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娥  舒荣财  谭慧  徐鹏  彭晓玉  夏丽淋 《西部医学》2020,32(8):1193-1197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配合增强型体外反博(EECP)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药物+运动训练+EECP,B组采用药物+运动训练,C组仅药物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无氧阈值(AT)、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氧脉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运动能力[峰值代谢当量(METs)、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变化。结果 治疗前,3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FEV1、FEV1%、FEV1/FVC、AT、Peak VO2、峰值氧脉搏、LVEF、METs及6MWD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训练配合EECP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心脏超声LVEF值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P0.05),增加LVEF,延长6min步行距离(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黄浩 《西部医学》2012,24(10):1983-1984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50例U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共治疗36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有所改善,体外反搏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外反搏(EECP)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的近期临床疗效,为CSX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由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SX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搏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患者EECP治疗前1周及出院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入院时及治疗结束时运动耐量(包括运动总时间及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P<0.05)。反搏组患者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结论 EECP是治疗CSX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6-MWT、BN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MWT、BNP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LVEDD及LVE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脑钠肽( BNP )、C反应蛋白( CRP )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心功能不全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心功能不全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CRP 变化,并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BNP、CRP 以及LVED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清BNP、CRP 水平随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研究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随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LVEF逐渐降低(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BNP、CRP 以及LVE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BNP、CRP以及LVED仍高于对照组, LVEF仍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BNP 和CRP 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可以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对心功能不全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渗附注射液对冠心病急性左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84例扩冠心病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人,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休息,限盐饮食,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等常规规范化治疗,必要时选择洋地黄、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芪苈强心胶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次,3次/d),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以及每日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50ml,疗程4周.观察三组治疗4周后心功能变化,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 治疗4周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参附注射液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血浆BNP水平以及LVIDd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LVEF明显提高(P〈0.01).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参附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完全血运重建术。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康复组(47例)。在术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康复组患者接受心脏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AT)、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O_2max、AT和LVEF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康复组患者VO_2max、AT和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提升术后运动耐力,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达格列净对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通过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降糖治疗、基础心力衰竭治疗以及冠心病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 N 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以及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及 6 min 步行测试],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80 d,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NT-proBNP和6 min 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LVEF、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LVEDD、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F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例发生心源性死亡,观察组无死亡病例,观察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达格列净治疗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疗效显著,在降低血糖、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效果明显,对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采取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采取药物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改善状况和心功能等级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DD、LVDs、LVEF和FS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I一Ⅱ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心脏血运得到重建,显著的改善左心功能,可预防心力衰竭,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目前,国际与国内Ⅱ期门诊心脏康复的参与率偏低,国外研究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临床获益等同于医院门诊心脏康复,且可靠安全,但居家心脏康复在我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的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吸烟情况。并根据出院前6 min步行试验结果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细分为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和<400 m组,进一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压、TC、LDL-C、LVEF、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TC、LDL-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T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TC、LDL-C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LDL-C、BMI及6 min步行距离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后戒烟率为70.6%(24/34),对照组戒烟率为39.4%(13/33),两组戒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干预后3个月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400 m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患者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吸烟、BMI)、改变行为方式、改善日常体力活动能力(尤其对于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CHD-CHF)的疗效及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CHD-CHF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对2组患者综合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LVEF、LVEDD、6MWD和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和6MWD高于对照组,LVEDD和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CHD-CHF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社区心脏康复开展较少,且社区全科医生为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提供的睡眠指导、心理疏导、运动风险信息等仍不充分。目的 调查社区全科医生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认知情况,旨在为开展社区心脏康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北京市西城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坛、广外、展览路、陶然亭、德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212例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自行研制问卷,内容包括社区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看法与态度、SCAD心脏康复基本知识与实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11-26至2020-12-31通过微信或纸质二维码向参与调查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推送。调查对象通过手机/电脑“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式完成调研。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后,建立数据库,对社区全科医生SCAD社区心脏康复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的意愿及对SCAD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190例(91.3%)社区全科医生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188例(90.4%)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154例(74.0%)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参加过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及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社区全科医生更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冠心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OR(95%CI)=0.193(0.063,0.591),P<0.05〕和是否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OR(95%CI)=0.092(0.021,0.401),P<0.05〕是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平均得分为(70.12±9.54)分,及格率为86.5%(180/208)。不同职称的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区全科医生对“心脏康复基本概念”“干预对象筛选”“健康教育”“随访”“心理和睡眠管理”5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4.2%(196/208)、90.4%(188/208)、98.6%(205/208)、92.8%(193/208)、98.1%(204/208),对“心血管综合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冠心病危险分层”“运动处方制定”4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1.9%(4/208)、1.9%(4/208)、3.4%(7/208)、1.4%(3/208)。仅有21例(10.1%)社区全科医生对6 min步行试验表示“了解并经常进行试验”。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科医生普遍认为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是必要、可行的,且对参与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重点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偏低。今后需多方联动,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心脏康复认知、技能水平,方能保障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环磷腺苷葡胺对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静滴,疗程为7 d,分别测定用药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及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NT-proBNP浓度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和LVEDD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结论:CHF患者加用环磷腺苷葡胺短期治疗后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 BN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纳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曲美他嗪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利钠肽(BNP)。随访2年内两组心衰再住院例次及心血管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6MW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更显著。两组治疗后心衰再住院例次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死亡百分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检测90例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NT-Pro BNP、血清CTnT的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 BNP和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心功能越差,血浆NT-Pro BNP和血清CTnT水平越高,血浆NT-Pro BNP和血清CTnT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NT-Pro BNP和血清CTnT水平对判断心力衰竭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CHF)心功能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60,仅予以常规治疗护理)和运动干预组(n=66,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3周后,运动干预组患者心率、MLHFQ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6 min步行距离、心脏回缩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随访一年,运动干预组ML-HFQ评分、再入院率39.4%和死亡率3%明显低于常规组60%、26.7% (P<0.05).结论 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线粒体耦联因子-6(CF6)、心锚重复蛋白(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意义。方法:2017年4月—2020年4月收治90例冠心病合并CHF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对心功能进行分级,另分为3个亚组:心功能Ⅱ级组:28例,心功能Ⅲ级组:32例,心功能Ⅳ级组:30例;同时纳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共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记录ADAMTs-1、CF6、CARP、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ADAMTs-1、CF6、CARP、BNP、LEVDD、LVEF水平差异及ADAMTs-1、CF6、CARP、BNP、LEVDD、LVEF水平在心功能分级中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观察冠心病合并CHF患者ADAMTs-1、CF6及CAR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ADAMTs-1、CF6、CARP、BNP及LVE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18、27.004、28.394、35.227、28.164,均P<0.05)。血清ADAMTs-1、CF6、CARP、BNP、LVEDD水平:Ⅳ级组>Ⅲ级组>Ⅱ级组,LVEF:Ⅳ级组<Ⅲ级组<Ⅱ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4.94、68.87、260.62、141.85、1 258.53、17.97,均P<0.05)。冠心病合并CHF患者ADAMTs-1、CF6、CARP水平与BNP、LVEDD呈正相关(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ADAMTs-1、CF6、CARP水平对冠心病合并CHF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伐他汀治疗对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30例),剂量为、10rag,每晚1次,疗程8周,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BNP浓度和总胆固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浆BNP浓度由(218.6±64.2)pg/mL降至(149.4±50.1)pg/mL(P〈0.01);LVEF由(34.4±3.4)%升至(45.4±4.9)%(P〈0.05),LVDd由(65.5±5.1)mm降至(45.4±4.9)mm,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普伐他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降低值与LVEF增加存在良好的负相关(r=-0.71,P〈0.01),而与LVDd减小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血浆BNP可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CHF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