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中国胰腺疾病大数据中心(CPDC)及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胰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PDC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SEER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录的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倾向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具有早期阶段的检测率低,远处转移风险高,以及化疗的效果较差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的预后不良,因而开发早期诊断胰腺癌的工具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的方法,筛选可用于鉴别样本类型的血清miRNA,并构建聚类树.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13486及GSE85589的血清miRNA表达谱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18F-FDG PET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胰腺癌病例资料.取所有病例PE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4为截断点分组,A组22例(SUV≤4),B组32例(SUV>4),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组1、3年生存率为68.18%、34.91%;B组1、3年生存率为33.61%、11.9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分期和SUV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8F-FDG PET在判断胰腺癌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具有高度侵袭性,患者的预后很差,与其他癌症不同,在过去的几年中,胰腺癌的发病率继续增加,存活率几乎没有提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NM分期系统来评估患者预后指标较为单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动态的在线列线图,用于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了2000—2018年病理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信息,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来确定预后风险因素,并使用R软件构建动态在线列线图。使用C-指数、与时间相关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列线图的临床效用。根据列线图再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共在SEER数据库中筛选出12 175例胰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手术、化疗和肿瘤大小是总生存期(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在训练队列中,与OS相关列线图的C-指数为0.759(95% CI=0.745~0.772),预测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28、0.842和0.849。在验证队列中,C-指数为0.756(95% CI=0.735~0.776),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20、0.831和0.842。校准图和DCA曲线显示了该模型在训练和验证队列中有良好预测性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低风险组患者的总OS优于高风险组(均P<0.05)。结论 建立的动态在线列线图有良好预测性能,有助于个性化结合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综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并可能比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Xiao WJ  Ye DW  Yao XD  Zhang SL  Dai B  Wang CF  Wang J  Zhang HL  Shen YJ  Zhu Y  Zhu YP  Shi GH  Ma CG  Qin XJ  Lin GW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500-1503
目的 验证基于西方人样本资料的Partin表预测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特征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到2010年2月所有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筛选出术前未接受内分泌治疗且影像学检查未见盆腔淋巴结增大及远处转移的病例,收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值、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及术后病理分期等数据.根据术前临床指标按照Partin表分别预测四种术后病理情况的发生概率,再与实际结果 进行对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Partin表的准确性.结果 与构建Partin表的基础样本人群相比,本研究组人群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Gleason评分偏高,临床分期偏晚.器官局限、包膜侵犯、精囊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这四种术后病理情况的发生率分别为62.3%、16.7%、12.3%及8.8%.利用Partin表预测上述术后病理特征的4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653、0.601及0.845.结论 对于我国前列腺癌患者,Partin表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很高,预测器官局限性疾病的准确性尚可接受,而预测包膜侵犯及精囊侵犯的准确性则较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结肠腺癌(COAD)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预测COAD患者预后,评估COAD生存风险因素尤为重要。微小RNA(miRNA)通过靶向下游mRNA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调控,已成为具有应用研究前景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COAD预后miRNA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为COAD预后判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COAD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miRNA-seq数据,获取差异的miRNA。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关键预后miRNA,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风险评分计算公式。利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高、低风险评分患者的生存状态;ROC曲线评估风险评分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且从样本中随机抽取50%的病例做内部验证。采用预后风险模型列线图模型确定COAD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风险评分。使用Targetscan及miRDB数据库对预后miRNA模型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获得320个miRNA,其中167个上调,153个下调。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差异的miRNA进行分析,发现miR-503-5p、miR-335-3p、miR-185-5p、miR-4436b-5p、miR-125b-2-3p为COAD患者关键预后miRNA。结合风险评分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评分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风险评分患者(P=0.005 6),在随机抽取的内部验证组中也得到验证(P=0.014)。1、3、5年风险评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6、0.724、0.707,内部验证组分别为0.681、0.699、0.703。Cox回归分析显示,建立用于预测COAD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的一致系数为0.836。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建模组及内部验证组中风险评分是COAD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miRNA靶基因预测获得87个靶基因。蛋白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获得10个蛋白质互作的关键基因。结论 所建立COAD预后miRNA模型以及基于年龄、AJCC分期、T分期、放化疗以及风险评分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将较准确地预测COAD的风险,对鉴定高或低风险患者、精准预测预后及评估患者生存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15 U/L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是用于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但近来研究显示其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预后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ALBI评分以及ALBI评分与胰腺癌常用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应用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普通外科行胰腺癌切除术的97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前当日测定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和CA19-9水平,分析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ALBI评分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CA19-9水平的关系、ALBI评分与CA19-9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胆红素浓度呈明显相关性(r=0.45,P=0.018)。ALBI评分与患者术前是否因胆管梗阻行胆道引流术有关(P=0.008),而与患者CA19-9水平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高ALBI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ALBI组患者(22.2% vs.42.3%,P=0.036);高CA19-9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19-9组患者(24.1% vs.44.2%,P=0.035)。两者联合分析结果显示,高ALBI+高CA19-9(双高组)、高ALBI+低CA19-9(高ALBI组)、低ALBI和高CA19-9(高CA19-9组)、低ALBI+低CA19-9(双低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2.0%、35.0%、34.5%、52.2%;双高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高组(高ALBI组+高CA19-9组)和双低组(12.0% vs.34.7%,P=0.038;12.0% vs.52.2%,P=0.003),而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59)。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评分与CA19-9联合参数(P=0.009)及淋巴结转移(P=0.012)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BI评分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关联,ALBI评分与CA19-9水平的联合参数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用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的评估,高ALBI评分同时CA19-9水平升高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影像组学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4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5例、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2例,女6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30~86岁。24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81例。利用影像组学技术,从CT检查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肿瘤内部及周边分别提取定量图像特征,每位患者提取3384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在训练集中,通过联合多重特征选择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随机生存森林(RSF)的特征排序+LASSO-COX回归分析]对稳定的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构建2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包括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指标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若实验室指标或B超检查怀疑肿瘤复发转移则可提前行增强CT或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研究终点为肿瘤复发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值经过自然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应用X-tile 3.6.1软件为连续性变量选取最佳截断值。结果(1)随访情况:24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患者随访时间为4.2~10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测试集患者随访时间为12.7~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2个月。训练集患者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53.1%,测试集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4%、61.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3,P>0.05)。(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38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选择2426个高度稳定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分析。通过整合MRMR得分和RSF重要性排序前20位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进一步降维,筛选出7个重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上述7个影像组学特征指标(部位、扫描时相、权重系数)分别为特征1(肿瘤周边、动脉期、0.041),特征2(肿瘤周边、动脉期、-0.103),特征3(肿瘤周边、动脉期、-0.259),特征4(肿瘤内部、动脉期、0.211),特征5(肿瘤周边、门静脉期、-0.170),特征6(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130),特征7(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090)。影像组学标签得分方程=0.041×特征1-0.103×特征2-0.259×特征3+0.211×特征4-0.170×特征5+0.130×特征6+0.090×特征7。(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展现出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48(95%可信区间为0.583~0.713)和0.669(95%可信区间为0.587~0.750)。(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血清甲胎蛋白)、肝硬化、肿瘤边界状态、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肿瘤内坏死、影像组学标签、肿瘤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202,1.776,1.889,2.957,1.713,4.237,4.364,4.258,95%可信区间为1.083~1.333,1.068~2.953,1.181~3.024,1.462~5.981,1.076~2.728,2.593~6.923,2.468~7.717,2.427~7.46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肿瘤边界状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风险比=1.145,1.838,3.525,95%可信区间为1.029~1.273,1.143~2.955,2.172~5.720,P<0.05);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影像组学标签、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卫星灶构成(风险比=1.123,2.386,3.456,3.481,95%可信区间为1.005~1.254,1.501~3.795,1.863~6.410,1.891~6.408,P<0.05)。风险预测方程:影像组学模型1=0.135×ln(血清甲胎蛋白)+0.608×肿瘤边界状态(0:平滑;1:不平滑)+1.260×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2=0.116×ln(血清甲胎蛋白)+0.870×影像组学标签+1.240×微血管侵犯(0:无;1:有)+1.247×肿瘤卫星灶(0:无;1:有)。(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16(95%可信区间为0.662~0.770)和0.724(95%可信区间为0.642~0.806);影像组学模型2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为0.712~0.818)和0.741(95%可信区间为0.662~0.820)。校准曲线提示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一致性。(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香港肝癌(HKLC)分期和意大利肝癌协作组(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484,0.520,0.622,95%可信区间为0.490~0.634,0.311~0.658,0.301~0.740,0.509~0.736,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601,0.523,0.513,95%可信区间为0.524~0.677,0.449~0.596,0.273~0.75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BCLC分期、HKLC分期和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40,0.473,0.504,0.545,95%可信区间为0.442~0.638,0.252~0.693,0.252~0.757,0.361~0.730,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513,0.521,95%可信区间为0.451~0.672,0.399~0.626,0.251~0.791,P<0.05)。(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根据X-tile软件分析结果,将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高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高危组。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1%、35.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81,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9%、38.2%,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1.8%、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1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6%、29.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0.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53,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7%、28.1%,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6%、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2,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CT检查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由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合而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并由此构建了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与现有的临床影像病理预后因素形成互补,能在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肿瘤复发风险预测,可为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后首次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MELD联合血乳酸(MELD-Lac)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肝衰竭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早期生存组(110例)和早期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ELD评分、MELD-Na评分与MELD-Lac评分对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的最佳截取值,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首次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3 [95%可信区间(CI) 0.515~0.792]、0.648(95% CI 0.514~0.781)、0.809 (95% CI 0.718~0.900),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8.09、18.09、19.97,约登指数分别为0.398、0.380、0.525,灵敏度分别为0.680、0.680、0.840,特异度分别为0.720、0.700、0.690。MELD-Lac评分预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的AUC大于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术后首次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对于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预测能力一般,而术后首次MELD-Lac评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率更为可靠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COX风险模型对154例胰腺癌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4月-2008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54例患者生存期为1~ 10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其中6、12、18、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8.4%、29.2%、16.3%、3.7%.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手术方式、综合治疗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胰腺癌患者预后受多个因素影响,TNM分期越晚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越差,行根治性切除术及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对诊断胃癌转移和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胃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以D-二聚体等于1.465 mg/L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通过x2检验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共132例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卡方检验结果提示D-二聚体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x2 =4.311,P<0.05)、侵犯深度(x2=4.996,P<0.05)和胃癌是否远处脏器转移(x2=8.300,P<0.05)相关;胃癌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39±0.73) mg/L,胃癌非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97 ±0.83)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3),手术后5年内死亡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22±0.92) mg/L,在手术后5年存活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78±0.58)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高D-二聚体组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远低于低D-二聚体组(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D-二聚体、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均P <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D-二聚体可能对判断胃癌患者是否转移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4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及156例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 DP)病人的资料。对可能与术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评分中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4项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此评分对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49例PD病人中31例(12.4%)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失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4,P<0.001,95%CI:0.839~0.949。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77.1%。156例DP病人中44例(28.2%)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567,P=0.190,95%CI:0.467~0.668。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27.7%。结论: 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能准确地预测PD术后胰瘘的发生,但对DP术后胰瘘的预测没有作用。DP术后胰瘘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建立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界值.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DVT患者108例,非DVT可疑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96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通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界值.结果 与非DVT可疑患者相比较,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DVT可疑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DVT患者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SD:0.030;95%CI:0.86 ~ 0.97),临界值为250 μg/L(敏感度0.85,特异性0.89,Youden指数0.74,阴性似然比0.17).结论 D-二聚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本实验室的D-二聚体临界值有助于临床对DVT的安全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