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目前对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出院预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急救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急救中心近10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提高急救中心诊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检索2007—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住院天数、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入院次数、手术次数、首次住院诊断、合并疾病及预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共计16 367例,生存15 686例(95.84%),死亡681例(4.16%)。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较2007年环比增长4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6,95%CI(1.067,1.648)〕、入院科室〔OR=0.668,95%CI(0.564,0.790)〕、出院科室〔OR=1.608,95%CI(1.309,1.975)〕、住院费用〔OR=3.589,95%CI(2.826,4.559)〕、30 d内再入院次数〔OR=4.527,95%CI(1.023,5.183)〕、手术次数〔OR=3.353,95%CI(2.901,3.877)〕、合并心理障碍〔OR=2.988,95%CI(1.047,8.530)〕、心脏病〔OR=13.146,95%CI(3.647,47.371)〕、高血压〔OR=0.518,95%CI(0.258,0.941)〕、脑血管意外恢复期〔OR=1.805,95%CI(1.091,2.989)〕、肝脏疾病〔OR=1.938,95%CI(1.230,3.056)〕、慢性中毒〔OR=2.162,95%CI(1.261,3.691)〕、多种疾病〔OR=2.322,95%CI(1.270,4.250)〕与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急救中心诊疗患者逐年增多,诊疗质量及安全也引起重视,年龄、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次入院次数、手术次数、合并疾病是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急救模式,干预可预防因素来提高急救中心住院诊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2.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背景 作为一类特殊手术人群,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效果不佳,且常伴有较高的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术前衰弱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目的 了解住院待手术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和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病房住院待手术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老年KOA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筛查量表(FRAIL量表)、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AKS),以面对面逐一询问并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患者术前膝关节屈曲度。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住院待手术老年KOA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100.0%。230例住院待手术老年KOA患者中非衰弱74例(32.2%),衰弱156例(67.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OR=12.598,95%CI(2.771,57.272),P<0.05;2 001~元:OR=5.972,95%CI(1.318,27.053),P<0.05〕、体质指数(BMI)〔异常:OR=3.007,95%CI(1.426,6.339),P<0.05〕、膝关节疼痛年限〔6~年:OR=2.447,95%CI(1.016,5.895),P<0.05;11~年:OR=6.072,95%CI(2.257,16.340),P<0.05;>15年:OR=7.638,95%CI(1.763,33.097),P<0.05〕、FPS-R评分〔>6分:OR=3.506,95%CI(1.672,7.354),P<0.05〕是住院待手术老年KOA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住院待手术老年KOA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67.8%),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低收入、BMI异常、疼痛年限长及疼痛程度重的住院待手术老年KOA患者,及早对其进行术前衰弱评估及筛查,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护理计划,预防或减缓衰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廖世波  黄淑玉  吴敏  邹毅  朱钊  李玲  黄高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0-279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EIns)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44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FIns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FIns组(FIns≤8.1 mU/L)、中FIns组(8.1 mU/L12.0 mU/L),各149例。结果 各组初治、使用EIns、酮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糖耐量试验后120 min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峰值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达峰时间、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血糖极差、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计数(WBC)、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EIns〔OR=3.768,95%CI(2.248,6.314)〕、NAFLD病史〔OR=1.543,95%CI(1.037,2.295)〕、BMI〔OR=1.223,95%CI(1.145,1.307)〕、HbA1c〔OR=0.861,95%CI(0.755,0.983)〕、口服糖耐量试验达峰时间〔OR=0.989,95%CI(0.980,0.997)〕是FIn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使用EIns可能促进T2DM患者FIns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目的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 综合管理对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便于社区全科医师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8月在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既往病史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群(n=1 627)的体检资料。依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2)-1〕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GFR<60 ml•min-1•(1.732)-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尿蛋白定量(U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27例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10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占6.39%。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年龄、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收缩压(SBP)、BMI及高血压史发生率、高脂血症史发生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舒张压(DBP)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LDL-C、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SUA、UP阳性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年龄〔OR=1.171,95%CI(1.133,1.211)〕、高血压史〔OR=1.892,95%CI(1.070,3.344)〕、高脂血症史〔OR=1.719,95%CI(1.077,2.742)〕、SUA〔OR=8.962,95%CI(5.490,14.629)〕、UP〔OR=8.087,95%CI(4.145,15.779)〕、中心型肥胖〔OR=2.457,95%CI(1.616,3.736)〕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SUA、UP、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要加强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同时建议将UP检测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监测指标体系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8.
吴爱萍  王金柱  韩芳  李茜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6-2181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影响基于ARDS柏林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2-10-01至2017-09-30收治的177例符合ARDS柏林标准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177例患者均经积极治疗,根据住院28 d时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及治疗情况、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79例(44.6%)存活(生存组),98例(55.4%)死亡(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BMI、ARDS类型、ARDS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合并休克率、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情况、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5%CI)=2.536(1.120,4.653),P<0.01〕、ARDS类型(肺内型)〔OR(95%CI)=1.055(0.424,3.423),P<0.01〕、ARDS分级(重度)〔OR(95%CI)=3.363(1.763,5.236),P<0.01〕、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正平衡)〔OR(95%CI)=1.163(0.512,3.563),P<0.01〕、APACHEⅡ评分(15~25分)〔OR(95%CI)=2.224(1.046,4.255),P<0.01〕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OR(95%CI)=0.856(0.326,1.563),P<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肺内型ARDS、重度ARDS和入院72 h液体累积正平衡、APACHEⅡ评分(15~25分)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洋  王爱斌  刘玉环  苗敏  庞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577-2581
背景 5岁以下儿童作为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住院负担较重,但目前对其住院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目的 探讨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急诊收治的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1 450例,收集其年龄、性别、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是否住院治疗等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45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5(1.1,3.9)岁,男童多于女童(56.5% vs 43.5%),38例(2.6%)患儿合并慢性基础疾病,155例(10.7%)患儿需住院治疗。逐步对各分析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月龄〔OR=5.808,95%CI(2.650,12.730),P<0.001〕、男童〔OR=1.673,95%CI(1.098,2.549),P<0.05〕、合并慢性基础疾病〔OR=17.999,95%CI(7.882,41.103),P<0.001〕、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48 h〔OR=4.663,95%CI(1.712,12.704),P<0.001〕、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48 h〔OR=19.835,95%CI(9.043,43.502),P<0.001〕、存在咳嗽/咳痰〔OR=7.174,95%CI(4.222,12.191),P<0.001〕、存在意识障碍/抽搐〔OR=10.044,95%CI(6.142,16.425),P<0.001〕均为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年龄<6月龄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高危因素。存在咳嗽/咳痰,意识障碍/抽搐的患儿住院风险更高,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复杂,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至关重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筛查和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外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cINFO、Scopu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关于产后PTSD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同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使用美国卫生保健和研究机构(AHRQ)评价标准评价横断面研究质量,使用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队列研究质量,由2名研究人员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数据、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6.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6篇为横断面研究,6篇为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高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OR=10.73,95%CI(4.91,23.45)〕、妊娠期并发症〔OR=4.80,95%CI(1.91,12.03)〕、创伤性分娩体验〔OR=3.57,95%CI(2.20,5.80)〕、剖宫产〔OR=3.46,95%CI(2.82,4.24)〕、紧急剖宫产〔OR=3.05,95%CI(2.11,4.41)〕、器械分娩〔OR=2.47,95%CI(1.65,3.69)〕心理一致感水平低〔OR=2.27,95%CI(1.64,4.51)〕、硬膜外麻醉〔OR=1.55,95%CI(1.19,2.02)〕是产后PTSD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满意度〔OR=0.30,95%CI(0.21,0.44)〕、早期母婴皮肤接触〔OR=0.20,95%CI(0.16,0.25)〕、社会支持〔OR=0.13,95%CI(0.03,0.48)〕是产后PTSD的保护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紧急剖宫产外,其他因素均提示分析结果可靠,且无发表偏倚。结论 产后PTSD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妊娠期并发症、创伤性分娩体验、剖宫产、器械分娩、心理一致感水平低、硬膜外麻醉更易引发产后PTSD。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熊益  蒋森  茹姗  雷晶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79-3183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颅脑MR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51)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45)。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患者MoCA视空间与执行力、命名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延迟回忆能力、定向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均低于标准分(P<0.05),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与标准分差距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190,95%CI(1.062,1.333)〕、脑血管狭窄〔OR=10.449,95%CI(1.696,64.389)〕、空腹血糖(FPG)>4.7 mmol/L〔OR=41.378,95%CI(2.801,611.3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OR=3.481,95%CI(1.120,10.822)〕、尿微量清蛋白升高〔OR=1.067,95%CI(1.009,1.128)〕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的受教育年限〔OR=0.505,95%CI(0.326,0.78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OR=0.020,95%CI(0.001,0.359)〕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前、后循环梗死均相关,脑血管狭窄及较高的血糖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常见危险因素,适当干预脑卒中后脑血管狭窄及高血糖水平将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获益。  相似文献   

14.
任莉霞  贾旭  王志浩  张薇  钟明  马骁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4):1769-1775
背景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而涉及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8年7月入住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3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20例)和恶化组(1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诱发因素、病史、诊断、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生化检查、用药情况、治疗转归等信息,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转归情况的因素。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将患者分为≤100 mm Hg组(41例)、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2例)、≥130 mm Hg组(166例),并比较3组CHF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恶化组中肺部感染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尿素氮水平、NT-proBNP水平、多巴酚丁胺的应用比例高于好转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清蛋白水平、血钠水平、血氯水平、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好转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OR=0.977,95%CI(0.972,0.981),P<0.001〕、肺部感染情况〔OR=4.799,95%CI(1.156,19.919),P=0.03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3,95%CI(1.000,1.006),P=0.039〕、清蛋白水平〔OR=0.910,95%CI(0.891,0.928),P<0.001〕、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OR=0.202,95%CI(0.046,0.898),P=0.036〕、螺内酯应用情况〔OR=0.125,95%CI(0.066,0.235),P<0.001〕、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OR=0.307,95%CI(0.121,0.779),P=0.013〕、多巴酚丁胺应用情况〔OR=9.173,95%CI(1.351,62.272),P=0.023〕是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00 mm Hg组中恶化7例(17.1%)、好转34例(82.9%),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中恶化5例(3.8%)、好转127例(96.2%),≥130 mm Hg组中恶化7例(4.2%)、好转159例(95.8%)。3组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15);其中≤100 mm Hg组CHF患者临床治疗恶化比例高于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0 mm Hg组(χ2=6.619、6.700,P=0.010、0.010)。结论 基层医院CHF临床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发肺部感染、入院时收缩压≤100 mm Hg、低清蛋白水平、肝功能受损、应用多巴酚丁胺均可导致CHF临床治疗转归不良,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他汀类药物是CHF临床治疗转归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昊  高黎黎  薛冰  蔡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89-169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较早设计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医院普外科首次行ERCP患者1 120例,按照是否出现选择性插管困难将其分为插管顺利组(918例)和插管困难组(20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术前结石嵌顿及壶腹部肿瘤发生情况、急诊ERCP、ERCP指征、憩室分布情况、胆胰管汇合方式、乳头形态、瘘管、疑似胆管狭窄及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发生情况。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嵌顿〔OR=11.420,95%CI(5.569,23.414)〕、术前壶腹部肿瘤〔OR=3.370,95%CI(2.023,5.609)〕、乳头中心不对称憩室〔OR=4.970,95%CI(2.862,8.623)〕、憩室内乳头〔OR=26.210,95%CI(8.126,84.533)〕、隔壁型(V型)胆胰管〔OR=6.990,95%CI(1.121,43.557)〕、共同通道型(Y型)胆胰管〔OR=16.670,95%CI(2.621,106.073)〕、乳头轴向偏斜〔OR=20.180,95%CI(11.748,34.655)〕、乳头膨大〔OR=16.710,95%CI(8.753,31.896)〕、乳头狭窄〔OR=13.640,95%CI(5.199,35.764)〕、疑似胆管狭窄〔OR=2.100,95%CI(1.067,4.129)〕、SOD〔OR=2.900,95%CI(1.516,5.564)〕是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P<0.05)。202例选择性插管困难患者中,行乳头切开者131例(64.8%),行长镜身技术者100例(49.5%),行双导丝者92例(45.5%),行更换导丝者90例(44.6%);单独使用1种辅助策略技术者50例(24.8%),2种技术联合使用者95例(47.0%),3种技术联合使用者57例(28.2%);行辅助策略后成功者151例(74.8%)。插管顺利组患者与选择性插管困难成功亚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因素和疾病特征对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具有预测作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指标选择针对性的辅助策略,从而减少选择性插管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胆胰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金刚  魏红丽  尚恒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5):4464-4469
背景 甲巯咪唑是临床中最常使用的治疗Graves病(GD)的药物,而白细胞计数减少是用药过程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可达10%左右,严重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危及患者生命。而白细胞计数减少通常是粒细胞缺乏发生的前兆,因此及时发现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预防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初发未经治疗的GD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以口服甲巯咪唑治疗的前3个月作为本研究的观察期。依据白细胞计数减少诊断标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4.0×109/L),将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GD患者纳入观察组(n=70),将未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1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数据,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Graves眼病(GO)活动度、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程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升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83,95%CI(1.174,3.693)〕、年龄<20岁〔20~40岁:OR=0.057,95%CI(0.028,0.117);>40岁:OR=0.184,95%CI(0.102,0.334)〕,GD合并非活动性GO〔OR=1.809,95%CI(1.172,2.792)〕、活动性GO〔OR=3.238,95%CI(1.723,6.085)〕,高水平FT4〔OR=3.481,95%CI(1.779,6.809)〕,中度水平TPOAb〔OR=2.620,95%CI(1.717,4.000)〕是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女性、年龄<20岁、GD伴有GO和甲状腺内自身免疫失衡所导致的活动性炎性反应是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