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经腹顺行引导法逐级扩张导管乳头扩张术(LPC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合并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先游离胆囊至胆总管汇合部,经胆囊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开,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术。经切口插入斑马导丝进入肠腔,引导逐级扩张导管顺行扩张乳头。结石取净后,行一期缝合术,切除胆囊。结果 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胆囊146例。胆管镜取石、逐级扩张导管扩张乳头并行一期缝合术74.6%(109/146),胆管镜取石、逐级扩张导管扩张乳头和推挤胆总管下端及乳头部结石入肠腔并行一期缝合术8.2%(12/146),因胆总管残石于腹腔镜下留置T形管3.4%(5/146),因胆总管末端狭窄未解除而于腹腔镜下留置T形管6.2%(9/146),因胆总管末端狭窄未解除而中转为腹腔镜下内镜乳头切开术和鼻胆管引流术5.5%(8/146),因腹腔镜下取石失败而中转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2.1%(3/146)。一期缝合术后无残留结石,胆汁漏9例(6.2%),轻症胰腺炎3例(2.1%)。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手术和死亡病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2%(12/146)。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LPC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合并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球囊导管扩张内涵管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狭窄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9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内涵管引流(LPBD LPBDC)治疗的61例胆道术后胆总管复发结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0例球囊导管扩张后Ⅰ期缝合胆总管探查切口,36例借助内涵管支撑引流后Ⅰ期缝合胆总管探查切口,5例胆总管内放置T管引流.术后无胆漏及残石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9.5年,平均5.5年,结石无一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球囊导管扩张内涵管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狭窄可以有效预防结石复发,安全、可行,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镜、扩张导管(逐级扩张导管、球囊导管)、T管支架(T形管+塑料胆管支架,LCDTS)治疗肝左外叶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7年9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下切除肝左外叶和探查胆总管17例,切除胆囊12例。胆管镜取石、逐级导管扩张左肝管和乳头并留置LCDTS 52.9% (9/17),逐级导管扩张左肝管和推挤左肝管结石出总管切口并留置LCDTS 23.5% (4/17),逐级导管联合球囊导管扩张左肝管并留置LCDTS 11.8%(2/17),因肝内胆管残石和狭窄扩张左肝管并留置LCDTS 11.8% (2/17)。术后残石2例(11.8%),胆汁漏1例(5.9%)。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手术和死亡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6%(3/17)。 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CDTS治疗肝左外叶及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和腹腔镜电针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电针 ,套装胆道扩张导管和斑马导丝 ,为 13例胆管结石 ,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患者行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 ,无胆漏、出血、穿孔及胰腺炎。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和腹腔镜电针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输尿管扩张导管联合高压球囊扩张导管在男性尿道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尿道狭窄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置入斑马导丝通过尿道狭窄段进入膀胱,退镜后沿导丝置入输尿管扩张导管扩张,从F8开始依次扩张至F14~F16。再沿导丝置入输尿管镜并通过扩张后的尿道狭窄段观察狭窄段长度及估计狭窄段离尿道外口的距离及有无偏离正道,观察完毕后退镜。F24球囊扩张导管沿导丝置入到达尿道狭窄段,并再次置入输尿管镜观察并调整球囊位置后固定球囊扩张导管,加压扩张后再用金属尿道扩张器扩张尿道。留置F18~F22导尿管8周后拔除并复查尿流率,拔管3个月再次复查尿流率。结果:4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8周时拔除尿管复查最大尿流率(Qmax)为13.3~29.9(17.7±3.2)ml/s,3个月后复查Qmax为15.2~30.8(19.8±3.9)ml/s,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排尿良好。结论:输尿管镜下输尿管扩张导管联合高压球囊扩张导管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患者痛苦小、成功率高并可重复操作。  相似文献   

6.
扩张导管技术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扩张导管技术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处理胆总管下端狭窄或结石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扩张导管和斑马导丝对胆总管下端膜状狭窄或结石梗阻部位进行扩张。结果 扩张膜状狭窄43例均获成功。扩张胆总管下端结石梗阻16例成功13例。胆漏2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残石3例经术中放置的T管引流术后2个月胆道镜取出。无中转开腹、肠穿孔、胆管穿孔、胆管大出血、胰腺炎,无死亡。结论 选择合适病人,扩张导管技术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处理胆总管下端膜状狭窄或结石梗阻有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经腹顺行引导法逐级扩张导管乳头扩张术(LPC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合并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的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2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胆囊253例;胆管镜取石、逐级导管扩张乳头并行一期缝合术88.1% (223/253),因胆总管残石或狭窄留置T形管6.3% (16/253);中转为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和鼻胆管引流术3.2% (8/253);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1.2% (3/253),放弃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2% (3/253)。一期缝合术后残石1例(0.4%),放弃胆总管探查取石3例(1.2%),胆汁漏17例(6.7%),轻症胰腺炎5例(2.0%)。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手术和死亡。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3%(26/253)。 结论从本研究对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LPC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合并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管镜探查取石术中采用腹腔镜下经腹顺行推进法T管双导管(T形管+2根裁剪后的鼻胆管导管)捆绑支撑引流术(LCTBS)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的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或狭窄的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5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行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术,必要时行冲击波碎石术。预先行逐级导管乳头扩张术、后行T形管+双导管支撑引流术86.7% (39/45),行逐级导管联合球囊导管乳头扩张术、T形管+双导管支撑引流术4.4% (2/45),行乳头扩张术失败而改为内镜乳头切开术、T形管+双导管支撑引流术6.7% (3/45),双导管支撑引流放置失败而改为T管引流术2.2% (1/45)。无残余结石。胆漏1例(2.2%)。经T管瘘道拔除双导管支撑引流管无失败病例。术后无肠穿孔和胆管穿孔,无大出血,无重症胰腺炎,无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5)。 结论从本文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CTBS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或狭窄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泌尿外科内镜腔道内输尿管球囊扩张导管在良性输尿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良性输尿管狭窄患者40例,按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20例),应用一种泌尿外科内镜腔道内输尿管球囊扩张导管进行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手术;另一组为对照组(20例),应用Bard U30输尿管球囊扩张导管进行手术。收集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输尿管狭窄部位、长度、术前肾积水程度、术前患侧肾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2.4)min vs.(30.8±5.8)min,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70%(14/20),对照组75%(1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球囊扩张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Bard U30球囊扩张导管相比,泌尿外科内镜腔道内输尿管球囊扩张导管可通过输尿管硬镜操作通道直接直视下操作,减少放射性损害,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输尿管狭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镜、扩张导管(逐级扩张导管、球囊导管)、T管支架捆绑引流(LCDTS)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或狭窄的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17年9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52例。逐级导管扩张乳头并留置T形管+塑料胆管支架75.1%(39/52),逐级导管联合球囊导管扩张乳头并留置T形管+塑料胆管支架11.5%(6/52),因逐级导管扩张乳头不成功而中转为腹腔镜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并留置T形管+塑料胆管支架9.6%(5/52),因塑料胆管支架放置失败而中转为T管引流术3.8%(2/52)。术后残石1例(1.9%),胆汁漏1例(1.9%),经T管瘘道拔支架失败2例(3.8%)。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7%(4/52)。 结论从本研究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CDTS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或狭窄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球囊扩张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11月1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月以上随访。 结果15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89 ± 18)min,术中出血量(34 ± 21)ml,腹腔引流留置时间(4.7 ± 1.5)d,肛门排气时间(25.7 ± 9.4)h,术后住院时间(7.2 ± 1.3)d。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胆漏出现,无胆管炎、胆管狭窄及结石残留。 结论腹腔镜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ǻ���µ������������ٴ�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球囊导管扩张术和扩张导管扩张术在处理胆管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根据扩张情况对炎性狭窄或膜状狭窄结石取净者,胆管切口即时缝合。段状狭窄结石取净者,塑料支架内引流。恶性狭窄晚期者,自膨式金属支架或塑料支架内引流。结石未取净者,T管外引流。结果:炎性狭窄或膜状狭窄扩张61例,良性段状狭窄扩张37例,恶性太狭窄扩张12例,胆漏6例,残石3例,中转开腹1例,死亡1例。结论:选择合适病人,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球囊导管或扩张导管扩张胆管狭窄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预留双J管与球囊扩张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RIRS)应用中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RIRS行单侧输尿管扩张125例,其中预留双J管被动扩张输尿管57例,一期球囊主动扩张输尿管68例,对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及手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结石最大直径、多发结石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留双J管组留置16 F输尿管工作鞘(UAS)比例高于球囊扩张组(70.2% vs 30.9%,P<0.001),预留双J管组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较球囊扩张组低[(2.42±1.50)vs(3.82±1.92),P<0.001],两组一次性放置UAS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1~2 d结石清除率、总体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留双J管与球囊扩张在RIRS应用中均安全、有效,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扩张输尿管取决于患者病情、医师水平、医院设备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行鼻胆管引流与输尿管导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10月为12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鼻胆管引流术(n=61,鼻胆管组)及输尿管导管引流术(n=63,导管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鼻胆管组相比,导管组手术时间短、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后第3天胆汁引流量多(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与第2天胆汁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及输尿管导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扩大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弊端,并未增加术后胆漏、结石残留、胰腺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梅怡  倪雷 《腹部外科》2005,18(3):163-16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行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6月~2004年6月用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12例胆总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胆囊切除术,4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者在术后发现胆总管内残留结石。12例病人均通过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取出残留结石,10例1次取石成功,2例经2次取石成功。术后并发轻型胰腺炎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残留结石安全,微创,有效,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与置"T"管引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为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缝合35例,"T"管引流4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T"管引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一期缝合适应证的条件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较"T"管引流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管扩张术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中的应用.方法 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同时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39例采用球囊扩张器和专用胆囊管扩张器行胆囊管扩张术.对照组为31例胆囊管已经有明显扩张未行胆囊管扩张术的患者.结果 胆囊管扩张组39例中,术后1例胆漏,1例胆囊管撕裂,经保守处理痊愈.非胆囊管扩张组1例术后动脉夹脱落出血行腹腔镜探查治愈,未出现胆漏.扩张组术后3 d平均腹腔引流为(60±11)mL,非扩张组为(55±8)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随访病例3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结论 胆囊管扩张术是建立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道镜通道的简单安全的方法,为部分胆总管继发结石治疗提供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