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90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中1415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d随访时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n=484)和存活组(n=931)。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PNI和COPD患者预后间的关联。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阴离子间隙、白细胞计数、肌酐、PNI、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合并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低水平PNI(<31.20)、年龄、SOFA评分、阴离子间隙、白细胞计数、低血红蛋白水平及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均是影响COPD患者90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入住ICU时低水平PNI(<31.20)与COP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此类患者90d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崔晓悦  张琳琳 《安徽医学》2017,38(9):1172-1174
目的 比较不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急诊肿瘤重症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安徽省肿瘤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急诊就诊的肿瘤重症患者40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临床转归,比较MEWS阳性组(MEWS≥5分)和MEWS阴性组(MEWS≤4分)患者主要终点(30 d内死亡)及次要终点[所有死亡以及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CPR)和死亡联合终点]的发生率。结果 MEWS阳性组30 d病死率高于MEW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MEWS阳性组患者死亡、转入ICU、CPR和死亡的联合终点发生率高于MEW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MEWS评分的急诊肿瘤重症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军民  姚琪  陶袁  邱樑  周林丽  陈浩  俞林  吕峰  曲迪  潘金安 《浙江医学》2017,39(17):1440-144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联合B型脑钠肽(BNP)检测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AHF患者619例,入院后测定甲状腺激素、BNP。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应用Cox风险模型、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甲状腺激素和BNP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低T3综合征(LT3S)发生率为44.4%。在(19±1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04例(32.9%)。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HR=1.033,95%CI:1.017~1.049,P<0.0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HR=0.489,95%CI:0.384~0.628,P<0.01)、BNP(HR=2.136,95%CI:1.114~4.126,P<0.01)和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FT3(≤2.72pmol/L)和BNP(>2230pg/ml)的切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FT3(≤2.72pmol/L)/高BNP(>2230pg/ml)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最高(HR=7.247,95%CI:3.993~13.152,P<0.01)。结论FT3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FT3/高BNP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4.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血糖波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32)和死亡组(n=50),对比2组患者入院时即时血糖(GluAd)、住院期间平均血糖(GluAv)、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幅度(GluSD)及血糖变异系数(GluCV)差异。同时分析GluAd、GluAv、GluSD及GluCV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2组GluAd及GluA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组GluSD及GluCV则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同时经ROC分析显示,GluAd及GluAv对于患者预后无预测作用,而GluSD及GluCV对患者的预后存在预测作用(P<0.05),且GluCV的预测作用更准确(P<0.05)。结论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且以GluCV的预测作用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营养变化趋势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重症患者,分别于入科当天、第4d和1周后监测其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等营养指标,3个月后据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科24h内进行APACHEⅡ评分,据分值分为I组(APACHEⅡ〈20分)、Ⅱ组(APACHEⅡ≥20分)。结果 50例患者中,存活43例,死亡7例,存活组在3个时点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动态变化曲线均呈下降的趋势,但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各营养指标值下降幅度更大(P〈0.05)。存活组APACHEⅡ分值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危重病患的营养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一个重要因素,动态监测其各项营养指标,积极进行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胰岛素抵抗(IR)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IR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非常普遍,并与不良心血管结局有关,而反映IR的指标——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Mets-IR)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良预后之间的关联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分析Mets-IR与CHF患者不良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CHF的患者3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两组:全因死亡组(61例)和对照组(252例)。将Mets-IR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以中位数将Mets-IR分为两类:低水平Mets-IR(Mets-IR<37.28)和高水平Mets-IR(MetsIR≥37.28)。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其中包括Mets-IR及其年龄、血清生物标志物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截至2022-12-31。通过本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随访收集患者预后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因HF再入院。不同水平Mets-IR患者全因死亡及因HF再入院的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矿物质代谢标志物异常与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血清钙和磷高浓度尤为如此。论文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 Am Soc Nephrol 2015,26(7):1671]。研究共纳入129076例透析患者,其中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分别为10066和119010例。评估未校正血钙浓度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对潜在混淆因素进行校正之后,未校正血钙8.5mg/dl和≥10.2mg/dl与PD和HD患者超额死亡具有相关性。对血清白蛋白浓度进行附加校正之后,未校正血钙8.5mg/dl相关性全因死亡危险比(HR)降低,≥10.2mg/dl相关性HR则增加。无论透析模式如何,白蛋白校正钙≥10.2mg/dl和血清磷≥6.4mg/dl亦与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 入选4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 A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水平被分为四组:A组(AG<120mg/dL+HbA1c<51%)113例;B组(AG<120mg/dL+HbA1c≥51%)114例;C组(AG≥120mg/dL+HbA1c<51%)108例;D组(AG≥120mg/dL+HbA1c≥51%)117例。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并对比各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及其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7%。与其他3组相比,D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15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8%)及其他MACE事件发生率(86%)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可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 265;95% CI:117 658, P=002)。结论 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水平可明显增加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其他MACE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和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老年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比较其应用价值,探讨更适合老年急诊患者的评分方法。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60岁)361例,根据其实际转归情况,分为普通病房组和监护病房组;并以30d为终点观察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患者均进行NEWS和MEWS评估,使用ROC曲线比较两种评分方法预测老年急诊患者转归和预后的能力。结果 普通病房组239例,监护病房组122例。监护病房组NEWS、MEWS、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普通病房组,血氧饱和度低于普通病房组(P<0.01)。NEWS与MEWS评估老年急诊患者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011)和(0.831±0.0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50,P<0.010)。观察终点30d时,存活组323例,死亡组38例。死亡组NEWS、MEWS、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存活组,血氧饱和度低于存活组(P<0.05)。NEWS与MEWS评估老年急诊患者30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0.039)和(0.789±0.0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0,P=0.023)。结论 NEWS可更准确、有效反映老年急诊患者呼吸和心率的实际情况,与MEWS评分比较,更适合评估老年急重症患者的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汪雅婷  姚杰  管世鹤  程诚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962-2966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一般患者发生AMI极易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发生,早期诊断AMI患者发生AHF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AHF的主要诊断依据为脑钠肽(BNP),但影响BNP的相关因素较多,且达到有诊断意义的值时AHF已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情况,故需要更为准确的诊断方式在AMI发生早期对AHF进行预测。目的 探讨糖原蛋白125(CA-125)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44例,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A-125和BDNF水平,根据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后1周内是否发生AHF分为心力衰竭组(42例)和对照组(10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125联合BDNF对老年AMI患者AHF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力衰竭组患者肌钙蛋白(cTnI)、BNP、CA-125、BDNF高于对照组,病变支数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015,95%CI (1.003,1.026)〕、CA-125〔OR=23.228,95%CI(4.095,131.748)〕、BDNF〔OR=1.455,95%CI(1.148,1.845)〕水平升高是导致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A-125联合BDNF预测AMI患者发生AHF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A-125和BDNF单独预测(P<0.05),其诊断AHF的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89.22%。结论 通过监测血清CA-125和BDNF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龄严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WRF)的影响因素,以及WRF对严重AD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1月—201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因严重ADHF住院的高龄(年龄≥80岁)患者108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以入院7 d血肌酐较基线资料升高>0.3 mg/dl或>25%为WRF的诊断标准,并将患者分为WRF组和非WRF组。随访6个月,记录严重ADHF患者发病6个月后的全因死亡。分析所有患者发生WRF的影响因素,以及WRF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87.1岁。WRF组44例患者,非WRF组64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资料中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是否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是严重ADHF患者发生WR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截至随访结束,WRF组全因死亡率为70.5%(31/44);非WRF组全因死亡率为46.9%(30/6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资料中的收缩压、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钾以及是否发生WRF是严重ADHF患者发病6个月后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严重ADHF患者合并CKD是其发生WRF的危险因素,而WRF又增加了严重ADHF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3.634,95%CI(1.638,8.086),P=0.002〕、血糖〔HR=1.077,95%CI(1.025,1.132),P=0.002〕、α-HBDH〔H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钠〔HR=1.068,95%CI(1.029,1.109),P=0.001〕是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相关,高水平的血钠可能会增加其术后院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李霞  张维龙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8):180-183,179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水平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且年龄>65岁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入院时即抽取静脉血行HMGB1、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化、血常规等检查。并对入选的患者随访1年,观察1年内患者终点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确定其与HMGB1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9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组患者HMGB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T-proBNP、射血分数以及血清HMGB1水平与急性心衰患者1年内的全因病死率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与年龄、NT-proBNP、射血分数比较,HMGB1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具有更好的评估价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一步证实血清HMGB1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发生心血管终点不良事件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HMGB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者,表明HMGB1可以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贫血是其常见表现,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 分析伴贫血HS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5例HSPN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肾外表现(关节/腹部)及高血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钙、血磷、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RBC)计数〕、病理资料(包括IgG沉积、IgM沉积、IgA沉积、C3沉积、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肾小管萎缩、小动脉病变、新月体率、肾小球硬化率、病理分级)。按照患者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对患者随访至2019年12月,随访终点事件为复合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绘制肾脏预后不良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肾脏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贫血组63例,非贫血组132例。贫血组年龄、肾外表现、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尿RBC计数水平高于非贫血组,血红蛋白、血钙、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eGFR低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患者小动脉病变比例及新月体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年龄、24 h尿蛋白与肾小球硬化率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贫血组肾脏累积生存率低于非贫血组(χ2=4.675,P=0.031)。结论 伴贫血HSPN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相对较严重,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年龄、24 h尿蛋白与肾小球硬化率是伴贫血HSP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存活87例,死亡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年龄、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病程均明显小于或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入院后次日TC、TG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而HDL、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庄鑫  汪海洲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346-4350
目的 评估血乙醇水平对饮酒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武进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饮酒后发生mTBI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8例,根据血乙醇水平分为饮酒组(<80 mg/dl,n=33)和醉酒组(≥80 mg/dl,n=25)。收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资料,并于出院3个月后,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评价患者非语言处理速度,格拉斯哥预后扩展量表(GOS-E)评价预后。结果 两组入院时留观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意识丧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醉酒组WAIS非语言处理速度评分为(102.4±12.3)分,高于饮酒组的(93.6±12.7)分(t=2.518,P=0.014)。55例患者完成GOS-E评估,其中11例(20.0%)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为13~14分〔OR=3.93,95%CI(2.23,7.19)〕、血乙醇水平≥80 mg/dl〔OR=4.67,95%CI(1.08,5.46)〕是m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乙醇水平≥80 mg/dl的患者GCS评分降低、意识丧失风险增加,损伤3个月后存在非语言处理速度降低、认知功能恢复不足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8.
贾绮宾  李笠  阴英  黄聪  肖彬  蓝宇 《北京医学》2009,31(1):16-19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108例,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Child A级组(53例),Child B级组(30例)及Child C级组(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分别取肘静脉血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①Child A、B、C三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5.9mg/L、29.1mg/L和26mg/L,前白蛋白为207mg/L、110.2mg/L和76.2mg/L,胆固醇为4.5nmol/L、3.6nmol/L和2.3nmol/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Child A、B、C三组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13.4μmol/L、31.5μmol/L和58.53μmol/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凝血酶原时间三组分别为14.5s、15.7s和20.2s。而凝血酶原活动度为84.1%、62%和37.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Child C组死亡的6例中,血清前白蛋白〈100mg/L,总胆汁酸〉30μmol/L,胆固醇〈2.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结论除血清白蛋白符合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分级意义不大。而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的分级及判断预后更具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