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背景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升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必须满足全科医生诊疗需求及适应不同全科医生技能水平。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成绩与培训需求的因素,为组织适合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0-12月参加上海市全科医生基层常见病诊疗知识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培训成绩、培训内容需求评价、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形式需求评价数据。分析全科医生培训成绩在连续培训时间、城郊区、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培训内容需求在城郊区、职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培训内容满意度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3 344例,培训平均成绩为(4.80±2.67)分。连续参加2018、2019年两年培训的全科医生在2019年的成绩〔(5.09±2.60)分〕高于只参加2019年培训的全科医生〔(4.15±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成绩〔(4.97±2.68)分〕高于城区全科医生〔(4.30±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职称全科医生成绩〔(3.77±2.73)分〕低于初级职称〔(4.82±2.65)分〕、中级职称〔(4.85±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对指导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技能与脑卒中家庭康复的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急诊急救”“妇产科儿科”及“冠心病防治”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而城区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培训需求更高(P<0.05)。与无职称全科医生相比,初级职称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P<0.008),中级职称全科医生对“急诊急救”培训需求更高(P<0.008);无职称全科医生对“营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培训需求高于初、中、高级职称全科医生(P<0.008)。全科医生对本次培训内容满意度为92.54%(844/912),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成绩呈正相关(r=0.098,P<0.05),92.16%(762/1 198)希望接受“手机客户端线上培训。结论 比较而言,连续性定期性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更佳,城郊区、不同职称全科医生培训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建议组织具有连续性、定期性计划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调整培训难度、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地区、职称全科医生的需求;选择熟悉基层卫生工作的师资科学制定适合基层工作需求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手机客户端这一便捷培训形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钢  赵京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218-1221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中医全科医生和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及培训需求情况,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北京市16个区县各随机抽取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抽取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抽中的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抽取6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抽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机构内部所有的非中医类全科医生与防保人员为调查对象。于2014-07-16至2014-08-16,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全科医生与防保人员两种,主要内容包括全科医生、防保人员的基本情况、中医素养、中医药培训需求。结果 非中医全科医生中医素养指数为(67.74±13.55)分,中医药适宜技术认知、中医药政策认知、中医临床知识认知、中医药基础理论认知4个维度的中医素养指数分别为(39.09±22.61)、(46.18±35.31)、(95.92±10.80)、(72.95±27.25)分。不同学历、是否参加"北京市全科医师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工作"的全科医生的中医素养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中医防保人员中医素养指数为(50.09±23.07)分,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孕产妇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儿童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3个维度的中医素养指数分别为(33.80±33.75)、(44.71±29.98)、(71.22±34.60)分。不同区县性质的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6.8%(1 060/1 198)的全科医生和78.1%(574/735)的防保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中医全科医生和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较低,对培训的需求程度较高。应加强中医素养指数研究,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政策等宣传,注重中医药临床知识、中成药应用等方面培训,以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由于社区中医全科服务能力不足,基于已有经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是中医全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新模式在中医全科医生人群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4—7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138人为研究对象。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并统一通过微信APP填写。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组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  结果  (1) 该城区中医全科医师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6~10年为主(41.0%、35.1%),学历以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45.5%、48.5%),职称以初级、中级为主(35.8%、54.5%);(2)“专科-全科”团队模式认可情况方面(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99.3%的中医全科医生表示需要专科医生支持,79.9%的人能够通过多渠道寻求专科医生的建议;71.6%的人对“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前景乐观。  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中医全科医生工作年限较短,但学历、职称均较高,其全科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或是一种提升途径,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4.
吴春香  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03-1208
背景 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开展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利用上海市普陀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相关因素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3—9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评估、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糖尿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症状、体格检查数据及血糖数据,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3 057例高危人群,糖尿病检出率为10.61%(1 386/13 057),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1.93%(1 558/13 057)。男性糖尿病检出率为12.19%(747/6 127),女性为9.22%(639/6 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6,P<0.001)。男性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2.15%(744/6 127),女性为11.75%(814/6 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8,P>0.05)。随年龄升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244.746,P<0.001;χ2趋势=144.1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史是居民糖尿病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是居民糖尿病前期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居民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23,P<0.001;χ2=129.073,P<0.001)。具有4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均高于危险因素数量为1个的居民(P<0.05)。结论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随危险因素数量的增长而增长,≥40岁、高血压、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筛查的重点对象,应持续开展社区高危人群特别是重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接诊儿童情况及儿科相关培训信息,为建立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接诊儿童体系、实现儿童分级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个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全科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全科医生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全科医生接诊儿童情况(包括以前接诊儿童情况、现在接诊儿童情况)、全科医生接诊儿童态度(包括是否赞成接诊儿童及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诊儿童的原因)、全科医生接诊儿童能力自评、全科医生毕业后儿科相关培训情况(包括毕业后是否接受过儿科相关培训、培训期间接诊儿童情况、已接受培训时间、期望接受培训时间)。结果 共调查348例全科医生,问卷填写完整者339例,应答率为97.4%。100例(29.5%)过去接诊儿童,而现在接诊儿童的只有14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0,P<0.05)。250例(73.7%)不赞成全科医生接诊儿童。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诊儿童的原因,255例(75.2%)认为全科医生诊疗能力及相关训练不够,193例(56.9%)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儿童疾病谱复杂,183例(54.0%)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具备儿童相关化验检查能力。100例(29.5%)认为自己接诊儿童能力差,189例(55.7%)认为自己接诊儿童能力很差。101例(29.8%)全科医生毕业后接受过儿科相关培训,其中只有33例(32.7%)在培训期间接诊过儿童;60.4%(61/101)已接受培训时间<2个月,82.2%(83/101)期望接受培训时间≥2个月。全科医生已接受培训时间和期望接受培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儿童的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建议加强该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毕业后儿科相关培训,加强其接诊儿童能力,并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诊儿童,进而实行安全有效的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全科医生重点管理的疾病之一,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南,但是全科医生对指南的学习、理解参差不齐,实际工作中糖尿病诊断不规范、用药不规范、非药物治疗不规范甚至全科医疗健康档案(SOAP病历)书写不规范并不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社区首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指南与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在岗全科医生或参加“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糖尿病社区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婷  徐慧兰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24-1128
目的 了解特设岗位(特岗)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2月,以参加试点省份第1期特岗全科医生培训的312名特岗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特岗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和职业发展需求,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 特岗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排序为:明确聘期结束后出路(89.4%,279/312)、提高福利待遇(84.0%,262/312)、日常工作中有导师指导(79.2%,247/312)、增加培训机会(70.8%,221/312)、纳入县医院编制(70.8%,221/312)、增加晋升机会(64.1%,200/312)。不同文化程度特岗全科医生对纳入县医院编制、增加晋升机会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特岗全科医生对增加培训机会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收入特岗全科医生对明确聘期结束后出路、提高福利待遇、纳入县医院编制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特岗全科医生聘期结束后出路,同时重点关注本科、低职称、低收入特岗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医及西医全科医生的构成现状和培训情况并加以对比,为完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提供建议。方法:结合访谈,对北京市西城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63名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中,89.28%和92.86%的中医全科医生、71.43%和94.29%的西医全科医生参加了全科医生的岗前和在岗培训,但培训质量较差。结论:全科医生培训质量亟待提高,培训内容应更加贴合社区实际,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应突出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四川省全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需求,为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 对2021年参加“四川省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提升在线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既往培训情况及临床技能、辅助检查、系统知识、科研、培训方式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地点的全科医生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有无差异。共计发放问卷1 804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3份,有效回收率为81.10%。结果 1 407人(96.17%)既往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选择接受网络授课(1 008人,68.70%)和网络与现场结合(889人,60.76%)的授课方式最多,全科医生对临床技能、辅助检查、系统知识、科研方面的培训需求较大,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地点的全科医生对临床技能、辅助检查、系统知识及科研的培训需求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全科医生对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迫切,意愿强烈,不同背景的全科医生对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建议调整培训内容,建立靶向思维,实施精准培训,满...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杨慧敏  尹德卢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4):4246-4249
目的 了解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从而为完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调研为基础,于2017年6月在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取670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日常工作中的常见病及希望提升的方面)。分析全科医生对不同疾病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以及不同情况全科医生的需求差异。结果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的前10种疾病中,全科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为“药物治疗”“危险情况识别”,对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危险情况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急诊急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药物治疗”,对胃炎、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炎症类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培训需求为“非药物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技术”。以高血压(常见慢性病第1位)和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急性病第1位)为例,不同地区、机构类别、文化程度及职称的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结论 针对不同疾病,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不同;针对同一疾病,不同情况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层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差异化明显,应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精准化,提高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调查,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从本中心信息系统中,随机提取2012年1-5月每个月5个工作日的门诊中成药处方,对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果 本次调查共抽取处方47 597张,其中中成药处方28 063张,占处方总数的58.96%.中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4490张,仅占16.00%,西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23573张,占84.00%.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数7565张,占调查中成药处方的26.9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①用药与诊断不符(46.29%);②重复开具同类功效中成药(25.19%);③用量用法不规范(22.39%);④疗程不合理(9.72%);⑤配伍不合理(4.55%).结论 社区中成药使用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扣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分为中药方剂组(观察组)与西药组(对照组),观察二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大脑前、中及椎动脉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是改善脑循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治瘀胆型肝炎患者128例,运用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6例(56.25%);对照组痊愈7例(10.9%)。治疗组有效24例(37.5%);对照组有效6例(9.4%)。治疗组无效4例(6.25%);对照组无效51例(79.7%)。结论: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对于瘀胆型肝炎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儿童慢性鼻窦炎120例,分别用中西医结合作为治疗组,单纯西药作为对照组,统计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及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将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及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中药一剂、肠内营养支持、整体护理及早期功能训练.30日后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和营养指标.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65.96%,对照组显效率35.48%;两组比较,P<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P<0.001~0.05.治疗后观察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尽早服用中药及整体护理能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萆薢渗湿汤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方法 8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两组均予以克霉唑栓放入阴道,每晚1粒,连用7d。中西医组加用中药萆薢渗湿汤口服,连用7d。结果中西医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西医组的75.0%。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4例和6例,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中西医组总复发率12.5%,明显低于西医组的32.5%(P<0.05)。结论萆薢渗湿汤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明显优于单纯克霉唑栓,安全性较好,并能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104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1组采用单纯中医治疗的方式,对照2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结合以上两组的治疗方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妊娠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1组的妊娠率(78%、70%)要优于对照2组的妊娠率42%(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要高于对照1组治疗总有效率78%和对照2组治疗总有效率60%(P〈0.05),观察组和对照l组的不良反应率(12%、20%)低于对照2组不良反应率58%(P〈0.05)。结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的治疗方式均有较为理想的妊娠率,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更为理想,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课题以小儿肾病综合征(NS)为靶点,通过观察西医及中西医治疗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初步评价两种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生命质量,以期建立中西链接治疗儿科肾病规范化方案及生活质量评价系统。方法:收集来源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1年间四川省人民医院,符合原发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纳入标准的病人,经排除标准筛选的入选病例作为受试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按1∶1比例随机纳入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共纳入120例,中西医组60例,西医组60例,以中西医组作为治疗组,西医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用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阶段加用中医药链接治疗。治疗组自身前后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生活质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组痊愈26例(43.3%)、显效18例(30%)、有效10例(6.67%),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8例(30%)、显效15例(25%)、有效12例(20%),总有效率7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Z=-2.674,P=0.0060.05,说明在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主症均有好转,积分均减少,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浮肿P=0.2430.05,无显著性差异外,蛋白尿、血尿、血浆白蛋白、胆固醇比较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浮肿方面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蛋白尿、血尿血浆白蛋白、胆固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积分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具有可比性。(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Z=-4.324,P=0.0360.05,说明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链接方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可以减少复发次数,降低对身高、体重生理方面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肺功能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在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同时加服加味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第1s呼出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s呼出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显效12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显效6例,好转2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疗程,并根据《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