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春兰 《安徽医药》2011,15(11):1457-1458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统计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全身麻醉出现苏醒期躁动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用药、有害刺激、呼吸循环系统及内环境的不稳定、年龄、术前患者的焦虑状态等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张瑞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303-2303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是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引起很多后续的并发症。为探讨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对我院782例全麻患者苏醒期进行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出110例样本,均是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是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试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HR、DBP、SBP、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能明显地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其他不良事件、稳定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是否发生躁动为依据分为躁动组、非躁动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A发生率为6.25%。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糖尿病、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后贫血、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导尿管留置、手术类型、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疼痛为全身麻醉患者E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P<0.01),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全面干预措施预防EA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麻醉苏醒期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应激反应和躁动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时试验组患者体温均较对照组高(P <0.05)。术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时试验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取出气管导管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0.05)。术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气管拔管时试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0.05)。试验组患者躁动发生率较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苏醒躁动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麻醉苏醒护理和保温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手术中的状况、体温的变化和苏醒期的状况;观察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C反应蛋白、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的输液量和手术中的出血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患者的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有提升,试验组患者提升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期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升高,试验组患者升高的比对照组低,2组患者苏醒期数据及躁动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结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苏醒躁动期干预效果显著,使患者手术中安全性得到提高,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对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42例全身麻醉施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2例患儿描绘评分法评分结果为,1分2例,2分31例,3分8例,4分1例。显示无痛12例,轻度不适疼痛21例,中度疼痛8例,剧烈疼痛1例。结论: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及麻醉用药的特殊性,更要加强小儿护理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术前心理疏导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术前心理疏导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成年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无精神病、麻醉和手术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组(P组,n=40)和对照组(C组,n=40)。P组采取以下方法:利用术前访视掌握患者心理情况,施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向患者提供全身麻醉的客观和主观感受信息,暗示麻醉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C组仅做常规访视。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术毕、拔管时,拔管后5、l0分钟各时段心率(HR)、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期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躁动发生率及程度。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SpO2均无差异。麻醉苏醒期患者的HR、MAP升高幅度P组比C组低(P<0.05)。躁动发生率:P组22%(9/40);C组55%(22/40);P组苏醒期躁动评分为(0.85±0.41)分,Ramsay镇静评分为(2.53±0.48)分,C组分别为(1.48±0.46)分,(1.68±0.39)分,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手术前施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麻醉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护理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苏醒期的患者有的可在短时间唤醒,有的则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适当行为.躁动的患者往往出现肢体无意识的动作,情绪上极为狂躁,表现为兴奋、烦躁、挣扎、企图拔除气体导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1].术后躁动严重时,会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加强苏醒期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引发患者躁动的不同原因,总结相应护理方法,减少躁动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行外科手术患者338例,术后均采取Ri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对躁动情况进行评分,观察记录其调查结果。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躁动24例(7.1%),无躁动314例(92.9%);两者在自身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管及年龄方面差别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无躁动组比较,躁动组患者静吸复合麻醉、乳腺手术、泌尿外科手术所占比例高,烧伤整形手术及妇科手术所占比例低,手术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吸复合麻醉、泌尿外科手术、乳腺手术、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管等可能是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性的加以预防,尽可能减少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风险因素,探讨应对措施。方法选择1126例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进行诊断,计算躁动的发生率,同时分析风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6.93%(78/1126),糖尿病史、导尿术、吸入麻醉、手术时间延长均为造成躁动的风险因素。结论了解苏醒期躁动的风险因素,并高度重视,及时诊断躁动的发生,积极采用沟通、重复镇静等方式应对,是降低躁动发生率,减少坠床、窒息等护理事故,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麻醉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护理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苏醒期的患者有的可在短时间唤醒,有的则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适当行为。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13-01~2014-01实施全麻手术的7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AS)对患者苏醒期躁动进行评定,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可能诱因。结果:EA组与NE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麻醉时间、术前焦虑、手术类型、意识状态、苏醒期低血氧、疼痛恢复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危险程度包括:意识状态、术前焦虑、男性、苏醒期低血氧、青壮年、疼痛。结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与年龄、性别、术前焦虑情况、术后意识恢复情况及低血氧和疼痛具有明显关联性,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统计2008年8月-2009年8月间65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和患者本身以及各种不良刺激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全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研究组依据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采取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实施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概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全麻苏醒的躁动因素采取相对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躁动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对全麻上肢手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观察组,n=30)患者在手术结束缝皮前以喷他佐辛0.25 mg·kg-1稀释至10ml缓慢静注(超过3 min);Ⅱ组(对照组,n=30)在手术结束缝皮前以同样速度静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诱导前(T0)、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拔管后15 min(T5)等时点的血压、心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5 min的躁动情况和躁动评分,以及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等。结果: Ⅱ组在T3~T5时点血压、心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拔管后15 min躁动情况和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P <0.05),Ⅰ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Ⅱ组(P <0.05)。结论: 在缝皮前应用喷他佐辛0.25 mg·kg-1可维持拔管时患者循环稳定,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选取11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期心率、血压以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苏醒期,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给予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患者麻醉苏醒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研究观察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和小儿疝气小儿精索鞘膜积液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m与手术结束前15 mim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m与手术结束前15 mim静脉注射生理水2 mL,观察两组患儿在各观察点的躁动评分,以及各观察点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拔管与苏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各观察点的躁动评分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