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出版后同行评议及其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国外出版后同行评议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为国内学术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了解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价值、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提出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结果】国内科技期刊应积极试行开放评议,树立出版后评议意识;建立期刊论坛等同行评议平台,为出版后评议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完善的编辑政策和评议认证制度,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提供制度保障。【结论】 随着数字出版和开放评议的不断发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趋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结果】 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结论】 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期刊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曾广翘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353-1153
【目的】 分析和讨论国外学术期刊中近期开展的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的概念、流程以及优缺点,为国内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与网络信息,筛选、整理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的相关文献与资料,采用文献综述法进行主题归纳与分析。 【结果】 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都可能对改善审稿人表现、提高审稿报告质量以及审稿过程的透明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受集体思考的影响、时间投入增加等局限性。【结论】 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模式对我国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和创新有可借鉴之处,国内期刊可在开展集体对话、构建更具互动性的审稿机制、开展线下小组评审等方面作出更多尝试。  相似文献   

4.
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意见造假现象及相关的学术不端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对于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这一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其对学术不端的防范举措。【方法】 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办刊实践中所发现的审稿专家批量捏造或制造审稿意见的现象,探析其外在存续条件与内在动机,阐述这类造假意见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而总结出发现和防范此类学术不端审稿专家的有效方式。【结果】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学术不端情况并非个例,所提出的方式可有效发现和防范此类审稿专家。【结论】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英文科技期刊需要针对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术不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开放评议与双盲评议在国际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国际科技期刊在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两种评议方式的优缺点及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价值。【方法】对国际科技期刊实行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的案例进行调研,如BMC系列期刊、F1000Research、Nature系列期刊等。【结果】有越来越多的期刊在尝试这两种方式,它们在减少传统单盲评议的偏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结论】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期刊。期刊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术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同行评议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对之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同行评议专家进行分类,对其中评议结果明显偏离整体的专家结果进行修正,使评议结果更趋于真实。方法:以专家评议结果的平均绝对离差和平均相对离差为指标,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对全部评议专家进行分类,对明显偏离整体的专家评议结果赋予权重。结论:经对赋予权重修正后,评议结果更加符合整体专家意见。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辅助学术同行评议的应用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辅助工具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创新应用,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国内外AI辅助学术同行评议的应用实践;其次按功能对其进行分类,并阐述其主要支撑算法;最后展望AI在学术同行评议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 国内方面,AI推荐审稿人功能被应用于基金评审,但AI学术影响力预测功能尚停留在研发阶段;国外方面,除学术不端检测功能外,其他功能的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按功能不同,AI辅助同行评议可分为投稿审查、审稿人推荐和学术影响力预测3类。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评议流程和文本结构的标准化、智能算法的通用化、评议专家库和已发表学术论文数据库的集成化;最终AI将发挥评议主体功能。【结论】 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应积极参与全文文献数据库与全球审稿人数据库等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AI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梳理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最新创新实践进展,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特点,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法,探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最新创新举措、分析其变化趋势,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果】 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送审方式、评议模式、监督防范、认证激励、技术平台5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发现同行评议的发展呈现非线性、主动性、智能性、去中心化、标准多样化、过程透明化的特点。【结论】 建议国内期刊优化同行评议实施方式,优化同行评议防范监督和认证激励机制,建立同行评议支撑系统和平台,促进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同行评议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国际大型出版机构和高水平期刊的同行评议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寻找可供借鉴的方面。【方法】选取国际上一些高水平科技期刊,包括商业出版机构Elsevier和Nature出版集团的期刊,学协会出版机构OSA的期刊,以及PLoSONE和Cell期刊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一般有相对比较完整、细致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流程,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评议结果更详细、透明,更具建设性,因此,也更易被被评议者——稿件的作者接受。【结论】国内科技期刊应制定详尽的同行评议政策,充分发挥编委在同行评议组织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保障手段,为审稿人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和指南,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提高国内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负责任同行评议”进行阐释,为促进同行评议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对“负责任同行评议”进行解构;针对什么是负责任同行评议、为什么需要负责任同行评议、负责任同行评议涵盖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落实负责任同行评议分别展开讨论。【结果】阐释负责任同行评议的内涵,指出推行负责任同行评议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提出推行实践负责任同行评议的保障措施。【结论】负责任同行评议为当前的科研评价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向,可以从理论层面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从实践层面引发评审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试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要求及其对策,提出适合我国期刊的初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方法】 分析现行同行评议模式,从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角度分析各个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出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流程。 【结果】 同行评议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可以采取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效监督学术不端问题,避免人情稿、关系稿,也可以加大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监督力度,使评议模式透明化、公开化。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时暂不透露评审专家和作者信息,仅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然后逐步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断完善开放同行评议制度,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结论】 在科技期刊繁荣的背景下,改革同行评议模式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并试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以便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国际主要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面向科技期刊服务的业务特征,为国内科技期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13家典型的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总结其业务范围及产品和服务方案,并结合国内同类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专业化的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的发展趋势。【结果】 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的业务范围覆盖学术出版全过程,近年来呈现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更加分工细化的趋势。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其规模和业务范围大于国内同类企业。【结论】 利用好技术手段,发展成熟完善的学术出版技术服务产业,有利于科技期刊将资源集中于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研学术期刊对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专家审稿评价工作得以普遍、规范地实施,以优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运行效率。【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法,揭示我国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实施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果】 超过一半的调研对象(编辑)几乎不对专家审稿工作进行评价;已开展的评价,其科学性、规范性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评价方法主要依靠主观印象,对评价结果的利用较单一。编辑无暇顾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可做可不做”认知导向,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指标和结果粗略是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结论】 专家审稿工作评价要得以普遍且规范地实施,需要编辑认可其作用,且设置具体细化的评价指标,明确易行的评价流程,清晰一致的评分标准,细粒度地利用评价结果,切实发挥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对同行评议运行效率的优化作用,助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开放科学背景下出版集团的开放出版政策转型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和学术出版转型提供政策与实践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和政策跟踪扫描的方法,综述国际四大出版集团在文献阅读与访问、论文发表与出版、与利益相关方合作,以及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最新开放政策与实践。【结果】 各大出版集团通过与科研资助机构洽谈合作、大力拓展业务版图、发展新的开放获取模式和开发新的开放获取期刊来重新定义开放科学的方式。【结论】 我国科研主体应以集体形式与出版商谈判,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和交流,大力发展本土开放获取期刊,率先掌控数据权益,并持续关注与调研开放探索实践中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的案例分析,总结其经验和特点,以此为借鉴,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问题,形成最佳实践。【结果】围绕同行评议的三方主体——审稿人、编辑、作者,详细阐述各自的最佳实践。审稿人、编辑、作者这三方主体在同行评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每一方主体在评议前、评议过程中及评议完成后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完成一定的工作,以维护学术诚信,保证同行评议的科学、客观、公正。【结论】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建立在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详尽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