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LC+LCBDE+PS)与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同仁医院、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C+LCBDE+PS组(n=1 036)和ERCP+EST+LC组(n=428),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病例进行匹配,匹配后每组398例。对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SM后,LC+LCBDE+PS组成功实施382例,ERCP+EST+LC组成功实施320例。与ERCP+EST+LC组相比,LC+LCBDE+PS组手术成功率更高、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更低,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C+LCBDE+PS组比较,ERCP+EST+LC组术后胆漏发生率更低,但胰腺炎发...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LC+LCBDE组(44例)与ERCP/EST+LC组(43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临床指标、机体免疫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胆总管结石残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LC+LCBDE组在手术时间[(76.55± 13.92)min vs (115.29±16.68)min]、术中出血量[(32.81±5.93)mL vs (44.76±7.01)mL]、肛门排气时间[(18.37±4.69)h vs(21.29±5.83)h]、住院时间[(5.19±2.63)d vs (7.53±2.81)d]、住院费用[(1.59±0.26)万元 vs (1.81±0.33)万元]及镇静剂使用率[6.82%(3/44) vs 11.63%(5/43)]方面,均低于ERCP/EST+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CD3 + 、CD4 + 、CD8 + 及CD4 + /CD8 + 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LC+LCBD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36%(5/44)]、胆总管结石残留率[2.27%(1/44)]均明显低于ERCP/ EST+LC组(P < 0.05)。结论 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中及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ERCP/EST+LC;两种术式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均较轻,但采用LC+LCBDE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胆总管结石残留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种微创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stone extraction,LCBDE)和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LC+LCBDE组(59例)和ERCP/S+LC组(12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存在显著性差异[(13.12±6.47)d vs(11.40±6.83)d、(27 956.24±9 896.90)元vs(35 381.35±8 571.20)元,P0.05];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LC+LCBDE组的住院时间长于ERCP+LC组,住院费用低于ERCP/S+LC组,并发症发生率、但结石清除率、中转开腹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LC+LCBDE与ERCP/S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两者皆需改进。LC+LCBDE需要减少住院时间,ERCP/S+LC需要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LC+LCBDE+PDC)与内镜下胆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35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76例行LC+LC...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普遍应用于胆系结石的治疗,本Meta分析比较了三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即LCBDE+LC、术前ERCP(PreERCP)+LC、术中ERCP(IntraERCP)+LC。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1990—2019年关于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计算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用于预测各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石清除率,病死率,胰腺炎、胆漏、出血,以及中转开腹率。结果 共有19篇RCT研究纳入分析,共计2 62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结石清除率:IntraERCP+LC优于LCBDE+LC、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死率: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炎:PreERCP+LC的发生率高于LCBDE+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漏:LCBDE+LC的发生率高于PreERCP+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转开腹率:PreERCP+LC与IntraERCP+LC、LCBDE+LC与IntraERCP+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LC发生率高于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IntraERCP+LC的结石清除率最高,LCBDE+LC的胆漏风险较大,而PreERCP+LC的胰腺炎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球状气囊扩张术(EST/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60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仁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普外科收治的ERCP(EST/EPBD)取石后择期行LC手术的86例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ST/EPBD+LC组)与同期42例LC+LCBDE患者(LC+LCBDE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T/EPBD+LC组84例成功施行EST/EPBD取石,其中82例成功施行LC,成功率95.3%(82/84);LC+LCBDE组39 例完成手术,成功率92.9%(39/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ST/EPBD+LC 组与LC+LCBDE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5.1%) vs 9(21.4%),P > 0.05],但是胆瘘[0 vs5(11.9%)],手术时间[(81.78±25.6)min vs( 131.25±35.6)min],住院时间[(7.98±2.73)d vs( 11.02±3.13)d],EST/EPBD+LC组优于LC+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胰腺炎[9(10.5%) vs1(2.4%),住院费用([ 5.19±0.85)万元 vs( 3.58±0.62)万元]方面,LC+LCBDE组优于EST/EPBD+LC组(P <0.05)。结论 ERCP(EST/EPBD)取石后联合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胆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住院费用较高,且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3年期间收治的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192例,分为微创组(ERCP+EST,联合LC)109例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8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0.05),但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合理的术前评估下,ERCP+EST联合LC的微创手术方案可安全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体化手术平台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并与序贯二步法ERCP+LC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由台州医院和恩泽医院肝胆胰外科完成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在一体化手术平台完成LC联合术中ERCP治疗的37例患者分为A组,完成序贯二步法ERCP+LC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排气时间[(16.0±4.5)h vs (19.9±6.0)h]、下床活动时间[(8.4±2.0)h vs (13.4±3.8)h]以及住院时间[(4.7±0.7)d vs (7.4±1.0)d]均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7%(1/37) vs 20.0%(9/45)]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体化手术平台行LC联合术中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序贯二步法ERCP+LC效果更好,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且不增加住院费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及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 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LC联合LCHTD治疗。根据是否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分为结石复发组(24例)和结石未复发组(69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患者LC联合LCHTD治疗手术成功90 例,中转开腹3 例。手术时间(109.4±10.6)min,术中出血量(80.2±19.1)mL,总住院时间(9.2±1.2)d,住院费用(1.9±0.4)万元。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18个月,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24例(25.81%),平均复发时间为(10.3±2.1)个月。结石未复发组剔除中转开腹3 例,单因素分析表明,结石复发组和结石未复发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结石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类型、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应用LC联合LCHTD疗效显著,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87例行ERCP/EST+LC(A组),71例行LC+LCBDE(B组)。结果:两组首次手术成功率(94.25%vs.92.96%,P=0.452)、中转开腹率(5.75%vs.7.04%,P=0.452)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5%vs.2.82%,P=0.1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手术时间[(105.7±9.2)min vs.(132.4±15.1)min,P=0.012]、住院时间[(5.5±2.8)d vs.(6.9±3.4)d,P=0.008]、住院费用[(5 347.1±672.1)元vs.(7 923.5±657.2)元,P=0.002]均少于A组。短期随访发现两组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别(97.7%vs.100%,P=0.219)。结论:ERCP/EST+LC、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LC+LCBDE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于适当的病例,LC+LCBDE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两种联合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分析术式优越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114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C+LCBDE组以及ERCP/EST+LC组。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和患者手术耐受性,以及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 vs 92.9%,P>0.05);并发症方面,LC+LCBDE组残石率,胰腺炎、胆管炎、腹胀发生率均低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C+LCBDE组在住院费用、耗材费用、术后GIQLI生存质量和患者手术耐受性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住院时间、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EST+LC组优于LC+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与ERCP/EST+LC术式手术成功率相近,但LC+LCBDE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费用少、患者耐受性好、术后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5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LC的序贯治疗.ERCP术后,其中28例2~4d后行LC(A组),28例5~14 d后行LC(B组).对两组患者的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LC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总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t=--5.970,P<0.05; t=-4.304,P< 0.05).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ERCP与LC的最佳时间间隔可能是2~4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不同手术时机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对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LC术前行ERCP+内镜下括约肌被切开术(EST),对照组患者在LC术后行ERCP+EST。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的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住院、排气、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d肝功能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急性胰腺炎、发热率、高淀粉酶血症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LC术前行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不同特征,选择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OC+OCBDE)、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腹腔镜胆囊切除(ERCP+LC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三种术式,评价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25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结石的特征如数量、大小、位置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OC+OCBDE组43例,ERCP+LC组43例,LC+LCBDE组39例。比较三种术式手术时间、成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结石残留率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术后胆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石残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OCBDE、ERCP+LC、LC+LCBDE三种术式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式,OC+OCBDE组是经典的传统术式,虽创伤大但可以作为后两种术式失败的有效补救方式;ERCP+LC组保持了胆管的完整性,LC+LCBDE组保护了Oiddis括约肌的功能;因此术者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自身技术和医院设备条件作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3例,其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LCBDE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6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ERCP/EST+LC(ERCP/EST+LC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期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及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3.5%vs 89.2%),中转开腹率(6.5%vs 5.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7%vs 8.1%),近期结石复发率比较(5.2%vs 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联合LCBDE与LC联合ERCP/EST对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有效,LC联合ERCP/EST可缩短手术时间,但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不如LC联合LCBDE,两种微创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0ddi括约肌切开术(ERCP/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LC+LCBDE,58例行EST+LC,对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及手术成功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结论〓对于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LC+LCBDE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