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痔术后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30例的临床观察分析认为:①肛门皮肤及直肠粘膜缺失过多;②瘢痕形成,③局部感染;④括约肌痉挛等有关。指出术前准备不充分及术后处理不当是肛门直肠狭窄的促进因素,并提出了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痔疮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采用手术疗法已比较普遍,且治愈率较高,远期疗效好。但术后出现肛门狭窄,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术后,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笔者近IO年来进行混合痔外切内扎和外剥内扎术共861例,现对痔手术后引起肛门狭窄对例的原因分析如下。l临床资料回.l一般资料。本组861例手术病人中,术后引起肛门狭窄39例,其中男18例,女ZI例,31一面一岁7例一门一59岁门倒,60-75岁19例。混合痔19例(伴外痔发炎12例),环状混合痔20例(伴外痔发炎7例)。12肛门狭窄情况:肛门狭窄为环形窄,仅能进入… 相似文献
3.
4.
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尿道瘘仅见于男性 ,发生率约为 72 % [1 ] ,主要表现为直肠前列腺尿道瘘、直肠尿道球部瘘两种形式。由于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 ,使直肠尿道瘘术后并发症逐年减少 ,为了解直肠尿道瘘修补术后并发症与各种手术方式间的关系 ,我院统计 1994~ 2 0 0 0年诊治的住院及转诊患者共 2 2例 ,其中 7例为外院手术后有尿道并发症而转入我院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均行逆行性尿道膀胱造影 ,检查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2 2例患者中 ,随访年限 1~ 5年 ,确诊时年龄最大 12岁 ,最小 1天 ,平均年龄 2 6岁。 1例Pena手术后尿道闭塞 ,3例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及预防办法.方法 对近10年来收治的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26例经手术加扩肛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5年,排便症状完全改善22例,部分改善4例.结论 手术加扩肛是治疗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有效方法,规范的医疗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良性狭窄病因和有效的外科治疗途径。方法:轻度肛门直肠狭窄,采用扩肛治疗;狭窄段长度超过1cm者,据狭窄程度分别采用狭窄部纵切横缝、Y-V皮瓣插入、直肠内环状狭窄3点瘢痕切除等方式。结果:33例患者经扩肛和和各种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证实为直肠腺癌改行Mile根治术2年内死亡外,其他患者按罗享卿分级:属I级29例(87.88%),II级3例(9.09%),总治愈率96.97%。结论:扩肛是预防和治疗肛门良性狭窄不可缺少的方法,而外科手术才是治愈该病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痔术后出血] 痔术后出血是痔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 约1%.临床上一般分为早期出血和晚期出血.早期出血出现 在术后12~24h,多表现为肛门流血,染红敷料,容易发现, 多能得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1992年3月-1998年9月我院收治7例因痔注射后出现肛门直肠严重狭窄,排便困难的患者,针对狭窄的不同特点采取止血钳挑断分离或橡皮筋挂线法、切开狭窄环再加扩肛,换药,全部治愈。现将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本科1978年6月~1996年6月收治术后肛门狭窄35例,其中7例行推进性菱形带蒂皮瓣肛成形术,28例行转移皮瓣肛门成形术,均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9例。病程3月~2年。年龄4月~56岁。引起术后肛门狭窄的原因及例数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狭窄24例;直肠癌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术后并发肛门直肠狭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其中肛门狭窄7例,直肠狭窄5例,根据狭窄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肛门扩张术,肛管直肠瘢痕切开扩张术,全部治愈。结论肛门直肠狭窄是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后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术中预防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断术应用于肛肠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10年5月应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肠疾病患者112例,并与同期80例传统术式做对照。结果治疗组112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术后仅4例混合痔患者因肛门疼痛口服止痛药,未发生肛门及切口边缘水肿,创面愈合时间为5~25d,平均(10.4±2.0)d。对照组80例患者治愈74例,术后有10例混合痔患者因肛门疼痛口服止痛药,发生肛门水肿4例,创面愈合时间为8~30d,平均(16.4±4.2)d。治疗组口服止痛药比例及肛门水肿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肠疾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便秘、肛门水肿等症状,减轻肛门疼痛,创面愈合快,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肛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B超及MRI检查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不能获得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确切依据。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是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疾病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学的改变,可对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排便失禁原因,了解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手术方式。方法对138例肛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其中14例排便失禁患者进行失禁严重性分级评分,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高位、低位肛瘘患者及正常人的各项测压指标。结果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肛门直肠反射敏感率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而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反射敏感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3项指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和低位肛瘘3项指标手术后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138例患者中有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其中9例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B级5例,C级2例,D级2例,5例低位肛瘘患者均为B级。所有排便失禁患者肛肠压力检测结果与排便失禁严重性分度评分情况基本相符。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为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对肛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普通外科患者(无腹泻、便秘及内痔等肛肠疾病史)作为对照组,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40例内痔患者作为内痔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肛门直肠压,记录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便秘组患者的排便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觉阈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痔组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便秘组,排便阈值低于便秘组。三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存在,一般于注气量20~40mL时出现。结论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腹内压的异常增高导致静脉淤血,从而导致痔的产生。肛门直肠高压与痔的形成更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直肠内高压的共同参与或促进,才导致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最终产生痔。 相似文献
14.
肛瘘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肛瘘手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对38例肛瘘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直肠肛门反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等指标情况。结果38例患者18例术后直肠肛门反射增强,10例降低,10例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可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来评价肛瘘手术的临床疗效,作为肛肠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评价指标,为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性别、年龄及伴随症状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功能性便秘(FC)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肛门直肠测压是检测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重要方法,可了解、量化和评估肛管、直肠排便功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可评估疗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FC的诊断治疗。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及伴随症状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动力室行固态高分辨率直肠肛管测压的FC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参照20世纪末联合国对年龄划分的新标准(规定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将研究对象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Bristol分型及伴随症状(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腹胀、腹痛)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肛管静息压、高压带宽度、肛管最大缩榨压、最大缩榨压持续时间、直肠感觉阈值(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最强便意容量、最大耐受容量)、直肠压及肛管残余压、压力差、松弛率〕特点。结果男性与女性肛管静息压、最大缩榨压持续时间、肛管残余压、直肠压及松弛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高压带宽度、肛管最大缩榨压、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最强便意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压力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最强便意容量、松弛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高压带宽度、肛管最大缩榨压、最大缩榨压持续时间、最大耐受容量、直肠压、肛管残余压、压力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及直肠感觉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胀、腹痛患者排便感觉容量大于无腹胀、腹痛患者(P<0.05);有无腹胀、腹痛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初始感觉容量、最强便意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矛盾收缩发生率高于女性,老年组矛盾收缩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排便费力者矛盾收缩发生率高于无排便费力者(P<0.05);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不尽感、腹胀、腹痛患者矛盾收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FC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表现为盆底肌功能紊乱和排便推动力不足。老年FC较非老年FC直肠高耐受及盆底肌功能失调更明显,盆底肌功能失调及直肠高耐受是老年FC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伴随症状方面,伴有腹胀、腹痛的患者常常伴有排便感觉容量的异常,其排便感觉容量阈值高于对照组,排便感觉敏感性降低。功能性便秘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FC与直肠肛管压力和感觉功能异常有关,通过对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的分析,可了解、量化和评估肛管、直肠排便功能,有助于探讨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可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结核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对策,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66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有287例脊椎结核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为:1术后切口不愈合,脓肿及窦道再次形成35例(5.3%);2脊柱结核术后出现髂骨或肋骨取骨处疼痛、麻木等不适86例(13.0%);3胸背部麻木,脊柱活动受限75例(11.4%);4术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等68例(9.9%);5术中及术后脑脊液漏16例(2.4%);6置入内固定折断7例(1.1%)。结论预防并减少脊椎结核术后的并发症,需要在术前明确诊断,并充分、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充分清除结核脓肿及病灶,适当植骨及安装内固定系统。术后注意依据结核菌的药敏结果继续抗结核治疗,并注意绝对卧床及术后门诊复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用于肛管直肠疾病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疾病手术后局部注射复方亚甲蓝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1%亚甲蓝2ml+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至13ml组成的长效止痛剂,局部注射治疗肛管直肠疾病术后疼痛126例。结果术后第1天Ⅲ级疼痛5例(4%),术后第7天已无Ⅲ级疼痛,术后止痛效果明显,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亚甲蓝肛周局部注射安全、有效,适合于肛肠科多种手术的术后镇痛。亚甲蓝浓度不应超过0.33%,一次局部用量不超过30mg。 相似文献
18.
19.
椎管狭窄症是脊髓脊柱常见疾病,常与脊柱退行性病变、椎管内内容物病变或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多节段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后路手术中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椎板切除术相比,具有术后脊柱稳定性好、脊柱畸形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低、硬膜粘连致再狭窄少、再次手术易等优点,而较高的术后轴性症状、开门椎板再关闭等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为此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改良术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术式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肺的疾病可引起肛肠病变,临床上治疗痔疮、肛裂、直肠脱垂、泄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均可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原则,从肺着手,辨证而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