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MRC)评分影响。方法肺功能中度以上阻塞性的患者20例,分为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治疗组和未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照组按指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疗程1年,比较治疗前后患者 mMRC 评分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降( P <0.05);但治疗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0.01)。对照治疗前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肺功能明显提高,FEV1/预计值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明显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改善慢 COPD 患者MMRC 评分,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药前测INR1次,每天服用1次华法林,初始剂量2.5—3.0mg/d,应用华法林3d后复查INR,以后每天监测,根据INR调整剂量,每次0.5mg为调整单位。若INR连续2d稳定在2.0~3.0之间,每周检测2~3次,以后每周检测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检测1次,6个月后改为每2个月检测1次。若有出血等不良反应和栓塞并发症发生时即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INR。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华法林维持量为(3.0±0.05)mg/d。随访期间血栓栓塞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脑栓塞2例,其中1例为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1例为瓣膜病患者;脑出血2例,为人工瓣膜患者,因咳嗽、咯痰、发热,在院外静点头孢曲松钠3.0g(1次/d),1周后复查INR为8.45;黑便1例、血尿1例、球结膜出血2例、皮下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及对症处理后出血症状消失。结论心房颤动一旦确诊,又无抗凝禁忌,应常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尽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郁志芸 《家庭医药》2016,(12):119-120
抗凝治疗是心血管领域药物治疗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因其疗效显著和院外使用方便[1],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做好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指导,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8例和阿司匹林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1%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注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可有效避免血栓栓塞发生、防止出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低分子肝素续贯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华法林用量及达标天数的个体差异,探讨华法林如何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我院收治的肝素续贯华法林抗凝治疗急慢性肺栓塞患者47例抗凝达标时间、华法林剂量与年龄、性别、种族之间的关系.结果 抗凝治疗患者总有效率93.62%,抗凝达标时间在维汉良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用量量维吾尔族明显大于汉族,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相同作用效果,高低剂量可相差6倍左右;抗凝达标时间相差10倍左右.结论 华法林用量及疗效在维汉两民族间存在差异,且在同一民族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与分析华法林应用于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普通剂量组较小剂量组相比, INR首次达标时间与INR稳定值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普通剂量的华法林应用于具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诱发栓塞出现的风险,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血情况。对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INR监测情况。结果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血栓共3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发生脑血栓共12例,脑血栓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了出血并发症较为常见外,其他的并发症患者能够耐受,疗程均持续完成。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有助于防止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华发林抗凝对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对15例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与对照组服用华发林后PT、INR值进行监测,讨论华发林抗凝对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防止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植人心脏起搏器后PT和INR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72h内PT、INR值变化不大。在观察期间除1例患者未服从医嘱、及时检测PT、INR值出现出血并发症外没有血栓形成或出血现象。结论: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服用华发林抗凝治疗期间必须检测PT、INR值,有效时间为72h以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华发林抗凝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对1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与对照组服用华发林后PT、INR值进行监测,讨论华发林抗凝对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防止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植入心脏起搏器后PT和INR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72h内PT、INR值变化不大.在观察期间除1例患者未服从医嘱、及时检测PT、INR值出现出血并发症外没有血栓形成或出血现象.结论: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服用华发林抗凝治疗期间必须检测PT、INR值,有效时间为72h以后.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mg,最高3.5mg,最低1.5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d,最低5d,其中74.5%在14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37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跟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期跟踪随访,调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患者,且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定期跟踪随访。结果:在375例接受随访的患者中,234例达到稳定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最好,其次为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房颤患者的依从性最差。使用华法林首次负荷剂量者更易达到稳定抗凝效果;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中,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d内INR达到或超过目标范围的患者比例高。结论:治疗起始阶段的剂量和INR值以及性别是影响华法林达到稳定治疗和出血并发症的主要临床因素。应加强对房颤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
心房颤动(房颤)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最主要的栓塞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1]。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未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且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2]。因此,国内外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最主要的栓塞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1].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未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且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2].因此,国内外建议与共识[3,4]均高度强调了房颤防栓的重要性,建议除孤立性房颤和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应当抗栓治疗.房颤血栓栓塞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提示,华法林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5].目前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抗栓药物仍是华法林.  相似文献   

17.
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房颤的抗凝治疗历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房颤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栓和脑卒中的发病率。本文根据近年研究,对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如何监测及调整剂量、抗凝过度的处理等问题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抗凝疗效监测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将116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和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B组(46例)起始剂量为3.75mg。抗凝治疗第1周每2天监测一次PT和INR,第4次开始每3天监测1次,直到INR稳定达标,目标值为2.0~3.0。结果①以2.5mg为维持剂量者33例(33/96,34.38%),以3.75mg为维持量者16例(16/96,16.66%),维持量居二者之间者42例(42/96,43.75%),以>3.75mg和2.5mg以下为维持量者各5例(5/96,5.21%)。②A组中,无1例患者在第3次复查时即达到目标INR。B组中,无1例患者在第2次复查即达到目标INR,有9例患者6d后达标,而这9例患者在随后监测中全部因INR超标而华法林减量。③A组INR稳定并达标平均所需时间为(13.56±4.5)d,B组为(17.63±6.6)d(P<0.05)。④8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28例患者或家属曾表示退出华法林治疗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或拒绝抽血化验,经解释交流后坚持原方案。结论①以2.5mg为起始剂量比较安全,在基础INR<1.2时,前6d内无需频繁监测INR,过于频繁监测可导致依从性下降并增加医疗费用和出血潜在风险。②1周内INR上升趋势明显者,虽在治疗靶目标,也要减量。③国人华法林合适剂量大部分在2.5~3.75mg,在此范围之外应注意有无其他因素干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药教育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3例NS患者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预防性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临床药师对治疗组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抗凝疗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监测频率、用药依从性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抗凝达标率分别为19.4%和6.7%,出院后平均INR监测频率分别为(20.7±8.4)d和(32.5±3.5)d,对照组患者用药不依从情况较治疗组显著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NS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可提高抗凝效果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