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经过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23例,按不同术式分组,按照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进行匹配,其中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PS)组63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s, CBTS)组60例。对两组的结局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椎体间融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首次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评估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椎体间融合率。结果 CBTS组与PS组相比较,手术时间[(142.8±13.1) min vs.(174.7±15.4) min,P<...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其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行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结果:经2-8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满意率达86.7%。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来判断皮质骨轨迹螺钉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技术在后路胸腰椎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数据库搜索了2019年2月前所有CBT与PS的比较研究。纳入标准:1)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后入路胸腰椎融合术的对比研究;2)均采用徒手操作,不涉及特殊导航系统;3)后路开放手术。排除标准:1)前后路联合手术;2)使用了特殊导航系统;3)使用了经皮置钉的技术。提取数据并整理到Excel表格,使用Revman 5.3.5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对象包括是否融合、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合并症、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英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篇,其余为队列研究。共计纳入人数为855人。1)末次融合:无充分证据认为两者在融合方面存在差异。2)术中出血量:CBT术中出血量低于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时间:在后路开放手术中,CBT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时间:相较于椎弓根螺钉手术,CBT手术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合并症: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总体合并症发生率较椎弓根螺钉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二者的术中硬膜漏发生率有差异。6)末次随访ODI评分:无充分理由支持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术后末次ODI评分有差异。结论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术中估计出血量、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椎弓根螺钉,而在硬膜损伤、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尚无足够证据证实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 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5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26例)与常规组(26例)。2组均行PLIF治疗,其中常规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治疗,比较2组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术后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2组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结论 与椎弓根螺钉相比,皮质骨轨迹螺钉应用于PLIF治疗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缓解腰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3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PLIF,同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滑脱复位程度、椎间植骨融合率及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并随访2~6年。结果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5%,滑脱基本复位,脊柱序列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失败。JOA评分术前为7~24分(14.3±2.7分),随访时为23~29分(26.7±3.1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腰椎疾患者的发病率也在增长[1],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关于腰椎退变的研究[2]。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节段不稳、退行性腰椎滑移以及退行性脊柱侧凸,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合并后几种退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cement 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s,CICPs)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enke silva分级Ⅲ级或Ⅳ级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手术病例,比较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病例和常规手术病例在腰椎退变性侧凸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各随访一次,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下肢痛VAS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5 dimensions,EQ 5D)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和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定冠状位侧弯Cobb角、矢状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以及矢状位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评估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 共入组34例病例,其中CICPs组15例,对照组19例,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ICPs组平均骨水泥加强(5.7±2.2)枚螺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CICPs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评定中,两组病例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和EQ 5D量表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CICPs组3.1±1.3 vs. 对照组 4.4±1.4,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1.0 vs. 对照组5.2±1.4,P<0.01),ODI评分术后1年(CICPs组22.7±17.2 vs. 对照组31.4±18.5,P<0.01)和EQ 5D量表术后1年(CICPs组2.9±2.0 vs. 对照组3.5±2.5,P<0.01)CICPs组要低于对照组。影像学参数评定中,两组病例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纠正,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较术前均显著增加,组间比较,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CICPs组17.6°±6.9° vs.对照组21.2°±7.2°,P<0.01),腰椎前凸角术后6个月(CICPs组-33.5°±8.8° vs.对照组-28.9°±8.3°,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0°±8.1° vs.对照组-26.3°±7.4°,P<0.01),胸椎后凸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CICPs组26.4°±8.1 °vs.对照组22.1°±7.3°,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患者均接受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腰椎段后凸角和Cobb角均小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腰椎前凸角大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椎段后凸角和Cobb角均小于术前,腰椎前凸角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O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均经对应处理后缓解。结论采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可矫正患者的腰椎畸形,恢复生理前凸,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1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和对照组(65例,传统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882%(45/51),对照组为615%(40/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1)。术后1年随访时融合率试验组为84.3%(43/51),对照组为538%(35/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05)。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试验组1.1(06~19)ram、对照组4o(19~4,9)mm,但前者丢失程度较后者明显降低(p〈0.04)。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使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较使用传统的椎弓根螺钉能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同时可以明显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及降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李德彦  林宏生 《广东医学》2012,33(12):1843-1845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等,其主要症状是腰腿痛伴或不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减压、矫正畸形、稳定是外科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传统的原则,而矫正畸形和稳定主要依靠病变节段的融合及固定[1].基于椎弓根螺钉的腰椎固定装置是稳定腰椎的经典方法,椎弓根螺钉固定装置种类颇多,可分为刚性固定(rigid fixation)、软固定(soft fixation)及目前应用较多的半刚性固定.本文就经椎弓根螺钉腰椎半刚性固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老年腰椎退变病人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效果、复诊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46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植骨达到融合,总融合率为95.7%,其中,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融合率分别为92.9%、96.2%和100%,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基础上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相近,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腰椎退变病人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效果、复诊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46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植骨达到融合,总融合率为95.7%,其中,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融合率分别为92.9%、96.2%和100%,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基础上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相近,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BT内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  相似文献   

16.
探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经后路椎体间植骨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经临床实践证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经后路椎体间植骨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联合传统椎弓根轨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CBT联合TT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的3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研究中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研究平均获得随访时间15.6个月;至末次随访,32例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不明显,VAS评分由(5.0±0.7)降至(2.3±0.4)分,Frankel分级得到明显改善,ESR、CRP恢复正常,Cobb角由(17.8±5.6)°降至(4.8±2.2)°,随访期内Cobb角丢失小,内固定无失效,固定牢靠。结论:经皮质骨轨迹联合传统椎弓根轨迹置钉固定技术是一种适合老年腰椎结核的手术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辅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融合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滑脱节段椎体均得到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神经并发症。症状改善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87.5%。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内固定与PS内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