心独运,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编辑队伍不断壮大、成熟。【结论】 创刊30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不忘初心,牢记办刊宗旨,见证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绩,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及科技期刊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未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将继续开拓进取,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科技期刊规模化的可行之道。【方法】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系列精品期刊建设为例,总结了在合理的整体规划下每种期刊的办刊特色,探索化工期刊系列化的途径。【结果】从整体规划出发,以建构合理的化工刊群为目标,夯实《化工学报》、《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的学术基础,以名刊带动新刊发展,提高社会效益;以技术期刊《化工进展》为平台,提升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以创办新兴交叉学科新刊《生物产业技术》和《储能科学与技术》为增长点,实现刊群的可持续发展。【结论】走规模化办刊之路是科技期刊在现行体制下的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数字化出版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地质学专业性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方法】 以地质学科技期刊《岩矿测试》为例,结合近年来改革办刊举措,探讨专业学术期刊发展的可行性方案。【结果】 通过提高论文学术质量、推进数字化出版、利用大数据服务办刊、举办作者培训班等一系列期刊品牌建设举措,《岩矿测试》的行业认可度和学术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 寻求特色的办刊之路是提高专业性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影响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探讨“双一流”建设给高校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方法】 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文网站进行搜索,结合电话访问,调查各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从稿源、期刊影响力以及办刊人才等方面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果】 “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科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给高校科技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期刊影响力以及办刊人才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不能满足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双一流”建设促进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高校对科技期刊的重视有助于改善办刊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办刊队伍,依托“双一流”的建设,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取得可喜的进步,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快速的提升。【结论】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和对科技期刊的重视,高校的科技期刊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Light)通过对标世界顶级光学期刊,探索缩小与世界顶级光学期刊差距的对策与措施,打造我国自主建设的领军期刊,为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通过与同领域的世界顶级光学期刊Nature Photonics对标,分析LightNature Photonics在发文体量、总被引频次、辐射范围、作者分布和尖端论文方面的数据。【结果】 Light围绕发现的两刊在引领科学研究、深入科学家群体和加速科学传播这三个方面的差距,自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资助以来,通过组织前沿热点和交叉学科专题,配合科学界重大事件引导科学研究;深入科学家群体,发掘高价值综述及重要学术成果;建设文章传播推广脉络,举办线上学术活动,建设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公众号等创新方式缩小差距。【结论】 Light作为“卓越计划”领军期刊,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从期刊建设方面真正起到领军的作用。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Light不断对标世界顶级光学期刊,并探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方法,逐步缩小与世界顶级光学期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培育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进程中,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的作用。【方法】 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分析高校学报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的服务作用,并总结“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报的反哺作用。【结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系统对接“双一流”建设任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传播转化、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6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报带来了核心作者队伍、一流编委队伍、优质稿源,可促进高校学报社会服务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结论】 中国特色一流高校学报需要与“双一流”建设进行“三位一体”的融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让两者并驾齐驱、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如何从编辑自身做起,促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方法】 以Science Bulletin为例,归纳总结学科编辑在围绕如何让编委会“动”起来、如何加强专业服务意识并提升其服务能力、拓宽传播渠道3个方面展开的各项实践探索。【结果】 经过6年多的发展,Science Bulletin “老刊”改革成效显著:学术影响力有了跨越式提升,国际影响逐步扩大。其中,优势学科的带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学科编辑应从日常重点工作入手,按照期刊的新定位、新目标调整工作思路并努力实践,助力期刊转型,实现影响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科技期刊通过专刊模式汇聚前沿热点的经验,旨在探索科技期刊引领创新导向、树立品牌形象的新路径。【方法】 以《科技导报》“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6年来的出版实践为例,分析专刊策划、组稿、出版以及宣传推广的策略,探析专刊的独特价值、出版成效和典型经验。【结果】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具有站位高、时效强、主题新颖、解读深入和传播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科覆盖面逐年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逐渐增强,在提升期刊品牌效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结论】 科技期刊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年度前沿进展以专刊形式呈现,是有效汇聚科技热点和科研信息的办刊新实践,不仅能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总结,起到凝聚创新导向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国际顶级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模式及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建议。【方法】 以Altmetric Top 100入选论文数量最多的NatureScience和PNAS三刊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公众传播产品、媒体传播体系和新闻媒体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模式和特征。对照分析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的公众传播特点。【结果】 以《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为代表的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能力提升迅速,但仍存在新闻传媒人才短缺、期刊集约化程度不高、公众传播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结论】 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着力增强传媒人才培育、集约化品牌发展、公众传播机制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科技期刊精选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的科学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节点,策划出版具有科学性、新闻性专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期刊影响的效果。【方法】 以《科技导报》出版的“纪念师昌绪先生诞辰100周年”和“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2个专题为例,分析科技期刊纪念性专题的选题特色、约稿特色及出版特色,探索科技期刊展现科学内容与人文内容的可行方法。【结果】 《科技导报》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出版的科学家百年诞辰系列专题启发了社会热点,引起广泛关注,有助于科技期刊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其在科技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结论】 科技期刊精选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出版纪念专题,不仅能丰富选题内容、提高约稿效果,而且能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科普效能,是提升期刊影响、打造期刊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的英文科技期刊,给出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归纳总结“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各项指标数据,探讨各类期刊的优势与不足。【结果】 入选英文期刊整体影响力仍较低,且层次划分较为明显,领军期刊影响因子高但载文量小,重点期刊与梯队期刊规模适中但影响因子偏低。【结论】 “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英文期刊层次特征清晰,但现有影响力指标表现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尚有距离,需要在新刊创建、出版平台建设、一流人才培育等国家总体布局下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创办国际数据期刊的重要意义与实践途径,以期为我国数据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Big Earth Data的创办和出版实践,阐述创办国际数据期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梳理数据期刊出版政策框架,分析数据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Big Earth Data顺应全球科学数据共享的大趋势创办国际化数据期刊。目前Big Earth Data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论文投审稿流程,并在数据存储、数据论文标准与格式、同行评议和作者权益管理4个方面制定了数据论文出版政策。【结论】 建设国际数据期刊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科学数据的共享与传播。相关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国内科技期刊应重视数据共享与出版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加快推进我国数据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