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重度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以及生物系统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胃肠道生态系统共生的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及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粪便标本的微生物种群分布变化情况,分析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与抑郁状态之间的 相互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使用Roche/45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2 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大便标本中的16S 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与30例正常健康成人粪便标本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健康成人对比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粪 便中细菌菌群中细菌物种OTU信息量明显增加(P<0.01),多样性指数(Shannon)增大(P<0.05)和物种均一度指标(Evenness)也 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菌群丰度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均较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厚壁菌门数量明显减少(P<0.05)。在科水平上Acidaminococcaceae,Rikenellaceae,Sutterellaceae,Fusobacteriaceae, Porphyromonadaceae,Enterobacteriaceae,比例明显增加(P<0.05) ,Bacteroidaceae,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ceae, Lachnospiraceae,Erysipelotrichaceae 细菌比例明显减少(P<0.05)。在属水平上Phascolarctobacterium,Clostridium XIX, Escherichia/Shigella,Roseburia,Lachnospiracea incertae sedis,Blautia,Oscillibacter,Parasutterella,Megamonas 比例明显升高(P< 0.05),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Dialister细菌比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肠 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与正常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三科门诊、病房及社区招募的61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NC)组(21例)、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组(20例)、AD组(2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  相似文献   

5.
彭陈东  胥林  范新荣   《四川医学》2024,45(5):553-556
<正>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抑郁症是精神相关的常见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具有较高的自残及自杀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及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相关的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可以诱发抑郁症,心肌梗死后3个月约1/5的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或加重原有的抑郁症状[1],因此心肌梗死与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所需费用较高,且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李培芬  马晓燕 《海南医学》2014,25(4):623-62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将65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增加认知行为护理措施,各组在入组前和治疗护理第4周,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治疗护理4周后,对照组HAMD评分为(18.97±2.21)分,HAMA评分为(12.09-2.75)分;干预组HAMD评分为(14.94±3.46)分,HAMA评分为(10.30±2.54)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雪晶  郭轶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294-1297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和人格特质特点及其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90名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日常情绪问卷、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抑郁;(2)在日常情绪上抑郁症组有较多的悲伤、内疚和内向敌意,较少的兴趣、快乐;(3)在情绪调节习惯上抑郁症组对正情绪有较多的忽视,较少的重视和宣泄,对负情绪有较多的重视和宣泄;(4)在人格特质上抑郁症组有更强的神经质和内倾;(5)回归分析表明,在情绪调节方式上正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负情绪的重视、宣泄对抑郁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人格特质上,神经质对正情绪的宣泄,负情绪的重视、抑制有显著预测作用;外倾对正情绪的重视、宣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尤其是内外倾和神经质-可能通过一些不良的情绪调节习惯(对负情绪重视和宣泄,对正情绪忽视)导致更多的负情绪,更少的正情绪。人格因素与不良情绪调节习惯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重要机制,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研究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抑郁症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给予8周认知应对策略治疗,并通过CERQ-C问卷、BDI评定抑郁情绪,评价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治疗,120例患者BDI总分、部分CERQ-C因子得分(责难自己、沉思、积极重新关注、灾难化、责难他人),及不适应性策略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积极重新评价因子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DI总分与部分CERQ-C因子得分(责难自己、沉思、积极重新关注、灾难化、责难他人),及不适应性策略总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对抑郁患者通过抗抑郁治疗后,给予认知应对策略治疗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不适应性认知应对策略,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有助于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菌群失调则会诱发多种疾病.近年来,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系统的疾病发挥治疗作用,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与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25例为难治组,首发抑郁症患者30例为首发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HAMD-17量表对两组患者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WAI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MS(韦氏记忆量表)对三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难治组焦虑/躯体化评分显著高于首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WAIS总分、言语智商总分、图形拼凑评分显著低于首发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与首发组数字符号、图片排列、操作智商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与首发组记忆商数、累加评分、图片回忆、触觉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时空定向、视觉再生显著低于首发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时空定向、视觉再生、图形拼凑等方面与首发患者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相比于临床症状显著的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忽视,潜在的抑郁状态和慢性病的高发共同导致了老年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极大影响了其脑健康状态,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及其是否与营养代谢状况相关。方法 于2020年4—8月选取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健康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共3 7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等资料,进行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估,依据GDS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3分)、潜在抑郁组(4~7分)、抑郁组(≥8分),并通过临床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评估和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的3 767例老年人中男1 502例,女2 265例;不同组别的年龄、MNA得分、MMSE得分、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人数构成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MMSE维度中的复述能力维度得分外,GDS得分与MMSE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MNA得分、ADL得分均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葡萄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与MMSE中即刻回忆能力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而更好的营养状况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有关,关注并改善老年人的代谢健康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纳入56例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78例非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及23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版本6.0.0中文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对所有被试进行抑郁严重程度和自杀特质相关临床心理量表评定,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heory of mind-picture sequencing task,ToM-PST)包括初级信念、初级错误信念、次级信念、次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现实感、理解互惠、理解欺骗和欺骗侦测指标,用于测试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被试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自杀未遂组的心理理论水平与临床行为量表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自杀未遂组在理解初级错误信念[(2.46±0.63)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7±0.46)分](P<0.05),在理解欺骗问题[(2.84±0.42)分]显著高于非自杀未遂组[(2.63±0.61)分](P<0.05),非自杀未遂组在理解初级错误信念[(2.48±0.72)分]、心理理论总分[(50.86±6.60)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7±0.46)分,(54.91±5.12)分](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组的次级错误信念与HAMD17因子认知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267,P<0.05),三级错误信念与HAMD17因子认知障碍、阻滞以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31,r=-0.319,r=-0.269,均P<0.05),自杀未遂组的初级信念、初级错误信念、次级信念、现实感、互惠、欺骗、欺骗侦测、图片排序总分、ToM总分与抑郁各因子分及总分无显著相关性(均P>0. 05)。结论 伴与不伴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理解欺骗的能力存在差异,差异因子分与抑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老年期抑郁症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和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差异。方法 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28倒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32例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和30例轻度AD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与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相比,轻度AD患者年龄较大,起病年龄较晚,单次发病,诱因不明显者多见,抑郁症状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而伴和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均以重度和极重度抑郁为主,并且轻度AD患者的生物学症状显著少于老年期抑郁症患者(P〈0.01);伴有抑郁症状的轻度AD患者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低于老年期抑郁症患者(P〈0,01);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程度处于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和伴有抑郁症状的轻度AD患者之间。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有发展为AD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崔路佳  王裕宣 《海南医学》2014,(20):3014-30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4例,并按照入组时疾病状态分为活动期组62例和缓解期组32例,与同期健康查体对照组50例进行大便菌群结构和细菌数量比较,同时检查三组人群中的内毒素、TNF-α、IL-6、IL-10、IL-4水平并分析这些炎性指标与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作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较少,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酵母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组的内毒素、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而IL-4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及TNF-α与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杆菌呈正相关;IL-6与乳酸杆菌、真杆菌呈负相关,与肠球菌呈正相关;IL-4与小梭菌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呈正相关;IL-10与消化球菌呈正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菌群结构被破坏,体内促炎因子分泌增加,抑炎因子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5.
刘安邦  姜成  尹晗  马欢  耿庆山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4):1707-1712
背景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目前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 100万,冠心病住院患者与抑郁症共病率可达51%,合并重度抑郁症为3.1%~11.2%。但目前关于甲状腺功能与冠心病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与其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61例,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PHQ-9)评估患者抑郁状态,按照是否合并抑郁将患者分为冠心病无抑郁组及冠心病合并抑郁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情况、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T3对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冠心病无抑郁组350例(62.4%),冠心病合并抑郁组211例(37.6%),其中轻度抑郁148例(26.4%)、中度抑郁46例(8.2%)、重度抑郁17例(3.0%)。冠心病合并抑郁组的FT3水平低于冠心病无抑郁组(P<0.05),而冠心病合并抑郁组与冠心病无抑郁组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抑郁组PHQ-9评分与FT3水平呈负相关(rs=-0.114,P<0.05);PHQ-9评分与年龄(rs=0.093)、hs-CRP(rs=0.090)呈正相关(P<0.0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T3对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FT3每增加1个标准差,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降低20%〔OR=0.8,95%CI(0.67,0.96)〕。FT3五分组分层分析也观察到类似结果,其中FT3第四分位组(4.98~5.34 pmol/L)时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最低,且单因素分析(未调整)时FT3各五分位数组间OR值下降趋势性检验显著(P<0.05)。 结论 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患者血清FT3水平较无抑郁患者低,且重度抑郁亚组患者FT3的下降水平更为显著。FT3可能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建议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罗宇  罗丹  唐彬秩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3):4182-4189
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诱发炎症反应及肠-脑轴的调控等机制导致儿童肥胖的发展。目前,双歧杆菌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被发现能够降低体内脂肪含量、发挥抗炎特性及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而普雷沃氏菌则与膳食纤维诱导的个体糖代谢改善密切相关。针对具有改善机体糖脂代谢作用的部分肠道菌群进行转化应用,将有助于儿童肥胖的早期防治。本文主要介绍了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发病的机制,重点阐述了短链脂肪酸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肥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从肠道菌群视角干预儿童肥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菌群失调与抗生素应用情况 ,以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方法 :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诊断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 ,并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 :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 ,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为 6 5 .0 % ,引起菌群失调的药物种类多样化 ,主要是头孢菌素、亚胺培南、青霉素、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结论 :对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 ,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的监测 ,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认知角度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方法 对51例PD患者和54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评估其情绪调节策略特征,应用被动重评任务探讨PD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结果 (1)PD组在积极关注(4.4±1.3 vs 5.4±1.3)、积极重评(4.9±2.0 vs 6.5±2.0)和视角转换(4.8±1.8 vs 6.2±1.9)3个策略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反思自我(7.1±2.0 vs 4.5±1.8)和灾难化(6.8±2.2 vs 3.9±1.9)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在认知重评任务中,愉悦度和唤醒度9点量表评分均发现了显著的图片类型×组别交互效应(P<0.05).(3)相关分析发现CERQ中接受评分和PASS评分负相关,积极关注评分和HAMD评分负相关,积极重评评分和HA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调节障碍,其中认知重评能力缺陷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归脾汤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不良反应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给予归脾汤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4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SERS)评分,并运用Thinc-it工具评估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水平。结果:(1)研究组1周有效率23.3%,4周有效率75%,对照组分别为8.3%和5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D-17、HAMA、SE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及迟滞因子分下降更明显(P<0.05),疲劳、心悸、出汗、口干、便秘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3)治疗4周后研究组PDQ-5-D评分下降、CRT及1-back计数升高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能提高临床疗效,加快起效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特别对减轻焦虑、躯体化、迟滞症状及疲劳、心悸、出汗、口干、便秘和胃肠道反应更优,而且能改善认知功能,尤其在是主观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信息加工速度及注意力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