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CAS及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全文阅读所纳入文献,提取原始数据并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相对危险度(RR值)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统计量。结果共纳入20篇研究9 189例患者,其中CAS组4 968例,CEA组4 221例。CAS组术后30 d发生脑卒中、死亡与脑卒中、非致残性脑卒中及术后1年发生重度再狭窄与完全闭塞事件的风险均高于CEA组,其RR值分别为1.60(95%CI 1.30~1.96),P<0.000 01;1.58(95%CI 1.31~1.91),P<0.000 01;1.89(95%CI 1.43~2.48),P<0.000 01;2.17(95%CI 1.44~3.28),P=0.000 2。CAS组术后30 d发生心肌梗死及中枢神经损伤事件的风险均低于CEA组,其RR值分别为0.46(95%CI 0.29~0.72),P=0.000 7;0.06(95%CI 0.03~0.13),P<0.000 01。两组术后30 d发生死亡及致残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RR值分别为1.29(95%CI 0.80~2.07),P=0.29;1.28(95%CI 0.91~1.80),P=0.16。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充分探讨并了解每例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医师的临床经验,科学的医学证据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4.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观察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性质和颅内侧枝循环建立,比较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所见,及其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用经颅多普勒、彩超、血管造影、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患者,确定颈部血管狭窄部位、程度、性质,以及颅内血管受累和颅内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收集患者8例。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狭窄单侧5例,双侧3例,其中5例同时有多条血管狭窄。超声发现血管狭窄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在术前出现脑梗塞3例。与血管造影比较,彩超容易低估高度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但是对轻度狭窄和局部斑块形成,血管造影容易漏诊。同时观察颅内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决定治疗方案。对高度狭窄、颅内侧枝循环不健全以及颈部血管狭窄部位的低回声或混杂回声的患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展成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正确识别颈动脉蹼的意义。方法:收集近三年在本院诊断及随访的颈动脉蹼病例18例,回顾分析其形态、回声、血流等特点及随访变化。结果:该18例颈动脉蹼病例中,1例为双侧,10例位于右侧,7例位于左侧,18例均位于颈动脉窦部后壁,长度0.9~3.4mm,朝向血流方向,周围血管壁及血管腔均未见异常,彩色多谱勒显示15例血流未见明显异常,3例膜下可见蓝色涡流信号。18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三年随访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颈动脉蹼在超声上具有一定特点,应与颈动脉斑块等疾病相鉴别,正确诊断有助于对隐源性脑卒中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例患者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自膨式支架植入方法,术后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4例均为60岁以上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的男性病人,其中3例合并严重冠心病,共成功植入支架4个,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发作事件,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心血管开通无明显狭窄,结论:经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选择经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为颈动脉蹼的患者,按照颈动脉蹼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分为症状性颈动脉蹼组和非症状颈动脉蹼组,比较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脑梗死形态和CTA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38例颈动脉蹼患者,共发现颈动脉蹼45个,其中症状性颈动脉蹼29个,非症状性颈动脉蹼16个。与非症状性颈动脉蹼组比较,症状性颈动脉蹼组男性占比高,合并心脑血管病史、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症状比例更低,大面积脑梗死和散在多发脑梗死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42、7.12、4.37、9.62、6.80、5.31、4.22、8.45,P均<0.05);两组的年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4、0.01,P均>0.05)。结论症状性颈动脉蹼以男性多见,心脑血管病史及危险因素少,仅仅导致颈动脉轻度狭窄,脑梗死形态以大面积脑梗死和散在多发脑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与支架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外科与介入科收治的69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n=34)。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分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次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1年随访显示,主要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次要不良事件如局灶性脑梗死、使用血管升压药物、需要阿托品治疗、高灌注综合征和血流动力学抑制发生率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再发颈动脉狭窄,无短暂性脑缺血出现,无死亡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选择分期CEA或分期CAS治疗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提示实施分期CAS治疗的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风险增高,对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多种疾病,上述两种分期手术方法临床应用过程需因人而异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下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以颈部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动脉体瘤多为良性,其恶变的发生率为2%~9%,可发生转移,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30%,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由于其部位特殊及血管神经丰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术后可能发生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作者2002年5月~2008年4月共对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外膜下颈动脉体瘤剥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下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以颈部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动脉体瘤多为良性,其恶变的发生率为2%-9%,可发生转移,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30%,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由于其部位特殊及血管神经丰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术后可能发生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徐旭东  金奕 《全科护理》2013,11(9):824-825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膜产生了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动脉管腔狭小变窄[1]。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是预防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2]。  相似文献   

15.
徐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11-12
目的:探讨对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42条血管置入42枚支架,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42条血管置入42枚支架,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对89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术前进行严格实验室检查、正规药物治疗和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8.9%,死亡2例,梗死2例,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7例,穿刺部位血肿6例,经再次加压包扎后血肿逐渐消失.认为C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的经验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32例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70% ~ 93%,术中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其中10例预扩张狭窄部位,32例均释放颈动脉自膨式支架.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定位准确,残余狭窄<30%.围手术期l例斑块脱落,成功回收,10例出现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1例术后1年再狭窄,1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的12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围手术期处理.所有患者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达70%~90%,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常规使用肝素抗凝,术后药物控制血压及监测生命体征.结果 2例术后8~10 d发生脑出血再手术,1例术后死亡.其他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简单、较为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术后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及对比颈内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内动脉支架成型(CAS)两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分析53例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 5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护理指导贯穿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始终,有效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