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痰浊中阻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应用化痰定眩汤对中医证候及眩晕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加用化痰定眩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眩晕障碍调查表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痰浊中阻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应用化痰定眩汤治疗,有助于减轻眩晕及伴随症状,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2月某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血流速度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80.85%(38/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LVA、R VA)均比治疗前高,观察组BA、LVA、RVA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氟桂利嗪可有效提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部血流速度,促进脑部供血,改善眩晕症状,治疗效果较佳,且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清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眩晕(痰湿中阻型)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参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痰清眩丸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参照组的75.56%(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G、TC、LDL-C、HDL-C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低于参照组,HDL-C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应用化痰清眩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就诊的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将54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5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较对照组73.2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陈怀 《大医生》2023,(1):83-85
目的 探讨温阳化痰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7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3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痰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V)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V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阳化痰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眩晕等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接诊的93例PCIV患者,依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在其基础上,观察组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眩晕程度[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测评]、血管内皮指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CF1α)、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后,两组RVA、BA、LVA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XB2、ET-1水平均降低,6-keto-PCF1α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改善PCIV患者椎基...  相似文献   

7.
综述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穴位艾灸、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中医护理技术辨证施护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穴位及经络选择的研究,以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对后循环缺血眩晕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联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瑶  杨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1):1626-1629
目的 探讨通络定眩针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PCIV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通络定眩针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治疗),每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水平,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VA、LVA、B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ACTH、ET、TXB2、PGI2水平,以及DHI、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定眩针法在PCIV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BA血流速...  相似文献   

9.
巫洁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20):3014-3016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性眩晕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眩晕严重程度、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健康调查见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眩晕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四物汤联合氟桂利嗪及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偏头痛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四物汤。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停药后1个月内头痛眩晕发作次数与眩晕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1个月内,研究组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四物汤联合氟桂利嗪及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眩晕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活血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颈椎活血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对照组病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通过观察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服药3周后,各项效应指标较前有着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相应指标的改善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活血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有效的缓解颈性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58例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观察组59例在此基础上增加氟桂利嗪,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血栓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能够通过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浆相关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VBIV)患者采用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VBIV患者88例,依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 91%,40/44)高于对照组(70. 45%,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VBIV,可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变力学状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口服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口服倍他司汀。分别于就诊时、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 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对于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血小板活化,疗效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水平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可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患者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红花黄色素辅助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2例.常规组给予氟桂利嗪,联合组给予红花黄色素辅助氟桂利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总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眩晕60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1月治疗的120例老年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相关血管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基底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结论:在老年性眩晕患者中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改善脑血供,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结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给予益气聪明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主要体征及TCD改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效可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临床效果及椎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方法将82例临床确诊VB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口服氟桂利嗪(5mg qd)、甲磺酸倍他司汀(6mg tid)和拜阿司匹灵(100mg qd)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4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4w后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2w、4w后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治疗4w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2w后著增大(P0.05),而观察组患者2w、4w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VBIV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西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改善家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微循环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效果,并与氟桂利嗪进行阳性对照。方法:取6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4组,每组16只。①造模:200 g/L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10 mL注射至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②治疗: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作双侧“风池”“听宫”“外关”穴电针处理(峰值电压4-6V,刺激频率10 Hz), 氟桂利嗪组以氟桂利嗪1.67 mg/kg进行胃灌注,1次/d,连续14 d,其他两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平行秋千分别产生±0.17 G、±0.34 G和±0.5 G 直线加速度刺激家兔前庭,测定诱发的眼震电图频率;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激光多谱勒血流计检测左侧内耳血流量。结果:3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眼震电图频率:对照组±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的显著高于±0.17 G(P<0.05)。模型组、氟桂利嗪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电针组±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眼震电图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0.001)。电针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氟桂利嗪组±0.5 G诱发眼震电图频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0.001)。②血流速度:模型组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氟桂利嗪组左、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电针组左侧椎动脉和氟桂利嗪组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左和右侧椎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快于氟桂利嗪组(P<0.05)。③内耳血流量:模型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0.05),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和前庭-眼反射,恢复前庭功能。其效应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