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取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术中行陈氏胰肠吻合技术60例(陈氏改良组)、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技术42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胰肠吻合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胰瘘(分为A、B、C级)、再次手术、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及存活情况。结果 陈氏改良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陈氏改良组术后发生胰瘘10例(16.7%),其中A级2例(3.3%)、B级5例(8.4%)、C级3例(5.0%);传统组术后发生胰瘘14例(33.3%),其中A级4例(9.5%)、B级6例(14.3%)、C级4例(9.5%);陈氏改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再次手术及术后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陈氏改良组病死3例(5.0%),传统组5例(1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胰管空肠黏...  相似文献   

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23):1341-1348
背景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胰管支撑管内外引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进而为从事胰腺手术的临床工作者术中内衬管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的支持.目的系统评价胰管支撑管内外引流对PD后胰瘘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搜索2016年以后PD行内、外引流的随机对照及回顾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提取相关资料,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回顾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Ottawa scale, 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回顾性研究,合计1213例患者. Meta分析显示胰管内外引流对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改善无差异[OR=1.42, 95%CI(0.84, 2.40), P=0.19],敏感性分析排除异质性较大的研究后,各研究之间可认为不存在异质性(P=0.33, I2=8.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3, 95%CI(1.12, 2.99),P=0.02],外引流能降低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率.亚组分析显示,胰管支撑管内外引流对B级胰瘘[OR=0.95, 95%CI(0.64, 1.40), P=0.78]、C级胰瘘[OR=1.58,95%CI(0.81, 3.09), P=0.18]的改善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管支撑管外引流能降低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率,但对B级和C级胰瘘的改善尚无统计学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Blumgart吻合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的吻合方式为3组:Blumgart吻合组(A组)55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B组)65例,套入式吻合组(C组)70例。比较不同吻合方法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行×列χ2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92/190),其中A组为25.5%(14/55),B组为52.3%(34/65),C组为62.9%(44/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0,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20.5%(39/190),其中A组为5.5%(3/55),B组为20%(13/65),C组为32.9%(23/70)。在胰管内径3 mm的患者中,不同吻合方式的患者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5),在≥3mm的患者时,不同吻合方式患者胰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36,P0.05)。结论 Blumgart胰肠吻合方法安全、简单、省时,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2010-01/2014-01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收治疗的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42例,给予其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治疗,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66例,其中28例患者的胰腺残端比较粗大,且较空肠管径大的患者给予改良Child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其余38例患者胰腺残端直径<空肠管径,给予其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组.对比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组患者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患者的胰管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患者的胰腺残端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总时间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发生9例胰瘘,总胰瘘发生率为8.33%.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腹腔出血、胰瘘、消化功能异常、腹腔感染、死亡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Wipple术时,根据患者的胰管直径、空肠管径和胰腺残端直径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孝文  单毅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2):118-119,127
目的 评价术前胆道引流(PBD)对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性黄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并发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接受PD术的71例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胆道引流方法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胆囊造瘘术,71例中行PBD患者19例(26.8%),未行PBD患者52例(73.2%).结果 PBD组总胆红素(TBIL)在引流前为(424.9±129.9)μmol/L,引流后下降为(77.7±48.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P<0.001).PBD组直接胆红素(DBIL)在引流前为(300.7±98.1)μmol/L,引流后下降为(60.0±34.5)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P<0.001).PBD组谷丙转氨酶(ALT)在引流前为(227.9±275.8)U/L,引流后下降为(90.3±66.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P=0.023).PBD组术中输血量为(589±93)ml,非PBD组为(603±7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913).PB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10/19),非PBD组为55.8%(2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33±3)d,非PBD组为(2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黄疸较重、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行PB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但并未降低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未减少术后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肠套入捆扎吻合后胰管内置管留置空肠长度的关系.方法 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均采用Child消化道重建方式,胰肠吻合重建分为A、B、C三组.A组22例,胰肠吻合采用胰腺残端套入空肠捆扎法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15 cm;B组21例,吻合方法同A组,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C组20例,采用胰腺残端与空肠黏膜吻合,胰腺残端外内支撑管长度为5 cm.结果 A组2例(9.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B组8例(38.1%)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其中2例因出血病死,3例行二次手术止血治愈,3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C组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A组和B组患者发生出血的时间均在术后15 d左右,A、B两组胰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28,P=0.009).结论 胰肠套人捆扎吻合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与胰管内支撑管留置空肠的长度过短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管支架引流术(ERPD)治疗胰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采用ERPD诊治的42例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胰瘘治愈率、胰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42例胰瘘患者中男30例(71.4%)、女12例(28.6%),年龄(41.5±12.8)岁。37例(88.1%)患者胰管支架越过瘘口,胰瘘总体治愈率90.5%(38/42),胰瘘中位愈合时间32.0 d(8~183 d)。外伤后胰瘘[(19.0±9.9)d,t=3.50,P=0.002]和外科手术后胰瘘[(20.3±10.7)d,t=3.35,P=0.003]的愈合时间短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后胰瘘愈合时间[(60.0±48.6)d]。胰腺假性囊肿者与无胰腺假性囊肿者胰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55.4) d比(32.6±23.6) d,t=2.21,P=0.040]。不同部位胰瘘在胰瘘治愈率、胰瘘愈合时间、ERCP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例(4.8%)患者术后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1例(2.4%)出现轻度胰腺炎。结论 ERPD是治疗胰瘘的重要手段,治疗效果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治疗婴幼儿重度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3例重度脑室出血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儿分为侧脑室持续引流治疗组和连续腰穿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Bar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结果侧脑室穿刺引流组的脑室通畅、意识转清、脑脊液转清、平均住院时间都少于连续腰穿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感染率、四肢运动障碍、再发性脑出血发生率都少于传统连续腰穿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婴幼儿在Bar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上的智力评分上无统计学意义,但侧脑室穿刺引流组的运动评分总体显著优于传统连续腰穿治疗组(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对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室外引流患者114例,根据其有无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分为出血组28例及非出血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脑室外引流手术相关指标,包括脑室腹腔分流(VP)、双侧穿刺、穿刺次数、同期颅脑手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抗血小板药治疗对出血量的影响。结果 出血组患者年龄大于非出血组,脑卒中史、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使用抗凝药物高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组穿刺次数高于非出血组,同期颅脑手术比率低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穿刺次数和同期颅脑手术均是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均P<0.05)。抗血小板亚组与未使用抗血小板组穿刺道出血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穿刺次数、同期颅脑手术是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置管加负压冲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71例SAP合并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置管引流疗式分为经皮置管引流(PCD)组(52例)和PCD+负压冲洗(NPI)组(19例).PCD组置入猪尾巴引流管间断冲洗引流IPN;PCD+ NPI组置入负压冲洗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引流IPN.中转开腹手术指征为置管引流3d后全身情况无改善;出现脓毒性休克、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引流3周后IPN缩小的范围≤1/2.结果 PCD+ NPI组中转开腹手术率为15.8%(3/19),明显低于 PCD组48.1% (25/52,P<0.05);内镜引流7例(36.8%),明显多于PCD组0例(P<0.01);首次置管距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22±11)d,明显晚于 PCD组的(10±6)d(P <0.05).两组每例平均置管次数及置管根数、开腹手术次数、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D+NPI组病死率为15.8% (3/19),PCD组为13.5%( 7/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D+ NPI组患者的ICU治疗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 PC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CD+ NPI可有效降低IPN患者中转开腹手术率.  相似文献   

11.
张燕  何峥  李胜  王小倩 《肝脏》2016,(2):125-127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与外科开腹引流治疗肝脓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肝脓肿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开腹引流手术治疗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均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方法简单,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良好,在准确掌握其适应证的基础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管一黏膜端侧吻合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胰管-黏膜端侧吻合法的18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胰漏的诊断标准为:手术后7 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大于血中淀粉酶水平3倍以上,每日引流量>50 ml.结果 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177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12例.本组5例发生胰瘘,发生率为2.65%(5/189).其中3例为轻度胰瘘,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经再次手术痊愈.其他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9例(4.76%,9/189)、胃排空障碍11例(5.82%,11/189)、腹腔或胃肠吻合口出血5例(2.65%,5/189)和腹腔感染4例(2.12%,4/189).2例分别死于术后腹腔严重感染和急性肺梗死.结论 胰管-黏膜端侧胰肠吻合法较接近生理状态,胰瘘及残端出血的发生率较低,适合各种胰腺残端的吻合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然引流方式对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符合研究标准的98例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术后采取的不同引流方式将患者分为自然引流组(50例)与低负压引流组(4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隐性和显性失血量、平均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血肿厚度及术后4、8、12个月的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等情况。结果自然引流组术后48 h引流量、显性失血量与输血量(132.57±11.31)ml、(162.88±10.34)ml、(328.14±25.61)ml均显著少于低负压引流组(368.62±15.62)ml、(384.27±16.49)ml、(893.45±46.21)ml,但其术后48 h隐性失血量(291.34±9.24)ml显著多于低负压引流组(164.79±10.37)ml(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血肿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部患者均获12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时间越长,两组Harris评分逐渐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显著,表现为术后4、8、12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裂开、切口内血肿形成、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自然引流患者失血、输血情况明显优于术后低负压引流患者,且两种引流方式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相近,提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自然引流对术后失血具有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6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60例行标准PD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发生胰瘘组和未发生胰瘘组,对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根据胰瘘的严重程度分为A级、B级、C级.比较各组的胰体部C 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胰腺厚度,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各CT检查结果与胰瘘的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对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测价值.结果: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胰瘘12例,发生率为20.0%,其中A级7例,B级3例,C级2例.发生胰瘘组的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CT值、胰管直径显著低于未发生胰瘘组,胰腺厚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胰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等级的胰瘘患者的各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58,8.730,8.931,10.050,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呈负相关,与胰腺厚度呈正相关(P0.05).胰体部CT值、胰体部/腹主动脉的CT比值、胰管直径、胰腺厚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94、0.809、0.765.结论:术前CT扫描对PD术后胰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建议综合各指标进行调整术中的吻合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措施,达到减少术后胰瘘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双管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引流的效果。方法将于靖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管组(n=20)与双管组(n=20),其中单管组均采用单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双管组则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治疗后引流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P> 0.05),术后两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7、7.204,P <0.05),且术后单管组GCS评分高于双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2,P <0.05)。单管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明显短于双管组(t=8.212,P <0.05),单管组血肿清除率、每日引流量与双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0.739,P> 0.05);单管组ICU住院时间、颅内感染率、穿刺道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双管组(t=5.803,χ~2=22.222、21.645,P <0.05)。结论针对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进行临床治疗时,相较于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单侧脑室外引流术的使用可保证引流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以及不同吻合方式与发生胰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回顾2002-12/2005-06间行胰肠吻合病例34例,其中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腺横断伤,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5.88%(2/34),死亡1例.两种主要吻合方式比较,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胰瘘发生率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吻合方式均较容易掌握,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式吻合缩短.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在吻合技术未熟练掌握时,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下胆胰管支架置入联合胰腺局部切除术(enucleation, En)治疗胰头部囊腺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En(ERCP+En组, n=11)与En(En组, n=12)治疗的胰头部囊腺瘤患者临床资料, 对比两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En组中, ERCP置入胆胰管支架顺利, 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 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En术中均无中转开腹、输血发生, 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ERCP+En组与En组术后B/C级胰瘘分别为0例和3例(P=0.001), 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1 d和1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5, P=0.031);两组中位En时间(145 min比155 min, U=0.03, P=0.952)、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比120 mL, U=0.05, 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0例,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8例.比较Ⅰ、Ⅱ型术式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时间为(91±20)min,Ⅱ型术式为(63±21)min,两者相差显著(P<0.05).Ⅰ型术式的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0.0%(2/20)、45.0%(9/20)和(20±2)d,Ⅱ型术式分别为5.6%(1/18)、38.9%(7/18)和(23±2)d,两种术式间无显著差异.Ⅰ型术式发生胰瘘2例(10.0%),Ⅱ型术式发生1例(5.5%),两者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无差别,有区别地选择Ⅰ型和Ⅱ型术式有利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全层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单全层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方式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与同期行传统双层胰肠吻合的45例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0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单全层胰肠吻合患者手术时间为(285.6±92.4)min, 中位胰肠吻合时间为20(15, 35)min, 均显著短于传统双层胰肠吻合患者的(317.0±85.5)min和46(30, 58)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全层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方式安全可靠, 与传统吻合方式相比操作简便、用时短, 适合在腹腔镜下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胆胰管支架置入联合胰腺局部切除术(enucleation,En)治疗胰头部囊腺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En(ERCP+En组,n=11)与En(En组,n=12)治疗的胰头部囊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En组中,ERCP置入胆胰管支架顺利,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En术中均无中转开腹、输血发生,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ERCP+En组与En组术后B/C级胰瘘分别为0例和3例(P=0.001),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1 d和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5,P=0.031);两组中位En时间(145 min比155 min,U=0.03,P=0.952)、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比120 mL,U=0.05,P=0.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复发,ERCP+En组无胆胰管狭窄发生,En组中2例发生胰管狭窄,1例发生胆管狭窄。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联合En治疗胰头部囊腺瘤可有效减少术后胰瘘,避免远期胆胰管狭窄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