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升降浮沉作为中药的性能之一,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医药典籍,众多医药学家论及药物的升降浮沉,一般都着力于阐述药物的自身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及具体药物之性,而对升降浮沉本身未予明确解释。现代中药学文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的有关中药学的教材及讲义,对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均予以概括与总结。如60年代影响较大的全国统编二版《中药学》对中药的升降浮沉作了如下解释:“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方面,常常表现  相似文献   

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海波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8-558,560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亦是升降出入学说在中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升阳益胃汤为临床常用方,但用方者多注重药物功效而忘其气味升降浮沉,致使该方疗效平平。通过梳理内经、金元直到明清时期关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记载,从溯源探流、理论分析、阐方释药和学习体会四方面,探讨李东垣创制升阳益胃汤的立方之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则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性质特征及患者用药之后的反应而高度概括的一种理性认识。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准确辨证施药,对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生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药性理论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概念内涵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补泻、润燥、滑涩、刚柔、走守、峻缓等内容。可见,以走守概括中药的作用特征,亦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虽然历代医家对中药走守药性的论述尚显凌乱,但该药性对于阐释药物作用机理以及临床选药、配伍组方的指导意义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刘敏  唐德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26-2327
升降浮沉和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引经理论与升降配伍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以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为例,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分析归纳其引经的历史沿革、配伍意义、实验研究等内容,对其"载药上行"及"引药下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阐明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升降浮沉【概念与涵义】升降浮沉本来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升和浮、沉和降的运动趋向,分别相近。升与阵、浮与沉各相对应。借用形容物质运动方式的升降浮沉概念,来说明中药的性能,并以此归纳中药作用的规律性,配合性味学说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这就是药性学说里的升降浮沉理论。因此,升降浮沉是说明中药作用趋向性的说理工具。  相似文献   

10.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升降学说在中药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了解中药升降浮沉之性,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气(脾胃)-四维(肝、心、肺、肾)”的中气理论思维模型是黄元御医学理论的根基。中气理论对黄元御药性理论影响颇深,在《玉楸药解》一书中,黄元御将中气理论广泛发挥,利用中气理论解释部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将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涉及脏腑相关联,使升降浮沉的阐释更为精确具体。《玉楸药解》自然属性之下又依归经排序的分类方式,以临床为出发点,为现代以功能为主系统的中药分类做了有益的探索。黄元御还坚决反对滥用剧毒药物,他天人相应、重土崇阳的思想在药性理论中也有具体表现。总体来说,黄元御并没有脱离传统药性理论范畴,而是立足于经典传统,将中气理论广泛发挥,试图将脏腑气机运动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相关联,为现代药性理论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点、肺系病升降失常的病机表现以及归肺经药物在肺系病证治疗中所表现出来的药性趋向,决定了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肺系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肺失宣肃"是肺纤维化发生的病机关键,结合麻黄、五味子调节肺气升降的临床应用,提出肺系病临证用药需重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灵活选用麻黄、五味子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之一。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建立,一方面丰富补充了中药药性理论;另一方面,也补充和发展了中药的临床用药原则,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概述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功能而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由于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不断完善,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便逐步形成了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科学理论——中药药性学说。其具体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等等。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中药药性理论中中药气味薄厚升降浮沉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演变过程,指出气味阴阳薄厚理论主要源自先秦的阴阳哲学思想,其系统论述记载于《黄帝内经》之中.金元时期受法象思维的影响,医家将气味阴阳薄厚与其升降关系相结合,并进行辐射性思维,产生了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并进一步将气味统一到药物的综合体中,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相结合,产生了药物薄厚升降浮沉理论.药物薄厚升降浮沉理论实际上是以药物的作用趋势和功效对药物进行的分类,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基本已被淘汰不用.但以哲学性的思维所建立的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在实践中接受临床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渐被保留下来,至今仍指导临床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中药升降浮沉药性判别,建立中药升降浮沉药性与中药成分的相关关系。方法 依据已有结论“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成分”提出假说: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成分。实验筛选54味升降浮沉药性明确的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指纹图谱表征中药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药性相关的成分信息,引入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升降浮沉药性判别模型。结果 基于交叉验证和网格寻优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参数c和g都为0.5时模型最优,训练集分类准确率为80.77%,测试集分类准确率为80%,模型稳定性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 经实验验证,此实验构建的判别模型稳定性较好,判别模型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包括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或无毒等多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药物作用的性质和特点,药物的这种"性—效相关性"也正是中药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明代诸多医家对药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传统药性理论进一步阐释与发挥,并将药性理论广泛应用于释方和制方。明代医家在前代医家经验基础之上总结提出的药性组方理论是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扩充,对不断完善组方配伍理论以及指导后世临证组方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元以来,中药的升降浮沉学说已逐渐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黄帝内经》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似文献   

19.
升降浮沉理论虽然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药性理论.但从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药性理论,也为方剂配伍组方用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药性理论基础,在方剂中起到了其独特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