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肥胖、超重以及血脂水平异常对糖尿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缺少纵向数据对其的验证。目的纵向研究2016—2019年泸州市老年人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体质指数(BMI)和血脂情况对糖尿病的影响,为制定适合老年人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泸州市2016—2019年连续4年参与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BMI和TC、TG、LDL-C、HDL-C对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泸州市老年人2016—2019年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0.5%(15 893/151 132)、11.5%(17 375/151 132)、11.9%(18 019/151 132)、13.5%(20 394/151 132)。经GEE分析,在控制所有相关因素后,肥胖〔OR=2.610,95%CI(2.523,2.700)〕、超重〔OR=1.749,95%CI(1.710,1.790)〕、TC升高〔OR=1.073,95%CI(1.040,1.106)〕、TG边缘升高〔OR=1.151,95%CI(1.126,1.177)〕、TG升高〔OR=2.091,95%CI(2.042,2.140)〕、LDL-C边缘升高〔OR=1.208,95%CI(1.178,1.240)〕、LDL-C升高〔OR=1.264,95%CI(1.219,1.310)〕、HDL-C降低〔OR=1.552,95%CI(1.506,1.599)〕是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P<0.01)。偏瘦〔OR=0.763,95%CI(0.730,0.798)〕、TC边缘升高〔OR=0.868,95%CI(0.850,0.886)〕是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四川省泸州市64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应针对以上两项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居民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给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2020年参与全民健康体检的≥18 岁柯尔克孜族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新疆全民健康体检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1 935人,有10 602人患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为48.33%,其中高血压4 929例、患病率22.47%,肥胖4 238例、患病率19.32%,血脂异常3 610例、患病率16.46%,贫血1 632例、患病率7.44%,2型糖尿病1 236例、患病率5.63%。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贫血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均P<0.01)。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和贫血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40岁(OR=1.836,95%CI:1.565~2.034),40~<50岁(OR=2.916,95%CI:2.613~3.255),50~<60岁(OR=5.244,95%CI:4.651~5.913),≥60岁(OR=10.866,95%CI:9.533~12.385),政府机关人员(OR=1.789,95%CI:1.405~2.279),专业技术人员(OR=1.774,95%CI:1.372~2.295),办公人员(OR=1.923,95%CI:1.418~2.607),偶尔饮酒(OR=1.157,95%CI:1.055~1.270),偶尔锻炼(OR=1.498,95%CI:1.238~1.812)均是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疆阿合奇县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当地相关健康机构加大对多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和中青年女性贫血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占20%以上,由糖尿病引发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其中衰弱已成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第3大类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医保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饮酒状况、吸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锻炼)、临床资料问卷(糖尿病病程、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规律药物/胰岛素治疗情况、合并慢性病数)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FRIED等提出的衰弱表型评估患者的衰弱状况,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计算BMI。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7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男127例(45.7%),女151例(54.3%);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2±5.5)岁;无衰弱130例(46.8%),衰弱前期107例(38.5%),衰弱期41例(14.7%)。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73,95%CI(1.039,1.561),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OR=14.720,95%CI(1.641,132.033),P<0.05;1 000~2 000元:OR=7.631,95%CI(1.153,50.506),P<0.05〕、是否经常运动锻炼〔是:OR=0.119,95%CI(0.019,0.734),P<0.05〕、糖尿病病程〔OR=1.477,95%CI(1.138,1.915),P<0.05〕、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OR=14.061,95%CI(3.776,52.359),P<0.05〕、合并慢性病数〔OR=19.779,95%CI(4.677,83.647),P<0.05〕、HbA1c〔OR=34.207,95%CI(8.208,142.566),P<0.05〕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受年龄、经济状况、运动锻炼情况、病程、血糖、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考虑影响因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8.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在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常住与外出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研究对象,于2006、2008、2010、2012年和2014年对江西省芦溪县、修水县和婺源县开展五次入户调查,结果经加权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分析影响农村常住人群患慢性病的因素。结果 调查加权后历年常住人群占总人口比例依次为65.92%、68.36%、64.31%、76.04%、72.02%,不同年份外出人群与常住人群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 118.11,P<0.001)。不同年份外出人群与常住人群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住人群老年人口比例较高,65~岁人口均超过10%,外出人群主要集中在5~44岁。不同年份外出人群半年内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常住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年份常住人群不同年龄半年内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006、2012年和2014年65~岁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同一年份其他年龄段慢性病患病率(P<0.05)。同一年龄段不同年份常住人群半年内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35~岁常住人群2012年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其他年份,55~岁常住人群2014年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2006年、2008年和2012年(P<0.05)。55~岁外出人群不同年份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是影响农村常住人群患有慢性病的因素(P<0.05)。结论 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地区常住人群高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较高,且慢性病患病率与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有关,需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黄河滩区居民髋关节疾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髋关节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6月,采用普查的方法,对河南省台前县常住居民374 701人进行髋关节疾病筛查,对体格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采用影像学检查确诊。以既往明确诊断为髋关节疾病患者为病例组,按照与病例组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居住地相邻的原则,以1∶1的比例,选取无髋关节疾病者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人口学特征、烟酒嗜好、激素使用情况、疾病史及髋关节疾病家族史等。结果 本研究新确诊髋关节疾病836例,既往髋关节疾病1 751例,共有患者2 587例,粗现患率6.90‰;男性患者1 107例,粗现患率5.67‰,女性患者1 480例,粗现患率8.24‰;0~14岁、15~59岁、≥60岁居民粗现患率分别为7.51‰、4.89‰、14.81‰;疾病分布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5.46%(1 176/2 587)〕、股骨头坏死〔43.53%(1 126/2 587)〕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总收入〔2 500~4 999元/月:OR=0.564,95%CI(0.374,0.848);5 000~9 999元/月:OR=0.688,95%CI(0.517,0.914);≥10 000元/月:OR=0.671,95%CI(0.554,0.813)〕、使用激素〔OR=15.684,95%CI(8.361,29.421)〕、创伤股骨颈骨折〔OR=59.970,95%CI(14.679,245.012)〕、髋关节疾病家族史〔OR=10.499,95%CI(4.491,24.539)〕是居民发生髋关节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台前县居民髋关节疾病具有较高的现患率,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头坏死为主要类型,较低的家庭总收入、使用激素、创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疾病家族史是居民发生髋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胡依  李贝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6):3281-3287
背景 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而且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虽然许多研究描述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但目前尚缺乏利用大样本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化趋势的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9-10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且关键变量值〔抑郁情况、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个体行为(吸烟、饮酒、睡眠时长)、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社会经济(户口类型、工作状态)、其他社会结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整的调查对象,筛选出其2011、2013、2015年的截面数据,其中2011年6 609份,2013年7 158份,2015年8 231份;根据截面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匹配,得到2011、2013、2015年3期记录完整的追踪数据11 055份,构成n=3 685,T=3的平衡短面板数据集。根据截面数据及追踪数据测算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变动情况,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的随机效应Logit模型探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1.6%(2 747/6 609)、32.6%(2 333/7 158)、35.5%(2 919/8 231),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3.890,P=0.557);面板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8.4%(1 414/3 685)、30.2%(1 114/3 685)、35.3%(1 301 /3 685),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2.080,P=0.776)。随机效应Logit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0.463,95%CI(0.377,0.569)〕、有配偶〔 OR=0.659,95%CI(0.549,0.792)〕、受教育程度高〔 OR=0.756,95%CI(0.661,0.867)〕、有养老保险〔 OR=0.862,95%CI(0.767,0.96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差〔OR= 2.564,95%CI(2.276,2.890)〕、吸烟〔 OR=1.249,95%CI(1.032,1.513)〕、睡眠时长不正常〔OR=2.069,95%CI(1.838,2.332)〕、农业户口〔OR=2.047,95%CI(1.658,2.52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大对女性、自评健康差、有吸烟行为、睡眠时长不正常、无配偶、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口、无养老保险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是老年人口大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目的 调查河南省老年人综合能力失能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2013)》进行调查,其包含老年人基本信息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表。问卷要求现场填写,对于不能书写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详细访谈后代为填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6 014份,回收有效问卷 5570份。5 570例老年人中2 760例(49.55%)老年人综合能力完好,2 810例(50.45%)老年人综合能力不同程度丧失,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2 291例(41.14%),中度失能老年人340例(6.10%),重度失能老年人179例(3.21%)。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受损率为20.45%(1 139/5 570),精神状态受损率为35.89%(1 999/5 570),感知觉与沟通受损率为23.34%(1 300/5 570),社会参与受损率为19.48%(1 085/5 570)。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情况、痴呆情况、精神疾病情况、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情况老年人失能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0.115,95%CI(0.075,0.177);70~岁:OR=0.154,95%CI(0.101,0.236);80~岁:OR=0.323,95%CI(0.209,0.498)〕、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OR=2.911,95%CI(2.337,3.626);小学:OR=1.873,95%CI(1.519,2.310);初中:OR=1.545,95%CI(1.244,1.918)〕、居住情况〔独居:OR=0.521,95%CI(0.373,0.727);与配偶居住:OR=0.452,95%CI(0.338,0.604);与子女居住:OR=0.534,95%CI(0.396,0.719)〕、经济收入〔0~元/月:OR=2.306,95%CI(1.172,4.539);4 001~元/月:OR=2.939,95%CI(1.340,6.444)〕、残疾〔OR=0.257,95%CI(0.214,0.310)〕、痴呆〔OR=0.030,95%CI(0.022,0.041)〕、精神疾病〔OR=0.190,95%CI(0.126,0.286)〕、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OR=0.163,95%CI(0.134,0.198)〕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失能率超过一半,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且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痴呆、精神疾病、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冯青青  边萌  杜毓锋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4):3032-3038
背景 衰弱是健康与失能之间一种动态可逆的状态,与老年人不良结局密切相关,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早期识别衰弱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目的 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老年人衰弱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太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助下从太原市经济水平居中的社区中抽取6个社区并随机选取6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专业医师在各居委会协助下直接入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老年综合征相关评估量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人衰弱情况调查表(FRAIL)。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513例社区老年人中无衰弱431例(84.0%)、衰弱前期63例(12.3%)、衰弱19例(3.7%)。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吞咽功能、合并慢性病数目、营养状态、认知功能、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病数目〔OR=1.455,95%CI(1.071,1.974)〕、认知功能〔OR=0.915,95%CI(0.855,0.979)〕、抑郁状态〔OR=2.563,95%CI(1.185,5.540)〕、日常生活能力〔功能下降:OR=2.487,95%CI(1.310,4.721);功能明显障碍:OR=11.485,95%CI(4.424,29.815)〕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慢性病数目、认知功能、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可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减少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