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VDLP(vincristine,daunorubicin,L-asparaginase or PEG-asparaginase,prednisone)方案中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和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3月121例初治成人AL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EG-Asp组46例,L-Asp组75例,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发生率、中位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及门冬酰胺酶相关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与L-Asp组患者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93.18%和93.33%,中位RFS时间分别为306 d和218 d,中位OS时间分别为422 d和495 d,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后续发生CNSL比例(11.36%)显著低于L-Asp组(29.33%) (x2 =5.11,P =0.024).不良反应方面,PEG-Asp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9.13±5.22)d]较L-Asp组[(7.02±4.02)d]延长(t=2.12,P=0.037).PEG-Asp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长于L-Asp组[(19.26±9.41) vs (11.89±8.35)d,t=4.19,P<0.01],PEG-Asp组重度感染(Ⅳ~Ⅴ级)发生率为26.83%,高于L-Asp组(5.71%)(x2=9.86,P=0.002),但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感染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EG-Asp治疗成人ALL的CR率及远期疗效与L-Asp相似,但后续CNSL的发生率低于L-Asp.PEG-Asp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较L-Asp长、重度感染发生率也较L-Asp高,但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感染相关死亡率.PEG-Asp可作为成人ALL一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1996-01/2004-12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主强化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患儿34 (男20,女14) 例,年龄2.5~5岁. 诱导首选VDLP方案 [强的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DNR),L-Asp]. 早期强化、维持强化阶段的大强化方案也首选VDLP.  相似文献   

3.
梁英  贺艳娟  邹浪  何群  祝焱  李晓林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2):3981-3984
目的 探讨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PEG-Asp)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年龄>14岁)ALL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EG-Asp组(28例)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17例)。PEG-Asp组采用含PEG-Asp的VDPAP化疗方案,L-Asp组以L-Asp替代PEG-Asp组成VDLP方案化疗,余化疗药物剂量及用药方式同PEG-Asp组。化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以确诊后化疗第1天为起点,随访至2014-10-10或死亡。记录化疗期间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近期疗效优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FS、O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8、0.50,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发生率低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功能损害、心脏损害、感染、出血及清蛋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Asp治疗成人ALL近期疗效优于L-Asp,且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APTT延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凝血四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我们对64例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急淋患儿治疗前1d、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d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患儿在使用L-Asp过程中出现凝血四项的异常,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结论 L-Asp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适当补充纤维蛋白原,不影响L—Asp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化疗期间继发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6例ALL患儿给予BFM-02方案化疗,应用L-Asp292个疗程,在应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监测空腹血糖,对继发性高血糖的患儿暂停L-Asp化疗,并控制饮食,部分患儿应用胰岛素.结果:本组18例患儿发生继发性高血糖,发生率为14.29%,发生高血糖患儿与未发生高血糖患儿比较,中位年龄有显著性差异(10.3岁VS4.2岁,P<0.05);诱导治疗期与强化治疗期比较,继发性高血糖更易发生于强化治疗期(6例VS 12例,P<0.05).18例继发性高血糖患儿经治疗后,血糖均得到控制.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继发性高血糖发生率约15%,年龄是发生继发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继发性高血糖更易发生在强化治疗期间,继发性高血糖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培门冬酶(pegaspargase-asparaginase,PEG-ASP)一线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48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10例为A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一线治疗患儿25例为B组;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患儿13例为C组。观察各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8例ALL患儿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34例(70.8%),复发8例(16.7%),死亡6例(12.5%);(2)3组不良反应除过敏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不良反应如:Ⅲ-Ⅳ级严重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ASP可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ALL患儿,其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指标可增加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中凝学象的变化。方法27例ALL患儿,以Clauss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结果27例ALL患儿共51人次在使用L-ASP中,凝血检查结果均出现异常。Fbg为敏感的指标,其中使用剂量为2万u/m~2时患儿60.3%(31/51例)出现Fbg下降,而使用剂量为4万u/m~2时患儿86.3%(44/51例)出现Fbg明显下降。结论ALL患儿在使用L-ASP治疗中容易出现Fbg下降,下降程度与剂量相关,PT与aPTT不受其影响。检测凝血象对掌握病情,药物使用安全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近期疗效及对患儿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拟行化学治疗的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联合化疗(VDLP方案);研究组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国产培门冬酶+泼尼松联合化疗(VDPAP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幼稚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平均住院时间、用药次数和治疗6个月及1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幼稚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与PLT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尿素氮(BUN)、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值明显升高,白蛋白(ALB)与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降低。研究组患儿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及1...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白血病(AL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将83例初发ALL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试验组给予培门冬酶+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酰胺酶+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骨髓状态、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第15天、第33天时,两组处于骨髓M1、M2、M3状态的患儿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1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血生化指标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门冬酶与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初发ALL的近期临床效果相当,可作为门冬酰胺酶的替代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方法: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但FIB仍低于正常.结论: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分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异常有无必要输冷沉淀。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152次L-Asp治疗,将用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活性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5~240 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4~6 U冷沉淀),分析应用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结果干预组给予4~6 U冷沉淀,次日复查凝血功能,93%的人正常,7%的人7 d后正常;对照组不干预观察7 d多数人正常,两组均无出血倾向。结论对L-Asp治疗后APTT在45~240 s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暂无必要输冷沉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儿分别于使用L-ASP前后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 L-ASP治疗8 d后,所有病儿均出现血浆PT及APTT延长,Fg及 AT活性降低、D-二聚体升高,与L-ASP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67~20.44,P<0.05、0.01).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L-ASP可引起ALL病儿的凝血异常,对其可能引发出血、血栓形成进行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初发ALL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6.7%、86.7%,而对照组分别为90.0%、73.3%、83.3%,2组在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邓作勇  刘荐 《重庆医学》2005,34(2):232-232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其缓解率高达90%以上, 目前它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化疗,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ALL的最主要的化疗药物,但它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我科1例ALL患儿应用L-ASP后2次致糖尿病的病例,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等化疗药物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ALL病儿52例作为治疗组,给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培门冬酶(VDPAP)方案化疗;同时选择ALL病儿30例作为对照组,将VDPAP方案中的培门冬酶改为左旋门冬酰胺酶(余不变)化疗。密切观察化疗过程中尤其应用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并给予有效的预防与护理。结果在化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65例次化疗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38例次化疗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消化道反应、血凝异常、低蛋白血症、骨髓抑制和高糖血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不良反应经积极有效处理,病人均成功完成化疗。结论除过敏反应少之外,培门冬酶其他不良反应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似。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病儿化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培门冬酶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需在临床应用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一种分解门冬酰胺的酶,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重要药物,尤其对ALL患儿长期缓解,防止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ASP是蛋白制剂,易发生过敏反应,影响患儿疗效及预后。我院自2001年2月~2005年12月采用L-ASP脱敏注射法治疗儿童ALL、NHL 12例,以达到减轻或避免L-ASP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而使L-ASP更广泛地应用到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1岁1例,2~10岁9例,>10岁2例。经骨髓象、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