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假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静脉溶栓、明确诊断假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静脉溶栓患者212例,明确假卒中患者7例(3.3%),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精神心理障碍和痴呆病史对鉴别假卒中具有重要价值,头颅MRI、血管评估、脑电图、血液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假卒中的最后诊断.结论 少数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最后诊断为假卒中,患者病史结合头颅MRI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67-36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并探讨与不良结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的方法,对纳入的52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连续性随访。研究的初级终点指标是治疗后3月时的死亡/残疾(改良Rakin评分>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对52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后3月时良好结局患者25例(48.1%),死亡/残疾27例(51.9%),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0.56,95%CI(0.33,0.96)〕、有房颤病史〔OR=0.15,95%CI(0.03,0.87)〕、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OR=7.59,95%CI(1.04,55.6)〕是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3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房颤病史、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尿激酶(uk)对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本次为一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观察。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155例接受uk150万^u,B组,162例接受uk100万^u,C组148例接受安慰剂。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Barthel指数(B1)及改良RanR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溶栓后ESS分数迅速增加。3组间有显著差异。颅内非症状性出血率为9.03%(A组)、5.56%(B组)、4.73%(c组)。颅内脑实质性出血率为4.52%(A组)、3.09%(B组)、2.03%(C组)。颅内实质性出血死亡率为1.89%(A组 B组),C组无一例死于实质性出血。结论 uk用于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探讨静脉溶栓配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及安全性,禁忌证,寻找国人溶栓药物静脉用药的最佳剂量。方法对71例发病在24h内的脑梗死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 用尿激酶3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15d。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优化卒中急救流程对卒中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救流程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卒中急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卒中急救流程,观察2组患者院外到进入专科救治的时间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在进入专科治疗前的总时间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预后良好、致残、植物状态及死亡的例数和比例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化卒中急救流程可以显著缩短发病到救治的时间,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6例,符合溶栓标准的116例归入溶栓组,再依据冠状动脉临床间接再通指征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再通组70例,男60例.女10例.年龄42—68(平均58岁);未通组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45—70(平均60岁)。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邓俊萍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Z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冠状动脉再通44例,未通48例。除6例死亡病例外,对其余86例患者于发病后2~4周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经溶栓治疗再通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室壁瘤的检出率,室早Lown分级,运动试验后心绞痛及收缩压下降、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均明显低于未通组(P<005),死亡例数再通组低于未通组。结论:溶栓治疗后梗塞冠脉再通可改善左室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两种剂量的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高剂量组44例接受150万u UK,低剂量组28例接受50万单位UK,2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评价神经缺损积分、CT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高剂量组的恢复率与恢复程度高于低剂量组与对照组。UK(特别是高剂量组)的CT影像明显改善。3组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11.1%与4.6%。老年患者易于发生出血并发症。实验室止血指标的改变与出血危险无直接相关性。结论:高剂量UK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与CT的恢复率,但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应避免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9例符合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按用药情况分为rSK组30例和尿激酶(UK)组49例,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以及rSK的不良反应。结果:rSK组的临床血管再通率76.67%,显著高于UK组的55.10%(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rSK组发生轻微过敏反应6.7%,低血压10.0%,对症治疗后迅速好转。结论:国产rSK溶栓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2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组(前壁心肌梗死组)120例,B组(下壁心肌梗死组)116例。比较两组间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较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原因可能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及梗死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疗效.方法 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发病4~32 h内先行静脉溶栓,因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加重再行动脉溶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8例患者中有5例动脉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例溶栓后临床症状稍改善,1例患者溶栓后有出血转变.动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1.75±3.20)分、(22.25±9.22)分和(16.5±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如果效果差,病情重,再行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治疗的最新动态。结果:溶栓治疗及卒中单元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结论: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设立卒中单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