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宗涛  赖勤  杨弢  孙晋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9):2324-2329
目的 探讨城镇中老年女性骨骼和身体成分的增龄性衰退变化规律,提出科学的运动干预对策与建议。方法 选取山东省某市10个城市社区421例健康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4组(55~59、60~64、65~69及70~74岁组),使用骨密度仪和身体成分测试仪对骨骼、肌肉、脂肪、水分等指标进行测试,比较4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4组骨矿含量、骨质疏松指数(OI)、骨密度T值和Z值、全身肌肉含量、全身蛋白质含量、左上肢肌肉含量、右上肢肌肉含量、右下肢肌肉含量、躯干肌肉含量、全身水分含量、全身水分比例、细胞内液含量、细胞外液含量及身体水肿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70~74岁组骨矿含量低于60~64岁组,70~74岁组骨密度T值低于60~64、65~69岁组,65~69岁组骨密度Z值大于60~64、70~7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组全身肌肉含量、全身蛋白质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65~69岁组左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岁组,70~74岁组左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65~69、70~74岁组右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岁组,60~64岁组右下肢肌肉含量高于65~69岁组,70~74岁组躯干肌肉含量低于60~64、65~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组全身水分含量、细胞内液含量、细胞外液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70~74岁组全身水分比例低于65~69岁组,55~59、70~74岁组水肿指数低于60~64、65~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是城镇女性骨骼和身体成分衰退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其前、后5年分别是骨质强度下降、肌肉和身体水分丢失的重要潜伏期和表现期,应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和水分补充,预防与干预潜伏性衰退;下肢肌肉快速萎缩早于躯干肌肉,提示老年女性肌肉功能锻炼应有部位侧重和时序计划;肌肉萎缩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和水分缺乏的重要原因,我国中老年女性需要加强肌肉锻炼。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2012,(9):91
最新研究显示大脑的衰老可能从45岁就已开始。Singh-Manoux等对7390名(5198男性和2192女性)英国公务员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时受试者年龄为45~70岁。将受试者分为五个年龄组:45~49岁年龄组、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和65~70岁年龄组。十年间受试者接受三次认知  相似文献   

3.
背景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的测量结果,测量部位多为腰部和髋部,并以T值的高低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但不同部位T值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50岁以上人群不同部位DXA所测T值的一致性,分析不同部位T值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常规体检且进行DXA骨密度(BMD)检查的6 945例受检者的数据。按年龄进行分组,以人群中峰值BMD作为参考值,在此基础上计算50岁以上男、女受检者的L1~4、L2~4、股骨颈、全髋T值。结果 男性各部位峰值BMD出现在20~年龄组,女性各部位峰值BMD出现在30~年龄组。50岁以上男性,各年龄组内L1~4、L2~4 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内股骨颈、全髋T值低于L1~4、L2~4 T值,全髋T值高于股骨颈T值(P<0.05);各年龄组间L1~4、L2~4 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年龄组股骨颈T值低于50~年龄组,70~年龄组股骨颈T值低于60~、50~年龄组,70~年龄组全髋T值低于50~年龄组,80~年龄组股骨颈、全髋部位T值低于70~、60~、50~年龄组(P<0.05)。50岁以上女性,各年龄组内L1~4 T值均低于L2~4 T值(P<0.05);50~年龄组和60~年龄组内L1~4、L2~4 T值低于股骨颈、全髋部位T值,70~年龄组内股骨颈T值和80~年龄组内股骨颈、全髋部位T值低于L1~4、L2~4 T值(P<0.05);除80~年龄组,50~、60~、70~年龄组内股骨颈T值低于全髋部位T值(P<0.05)。不同年龄组间L1~4、L2~4 T值比较,60~年龄组低于50~年龄组,70~年龄组低于50~年龄组,80~年龄组低于60~、50~年龄组(P<0.05);不同年龄组间股骨颈及全髋部位T值比较,60~年龄组低于50~年龄组,70~年龄组低于60~、50~年龄组,80~年龄组低于70~、60~、50~年龄组(P<0.05)。结论 50岁以上男性中,不同部位T值有差异,腰椎部位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故髋部T值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意义更大;50岁以上女性中,不同部位T值有差异,在70岁前应综合腰椎及髋部T值进行判断,70岁以后因腰椎T值的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髋部T值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意义更大。应考虑不同年龄不同部位T值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检测部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螺旋CT平扫检查患者腰部肌群密度和面积的变化,并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年龄及性别间腰部肌群退变的程度。方法:收集240例腰部CT扫描重建图像(体检者包括下腰痛患者),按年龄分为6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在不同的腰椎横突水平测量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横断面积(CSA)和平均CT值。采用Toshiba Activion 16排螺旋CT扫描,采集范围从腰1至骶1。结果:①同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除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相同椎体水平男性腰肌CSA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P<0.05);②相同椎体水平男性腰大肌CSA在20~29岁、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0~49岁年龄组男性竖脊肌CSA大于50~59岁年龄组(P<0.05);④女性腰肌CSA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相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相同水平男性和女性竖脊肌密度均值低于腰大肌和腰方肌均值,且下降速度更快,腰大肌密度均值相对最高。女性竖脊肌密度均值较男性更低,且在70~79岁年龄组下降变化最为明显(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用以诊断腰肌退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组健康老人10年肺功能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10年肺功能变化及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变具体数值。方法:经体检、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多项检查后确定为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每年均进行查体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FEV1%)在 60-64 岁组、65-69 岁组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70 岁以上组的健康老年人 FEV1% 初始值与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下降P<0.05。呼气峰流速(PEF)、肺总量(TLC)在 60-64 岁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5;在 65-69 岁组及 70 岁以上组 PEF、TLC 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RV/TLC 各年龄组初始值与 10 年后随访值相比P<0.01。VC、FVC、FEV1、PEF、RV、RV/TLC、FEV1%、MVV、MMEF、FRC、TLC 年改变值在各年龄组比较变化不显著。结论:肺功能随增龄而改变;绝大多数肺功能指标 10 年前、后对比变化差别极显著P<0.01; FEV1% 在 60-64 岁、65-69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在 70 岁以上年龄组P<0.05; PEF、TLC 在 60-64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 肺功能各指标年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玉树称多地区干部职工健康体检,了解该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水平。方法: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釆用酶法液体双试剂进行标本检测。结果:玉树称多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男女血清尿酸水平呈正态性分布,男性(20~59)岁为(401±84.2)μmmol/L,女性(20~59)岁为(271.1±61.8)μmmol/L,同年龄段男女相比较男性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血清尿酸在(20~29)岁组与(30~39)岁、(40~49)岁、(50~59)岁年龄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清尿酸在(20~29)岁组与(30~39)岁、(40~49)岁、(50~59)岁年龄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树称多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男女之间、男性(20~29)岁组与各年龄组,女性(20~29)岁组与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郭佳  黄际远  郑洪银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12-27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确诊的年龄≥40岁女性RA患者543例为RA组,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年龄≥40岁女性健康体检者1 7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受试者腰椎正位L1-4、左侧股骨颈(NECK)、华氏区(WARDS)、大转子(TROCH)、股骨干(SHAFT)、全髋骨(TOTAL)部位的骨密度(BMD)及腰椎、股骨部位骨质疏松(OP)情况。结果 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70~79、≥80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60~69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以及60~69岁受试者股骨的O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岁受试者腰椎的OP发生率以及70~79、≥80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可以增加患者的骨丢失和OP发生风险,且其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老年RA患者应注意OP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建立各年龄段BMD均值和与设备自带同性别BMD峰值比较的标准差(T-Score)均值,以及了解本地区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情况.方法 使用定量CT(QCT)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1080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进行腰椎BMD检测,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和T-Score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生率进行χ2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60~69岁、70~79岁男女间的BMD和T-Score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BMD和T-Score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在男性和女性组中,不同年龄段及同年龄段男女之间的O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OP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男=0.527,r女=0.797).结论 男、女各年龄段的BMD和T-Score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男、女各年龄段的OP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年龄或性别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年龄或性别对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220例符合标准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体检中心。所有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四组:〈30岁组(n=54);30~49岁组(n=62);50~69岁组(n=59);〉69岁组(n=45)。每个年龄组志愿者按性别再分组。以CD34+、CD133+、VEGFR-2+为表型标志,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并对比志愿者cEPCs数量。结果:220例志愿者cEPCs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因而取相应的自然对数值,使其符合正态分布。相同性别志愿者或全部志愿者的cEPCs数量自然对数值在不同年龄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F=1.234,P=0.301;女性:F=0.274,P=0.844;全部:F=1.078,P=0.359)。同时,在各年龄组或全部志愿者,男性和女性的cEPCs数量自然对数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0岁组:t=0.699,P=0.488:30~49岁组:t=0.772,P=0.443;50~69岁组:t=-0.516,P=0.608;〉69岁组:t=-0.480,P=0.634;全部:t=0.216,P=0.829)。结论:年龄或性别对cEPCs数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至2021年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25609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分为正常组和高尿酸组,分析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HUA的患病情况,并探讨部分指标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0845例研究对象,其中男11984人(57.5%),血尿酸水平(375±86)μmol/L;女8861人(42.5%),血尿酸水平(261±69)μmol/L;纳入人群的总体血尿酸水平为(326±97)μmol/L。正常组及HUA组男性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P<0.001),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有下降趋势,女性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变化不大,50岁之后平均血尿酸水平有所升高。HUA组4292例,总体患病率20.6%。<30岁组1038例,30~39岁组1345例,40~49岁组871例,50~59岁组754例,≥60岁组284例;30~39岁组患病率最高,<30岁组次之,≥60岁组患病率显著降低。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在<30岁年龄组中最高。女性患者50岁以后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血尿酸水平≥60岁年龄组中最高。近3年<30岁组、30~39岁组男性患者及40~49岁组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升高态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尿素(urea nitrogen,UREA)、肌酐(creatinine,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男女血尿酸水平差异明显,男性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年轻男性HUA患者血尿酸水平逐年升高,有年轻化趋势。年龄、性别、ALT、CHO、TG、UREA、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性别和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6年1~12月和2009年1~12月笔者医院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回顾性调查。男性:2006年1619例,2009年2202例;女性:2006年418例,2009年636例。MS诊断标准采用NCEP-ATPⅢ的中国人修订标准。结果男性2009年的MS患病率(41.2%vs 36.6%,P=0.003)较2006年显著增加了4.6%;女性2009年MS患病率(33.2%vs 36.1%,P>0.05)较2006年降低了2.9%。年龄分层显示,男性在44岁以下MS患病率有下降趋势,45岁后各年龄组皆呈增加趋势,特别是45~64岁年龄段MS患病率显著增加(P<0.05);女性年龄小于64岁MS患病率呈降低趋势,65岁后呈增加趋势。2006~2009年MS各危险因子变化率比较显示,2009年男性WC、HDL-C、FPG阳性例数明显增加(P<0.05);女性TG阳性例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2006~2009年北京某公司MS患病率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45~64岁和女性65岁后人群是MS患病的重点防治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高校男女教师高血压患病特点。方法对2009年山东部分地区高校教师健康体检资料完整的1034人进行高血压患病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1)高校教师高血压男、女患病率分别是22.9%和6.1%。2)随年龄增长男女患病率均逐渐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经统计学分析除60~69岁组可能因样本小以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伴发血脂异常、尿酸高、超重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教师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并存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因而男性有更高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应加强对高校男性教师高血压的健康管理,包括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3.
赵啸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9):2429-2434
背景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和尽早干预是防治的重要环节。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MOFP)和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HOFP),危险因素的确定基于欧洲、北美、亚洲、澳大利亚等多个独立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和大样本荟萃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上海地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正在进行中,FRAX?预测结果能否准确预估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群的骨折风险尚有待进一步证实。目的 利用FRAX?中国版本预测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2013年1-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就诊的中老年人1 520例,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65.5±9.6)岁。采用FRAX?中国版本计算中老年人的10年MOFP和HOFP,以10年MOFP≥20%和10年HOFP≥3%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结果 男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中位值为2.10%(1.10%),高危者占比为0.13%(1/749),10年HOFP中位值为0.60%(0.70%),高危者占比为2.94%(22/749);女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中位值为3.60%(2.80%),高危者占比为0.13%(1/771),10年HOFP中位值为0.80%(1.50%),高危者占比为11.28%(87/771)。女性中老年人10年MOFP、10年HOFP及10年HOFP高危者占比高于男性(P<0.05),但男性和女性中老年人10年MOFP高危者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不同年龄段:男性10年MOFP,50~59岁者低于60~69、70~79、80~90岁者(P<0.05);男性10年HOFP,50~59岁者低于60~69、70~79、80~90岁者,60~69岁者低于70~79、80~90岁者(P<0.05);女性 10年MOFP和HOFP,45~49、50~59、60~69、70~79、80~90岁者依次升高(P<0.05)。考虑不同BMI分段:男性10年MOFP,BMI≥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24.0~27.9 kg/m2者(P<0.05);男性10年HOPF,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者依次降低(P<0.05);女性10年MOFP,BMI≥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 kg/m2者,BMI 24.0~27.9 kg/m2者低于BMI<18.5 kg/m2者(P<0.05);女性10年HOFP,BMI 24.0~27.9、≥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 kg/m2者,BMI 18.5~23.9 kg/m2者低于BMI<18.5 kg/m2者(P<0.05)。同年龄段、同BMI分段女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和HOFP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 高龄、低BMI的绝经后女性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需重点监测;FRAX?中国版本对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存在高危患者检出率低、低估发生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佛山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情况, 探讨H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使用免疫胶体金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 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 ( 共11946人) 进行Hp感染的血清学筛查。结果佛山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总感染率45.30% ,男性为45.75%;女性为44.60%,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的Hp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除50岁以上年龄段外),<20岁组Hp感染率最低,为38.87%;40~49岁年龄组为Hp感染高峰组,达到51.04%,50~59岁组稍有回落,60岁以上回落到45.68%,部分年龄段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0~29、30~39和60以上年龄段上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佛山地区Hp感染率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增高趋势, 部分年龄段组间Hp感染率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天津市中老年文职职业群体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体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天津市在职及离退休文职人员,调查基础病史,测身高、体质量、血压,并标准化测定血清总胆(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及性别分组:~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81~岁组,分析该群体血脂水平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结果入选~50岁组1 237例,51~60岁组1 582例,61~70岁组968例,71~80岁组931例,81~岁组715例。男性~50岁组TG水平高于余下高年龄组,81~岁组TC水平低于51~60岁组和61~70岁组。~50岁组、51~60岁组的HDL-C水平低于61~70岁组、71~80岁组,而51~60岁组、61~70岁组的LDL-C水平高于~50岁组(P<0.05);女性~50岁组TG、TC及LDL-C水平均低于同性别高年龄组,HDL-C水平低于51~60岁组(P<0.05)。女性~50岁组、51~60岁组TG水平低于同年龄男性组,而71~80岁组、81~岁组高于同年龄男性。除~50岁组外,女性TC、LDL-C水平均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各年龄组女性H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 TG、TC、LDL-C水平与HDL-C水平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TC、LDL-C呈先升后降的趋势,HDL-C呈升高趋势,TG水平在男性随增龄而降低,在女性随增龄呈升高趋势。提示雌激素对血脂的影响可能存在更复杂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深圳市城中村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情况,以期为深圳市老龄化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医疗的老年人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7月到黄贝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检/全科医生上门巡诊的黄贝岭村老年人共100例。采用综合健康评估(CHA)量表评价其慢性病患病种数,采用累计疾病计分量表(CIRS)评价其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 100例老年人均患有慢性病,其中92例(92.0%)为多种慢性病共存。男、女性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6.9%(31/32)、95.6%(65/68);年龄为60~69、70~79、≥80岁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1.7%(44/48)、100.0%(27/27)、100.0%(25/25)。100例老年人平均CIRS评分为(6.6±4.1)分,其中70~79岁男性、女性老年人,≥80岁男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5分;≥80岁女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10分。60~69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评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80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主要集中在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的性别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海南地区健康男性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参考区间.方法 根据C28-A3文件的要求,随机抽取3500例海南地区健康体检成年男性.按年龄分为6组,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调查海南地区健康男性血清T-PSA和F-PSA的参考区间,分析T-PSA、F-PSA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比较海南地区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差异.结果 海南地区健康男性血清T-PSA 18~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的参考区间分别为(0.28~2.65)ng/mL、(0.31~6.62)ng/mL、(0.16~8.22)ng/mL;血清F-PSA分别为(0.11~0.64)ng/mL、(0.10~1.31)ng/mL、(0.06~1.76)ng/mL.血清T-PSA和F-PSA与年龄均呈正相关(r=0.212,P<0.001)、(r=0.106,P<0.001).结论 本课题建立了海南地区健康男性不同年龄段血清T-PSA和F-PSA的参考区间,并确定了两者与国内外一些地区参考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05年贵阳市城镇及乡村国民中20~69岁人群的体重超重、肥胖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采集贵阳市20~69岁人群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筛查男性、女性和城镇、乡村各年龄组超重率及肥胖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贵阳市男40~44岁、女50~54岁年龄组肥胖率最高,男60~64岁、女55~59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男30~34岁、女40~49岁年龄组体重增加速度最快.30~34、35~39岁2个年龄组男性超重率大于女性(P<0.01);在45~69岁年龄段女性标准化超重率及肥胖率均大于男性(P<0.01).45~69岁年龄段,城镇男性标准化超重率大于乡村男性(P<0.01);50~69岁年龄段城镇女性标准化超重率大于乡村女性(P<0.01).贵阳市成年男性超重率与肥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P<0.01).结论:贵阳市男性30岁、女性40岁起就要注意监控体重.45岁后女性比男性肥胖,城镇人比乡村人肥胖.贵阳市成年男性肥胖状况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中老年人群髋部不同位置骨密度(BMD)与肌肉参数及躯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招募中老年志愿者531人,所有志愿者均进行5次坐立实验(FTSST)及髋部定量CT(QCT)检查。使用QCT PRO工作站测量全髋(TH)、股骨颈(FN)、转子间(IT)BMD。用OsiriX软件测量髋部臀大肌、臀中小肌和大腿中段肌肉密度及面积。根据FTSST时间≥12 s或<12 s将男、女志愿者各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组间髋部BMD的差异;以10岁为1个年龄层,将男、女志愿者各分为3组(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分层中髋部各部位BMD与肌肉参数的相关性,控制年龄、体重指数(BMI),再对以上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女性FTSST阳性组髋部各部位BMD较阴性组低(P <0.001),男性FTSST阳性组与阴性组髋部各部位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校正年龄及BMI后,男性50~59岁及60~69岁年龄组中,FN BMD与臀中小肌密度呈正相关(P <0.05),7...  相似文献   

20.
司长源 《医学综述》1995,1(12):568-568
我科自1989~1994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50例,占同期住院冠心病的30%,现将其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诊断标准AMI在病史、心电图改变及/或血清酶变化均符合WHO所规定的诊断标准2 一般资料2.1 性别与年龄 男性120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4:1。男性年龄36~85岁,平均60.5岁,高峰年龄组在50~69岁72例(占男性的60%);其中50~59岁30例(占男性25%),60~59岁42例(占男性35%)。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55岁。高峰年龄组50~69岁18例(占女性60%);其中50~69岁11例(占女性的36.67%),60~69岁7例(占女性的23.33%)。2.2 发病情况 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