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朴成梅 《吉林医学》2011,(20):4179-418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后血糖变化特点。方法:比较1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后6个月、血液透析后1年的胰岛素治疗用量、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变化。结果:透析后6个月5例(27.7%)胰岛素减量,4例(22.2%)已停用胰岛素,2例(11.1%)胰岛素加量,7例(38.9%)血糖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未变。透析后1年共3例(16.7%)胰岛素减量,9例(50%)胰岛素停用,6例(33.3%)胰岛素用量同透析后6个月。17例患者血糖波动较大,7例共9例次出现低血糖。患者透析前血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透析后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后仍存在胰岛素抵抗,但血糖较透析前有所下降,且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治疗中需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管理,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血液净化中心118例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58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防治低血糖,干预组则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进行低血糖管理,实施胰岛素减停方案,统一在透析2 h监测血糖,提前用药干预,建立《糖尿病肾病患者低血糖质控登记本》等一系列科学的流程。结果干预组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有效减少了低血糖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其观察和护理。方法对52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监测血糖,特别对容易出现低血糖高危患者采取透后2小时,3小时监测血糖,严密观察临床表现及时发现低血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结果 52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中通过监测血糖,个性化调整胰岛素用量,合理膳食,及时采取防治及护理措施,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有所下降。结论血透过程中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并且不易觉察,糖尿病肾病透析前应用胰岛素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更易发生低血糖。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宜进食的糖尿病患者透析前应停用降糖药物,加强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监测,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糖透析液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透析中血糖(BS)及血浆胰岛素(INS)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DN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低糖透析液和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研究病例在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开始后1h、2h、3h和血液透析结束时作BS、INS测定。结果:无糖组血液透析时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而低糖组血液透析时所有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呈下降趋势,无糖组较低糖组血糖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INS无显著变化,且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DN时使用低糖透析液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对血糖水平影响较少,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优于无糖透析液。  相似文献   

5.
王岩  王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90-891,913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规律。方法 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分成2组。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0~20年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次数多于0~10年组(〈0.05),其中两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者(〈0.01);早餐后2 h血糖高于午餐后2 h(〈0.05)、晚餐后2 h及空腹血糖(均0.01);血糖最大漂移幅度明显大于日内指尖监测血糖波动(〈0.01)。结论 CGMS系统及时发现患者低血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最大漂移幅度等情况,对指导临床确立个性化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3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MHD治疗的86例DN患者,分析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评分为(40.02±6.1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焦虑情绪、过去一个月低血糖发生次数、低血糖严重程度、透析年限DN-MHD患者的低血糖恐惧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性别、透析上机前血糖、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过去一个月低血糖发生次数、焦虑情绪、低血糖严重程度、透析年限是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N-MHD患者低血糖恐惧感偏高,其受过去一个月低血糖发生次数、焦虑情绪、低血糖严重程度、透析年限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86-89
目的探讨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相关低血糖的监测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透析治疗的23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GMS系统评估患者72 h内血糖变化和低血糖发生率,观察HbA1c水平与CGMS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CGMS检测的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存在相关性(P0.05),180 mg/dL以上血糖曲线下面积(AUC180)、平均餐后最高血糖(MPMG,指餐后4 h内最高血糖平均值)也与HbA1c存在相关性(P0.05),而葡萄糖偏移指数(MAGE)与HbA1c不存在相关性(P0.05)。减少用药剂量的患者和未减少用药剂量的患者监测24 h、48 h、72 h CGMS检查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共有13例患者出现24次低血糖发作,18次发生于24 h内,10次发生于透析期间或3 h内。结论 CGMS用于合并T2DM的ESRD患者血液透析期间血糖监测有助于通过对血糖值动态变化分析低血糖发生的规律,为制定个体化方案和降低血糖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 糖尿病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但目前关于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分析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血透中心行HD的糖尿病患者86例,均接受常规治疗、血糖控制治疗。监测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后1个月12次HD过程中(上机30 min内)血糖值,分析其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变异性;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40例未发生低血糖(未发组),24例发生1次低血糖(偶发组),22例发生≥2次低血糖(常发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3.5%(46/86)。三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子女情况、文化程度、用药依从性、照顾能力、血糖平均值(MBG)、血糖变异系数(CV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79,95%CI(1.000,1.160)〕、用药依从性差〔OR=13.250,95%CI(2.300,76.250)〕、照顾能力差〔OR=4.067,95%CI(1.090,15.300)〕、MBG<8.91 mmol/L〔OR=4.001,95%CI(1.250,12.850)〕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OR=0.776,95%CI(0.640,0.950)〕、CVBG<0.26〔OR=0.254,95%CI(0.080,0.79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为53.5%),年龄增大、用药依从性差、照顾能力差、MBG<8.91 mmol/L是糖尿病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BMI增大、CVBG<0.26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的急危重症,治疗上体现个体化,降糖使用的胰岛素为小剂量静脉滴注,但相关研究指出全程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同样能起到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的效果,且使用更加简易方便。目的探讨治疗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时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的血糖缓解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糖危象患者115例,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72例,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n=58)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n=57)。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使用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使用门冬胰岛素,患者血糖达标前,两组胰岛素用量均为0.10~0.15 U·kg-1·h-1。观察两组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中的DKA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泵组中的HHS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昏迷高血糖危象患者,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泵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均可有效缓解血糖,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可作为高血糖危象患者降糖的注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2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选择把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的方法,对照组采取把胰岛素多次皮下输注给患者.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饭后2h的血糖水平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以及治疗时全天胰岛素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较短,胰岛素用量也较低(P<0.05).观察组低血糖患者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在治疗顽固性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显著,低血糖患者发生率较少,血糖达标快,胰岛素用量少,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血液透析中肾衰患者血糖的变化及影响。方法: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糖尿病13例,非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32例,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于餐后立即开始HD治疗,HD期间不进食,分别于透析前空腹及1、2、3、4、5小时检测血糖、血压、血透前后测血肌酐。结果:有16例患者HD期间血糖〈3.5mmol/L,17例无任何自觉症状,年龄偏大者、糖尿病者易发生低血糖。性别、体重、肌酐水平对低血糖的发生无影响。结论:血透中发生低血糖与萄萄糖能自由通过透析器膜,使用无糖透析液,降糖药物的作用,胰岛素拮抗作用下降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糖尿病及高龄患者更易发生,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鼓励患者适时进食,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血糖,完全可以防止和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观察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透析后乏力症状,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心脏EF值,心胸比,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调整透析液葡萄糖浓度及透析前胰岛素注射剂量、调整透析液〔K+〕浓度、延长透析时间、选择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必要时增加透析频率等个体化治疗后,31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透析后乏力症状、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心脏EF值及心胸比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个体化治疗能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相关性并发症,提高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重组甘精胰岛素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够模拟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动态血糖监测(CGMS)可以连续24h监测血糖波动,能够发现自我血糖监测常常忽略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状态和餐后高血糖状态.本研究采用CGMS技术,观察口服降糖尿病药物(OAD)治疗而空腹血糖(FPG)仍然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时24h血糖的变化和低血糖发生情况,评价其作为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是否较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更为优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非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改善IR的机制。方法将5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和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HDF组在常规透析基础上,每隔2周加入血液透析滤过1次,每次4 h,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各取血标本检测两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脂联素、尿酸及hs-CRP;采用IR的体内稳态模型评估方法(HOMA-IR)评估IR;以HOMA-IR作为因变量,体重指数、脂联素、尿酸、hs-CRP作为自变量,分析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各变量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结果透析6个月后,HDF组HOMA-IR、尿酸、hs-CRP水平明显低于HD组(P<0.05),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HD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HOMA-IR与BMI、脂联素无数量依存关系(P>0.05),与尿酸、hs-CRP存在数量依存关系(P<0.05)。结论 HDF可以很好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通过降低hs-CRP水平,减轻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林仿  姚亚强  褚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49-850,873
目的观察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两预混一长)与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三速一长)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诊伴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I、Ⅱ两组,每组30例。I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Ⅱ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人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每日胰岛素用量Ⅱ组较I组明显减少(<0.05)。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与三速一长方案治疗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当,胰岛素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其与高敏C-反 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118例非糖尿病CKD患 者(非透析治疗80例,血液透析38例)及50名健康人FFA、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S),同 时检测hs-CRP、TNF-α、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分析FFA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非糖尿病非透析和透析CKD患者血清FFA、 hs-CRP、TNF-α、Homa-IR、TG和LP(α)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透析 CKD组FFA、hs-CRP、TNF-α、FINS、Homa-IR、TG和 LP(α)水平较非透析CKD组明显升高(P<0.05 或P<0.01);血FFA水平与hs-CRP、TNF-α、FINS、Homa-IR、TG和LP(α)呈正相关(P<0.01),与ISI 负相关(P<0.01)。结论:非糖尿病CKD患者FF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hs-CRP、TNF-α及胰岛素抵抗 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高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Ⅱ)治疗血糖基本达标后改用双时相注射门冬胰岛素30或预混人胰岛素30R继续治疗,对比观察两种胰岛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经CSⅡ治疗后,随机分成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和预混人胰岛素30R(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血糖再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进一步观察12周后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情况。结果治疗组血糖再达标时间提早,治疗12周后HbA1c、2hPG下降更明显,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或P<0.05)。结论在大部分老年糖尿病高血糖患者中,短期带胰岛素泵后改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相对改用预混人胰岛素30R是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江琛  刘立军  朱明久  梁晓玲  陈文婧 《西部医学》2023,35(10):1478-1484
目的 探讨伴糖尿病(DM)患者血液透析(HD)过程中影响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2月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6例伴DM并行规律HD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训练集;根据HD过程中血糖是否波动,将患者分为血糖波动组(44例)和无血糖波动组(42例)。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022年3月—2022年8月的29例伴DM并行规律HD的T2DM患者,设为验证集,行外部验证。通过LASSO回归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 HD过程中,患者血糖波动范围为1.62~27.81 mmol/L,平均(8.46±3.25)mmol/L。随着透析的进行,透析1 h血糖下降幅度最大, 透析2 h至结束,血糖轻微上升,但血糖变化幅度总体趋于平缓。HD过程中,患者中有19例(30次)出现低血糖(22.09%),有25例患者(47次)出现高血糖(29.07%)。与无血糖波动组相比,血糖波动组患者的DM病程以及HD时间均更长,知晓低血糖定义的患者比例更低,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比例更高,SBP以及HbAlc水平均更高(均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病程≥18.2年、自理能力差、收缩压(SBP)≥152.3 mmHg、糖化血红蛋白(HbAlc)≥8.4%,均为患者HD过程中血糖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验证发现,两集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较为贴近,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797。DCA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1%~94%时,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DM病程≥18.2年、自理能力差、SBP≥152.3 mmHg、HbAlc≥84%均为患者HD过程中血糖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需密切关注伴DM患者HD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明确其血糖波动风险,从而更加准确、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对治疗空腹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将口服降糖尿病药物治疗无效的48例空腹高血糖的T2DM患者分成2组。患者在保持原口服药物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16例)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32例),至空腹指尖血糖〈6.0mmol/L。并于治疗第12周对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05),但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FPG控制良好并相近情况下,甘精胰岛素组全天血糖曲线波动小,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甘精胰岛素对于稳定全天血糖水平和减少低血糖发生优于NPH,是更为理想的胰岛素基础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混合低血糖指数食物(三养胶麦)辅助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例胰岛素治疗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分为混合低血糖指数食物配合胰岛素治疗组(治疗组),普通糖尿病饮食配合胰岛素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0、12周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变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例次。结果:1治疗组FBG、2h PBG、HbA1c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2治疗组较对照组糖尿病血糖达标时间更短(P〈0.01)。3治疗组控制血糖达标同时所需胰岛素的剂量较单纯胰岛素组少(P〈0.01)。4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单纯胰岛素组无差异(P〉0.05)。结论:混合低血糖指数食物(三养胶麦)食疗辅助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能显著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