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传播环节出发,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建设作有益的探讨,以引起学术期刊对传播环节的重视。 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重视内容建设,而忽略了传播环节,提出传播力概念,指出传播力也是提高学术期刊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传播力建设作全面的阐述。结果 提出媒介融合、提高数字化水平、转变出版方式、采取多形态的内容发布方式、多种宣传手段、研究读者的阅读方式、建立学术期刊传媒集团、全方位实施“走出去”等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的几点策略。结论 学术期刊必须关注传播环节,并加强传播力建设,才能实现更有效地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面向读者的调研数据分析,识别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总结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概念和相关评价指标,并将相关评价指标转化成问卷调查题目,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识别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结果】通过SPSS和Mplus软件统计发现,读者关注的科技期刊传播力可归纳为传播效果、传播能力和传播资源3个评价要素,且这3个要素之间有相关性。【结论】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从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知识传播能力和论文信息3个方面被读者感知并反映出来,建议科技期刊从传播资源入手提升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网站功能服务需求的Kano模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术期刊网站用户需求及功能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方法】采用Kano模型问卷调查法,对学术期刊网站进行用户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网站的功能归属分类;通过计算各功能项的Better-Worse指数,结合象限分析法,对功能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26个功能因素中,只有期刊和编辑部简介为用户基本型需求,5个为魅力型需求,10个为期望型需求,其余为无差异需求。【结论】学术期刊网站应依据功能需求的属性和优先级排序,结合数字化时代要求,追踪用户需求类型的变化方向,深入挖掘网站功能和细分功能项以优化学术期刊网站设计,提高学术期刊网站的传播力和用户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介绍WONCA树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在全科医学人力资源规划、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指出了模型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姚玉红  阮鹏  姚玉石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63-2265
期刊性质对科研处引导本单位作者正确投稿,决定报销版面费,以及对作者论文水平的鉴定,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科研成果的评定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准确的对学术期刊性质进行鉴别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期刊性质评价标准,对科研处的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因素内各水平对微信传播的差异性,以期指导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良性运作。【方法】采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大样本定量分析。【结果】微信内容的发布时间、发布次序、发布类型均对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且影响因素内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发布时间上夜晚发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最显著;发布位置越靠后传播效果越差;新媒体编辑形式发布的原创内容传播效果最好,其次是转载内容。【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在发布内容时应关注发布时机、发布位置及文章发布类型。  相似文献   

7.
毛殷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6):690-147
目的 考察科研人员的论文移动阅读行为,为学术期刊更好地规划论文移动传播策略,提高学术传播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金数据平台,对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系统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栏目投稿的323位作者的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论文阅读行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大多数读者愿意使用手机阅读论文;与社会性相比,论文的专业相关性是读者更关心的内容;精简论文和论文原文都是读者学术移动阅读的重要信息来源;读者对感兴趣论文主要采取浏览阅读与“小屏+大屏”的深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学术论文移动阅读会产生较高的潜在引用意愿,有深阅读行为的读者引用论文的概率更高。结论 学术论文移动阅读具有大众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性,微信平台可以成为论文传播的有效平台,学术期刊可从论文移动传播体系、论文原文传播途径、读者潜在引用行为等方面改进微信平台论文移动传播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微信平台学术论文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传播的全流程出发思考科技期刊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力问题,为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策略进行研究。【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活动包括专业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方面,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结论】 科技期刊应树立“用户思维”,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明确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搭建作者社群,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微信传播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微信传播中的侵权问题,以引起学术期刊对微信传播侵权行为的重视。【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术期刊微信传播著作权侵权问题进行定性研究。【结果】 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的侵权风险主要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论文推送以及资讯分享部分未经授权发布作品行为。而公众著作权保护意识淡薄、公众号面临的内容运营压力和微信作品侵权救济困难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侵权的主要原因。【结论】 专业团队集约化经营,建立版权联盟,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司简化举报流程、加强微信抄袭的鉴定分析技术是有效规避学术期刊微信传播侵权风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江苏省高校农林医药期刊论文为例,构建基于我国科技论文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全面的科技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6种江苏省高校主办的农林医药科技期刊的64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挖掘法获取其在各网络媒介平台的传播数据,借鉴Altmetrics的理念,挖掘、筛选出16个表征论文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与期刊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对应。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层次和指标权重赋值,构建论文网络媒介融合传播力的计算模型,得出640篇论文的传播力指数。将各刊传播力指数排名前10%的论文的传播力指数之和作为期刊传播力,对各刊传播力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基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由该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可知:所研究的江苏省农林医药期刊2019—2020年论文的最高传播力指数最大值是最低传播力指数最小值的229.00倍;最高期刊传播力是最低期刊传播力的10.37倍,期刊传播力与2021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显著相关。【结论】 立足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挖掘、筛选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并结合由浅入深的科技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较客观地表征科技论文传播力,为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丛挺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7):783-277
【目的】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术交流体系发生结构性重塑,揭示该背景下学术期刊服务重构框架与实施路径,在发挥学术期刊既有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拓移动化服务。【方法】 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学术期刊服务重构框架,即服务目标、服务功能和服务链重构等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服务重构路径。【结果】 学术期刊移动化服务目标是提供用户友好型、适应移动社交场景的学术服务模式,围绕用户需求建立新的价值曲线,实现学术期刊、数据库、移动平台与社交服务机构等服务链节点重构。【结论】 学术期刊应树立移动优先服务意识、优化面向移动场景的工作流程、创新增强型学术内容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研学术期刊对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专家审稿评价工作得以普遍、规范地实施,以优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运行效率。【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法,揭示我国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实施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果】 超过一半的调研对象(编辑)几乎不对专家审稿工作进行评价;已开展的评价,其科学性、规范性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评价方法主要依靠主观印象,对评价结果的利用较单一。编辑无暇顾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可做可不做”认知导向,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指标和结果粗略是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结论】 专家审稿工作评价要得以普遍且规范地实施,需要编辑认可其作用,且设置具体细化的评价指标,明确易行的评价流程,清晰一致的评分标准,细粒度地利用评价结果,切实发挥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对同行评议运行效率的优化作用,助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风险及其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风险的规避对策,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方法】 归纳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成和放大的风险类型,分析其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结果】 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意识形态风险、著作权风险、学术伦理风险与表达风险。这四类风险实际上是期刊在意识、规制、人员、流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被新媒体传播放大的结果。【结论】 学术期刊要想规避新媒体传播风险,不仅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规制、自查过刊、从严把关,做好源头风险排查;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资源和用户等优势,创新各类风险的监管方式,防范和应对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发展的整体图景,发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方法】 以2019—2020年度CSSCI与CSCD来源期刊目录所涵盖的1454种学术期刊为样本,基于微信、微博和App,从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效果等维度,对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半数以上学术期刊移动媒体的名称、图标、认证主体、简介等基本信息展示较为明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较为丰富,其微博与App功能较为单一;大多数学术期刊移动媒体在发文量、互动效果等方面表现较差;资源内容主要围绕纸刊内容进行开发和推广,但存在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结论】 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应注重内容创新,构建多渠道传播体系;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内容与服务双驱动;依托内外部激励机制,强化学术期刊运营能力;完善面向新平台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国内外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面向公众传播的新动态、新观点及传播模式,为探索专业与公共领域同步传播范式、提升期刊及成果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公众传播、社交化出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生物类学术期刊等相关词为主题词,在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百度进行组合检索,分析总结并进行部分媒体实证调查。【结果】 选择公众关注的主题和形式有利于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公众传播及影响正在成为论文、科研人员和期刊的辅助评价指标。国内外相关期刊均采用了开放学术出版、科学新闻宣传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和活动推广等途径进行公众传播,国外由出版集团稳定开展,国内则由期刊集群或单刊进行,国内期刊公众传播的形式多样性、新闻敏感性和内容吸引力以及传播效果均不及国外期刊。【结论】 生物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应强化社会责任和公众传播,建议通过矩阵式建设、集群化运作完善传播平台,联结新闻媒体资源,配备科学新闻和新媒体专门人员并充分利用好专家和成果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费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烜贞  陈静 《浙江预防医学》2015,26(12):1244-880
【目的】研究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对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学术交流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调查开放获取期刊的收费标准、收费与期刊质量的关系以及作者支付出版费的方式。【结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有不断上涨的趋势;期刊的收费与期刊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作者通过多种途径支付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结论】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不断上涨,给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经费带来压力,进而影响学术传播与交流。建立一个价格合理的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市场,才能促进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