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共10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血糖值分为糖尿病组126例、新发现高血糖组359例和血糖正常组531例,观察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是否予以机械通气、抗生素和输血治疗情况。结果新发现高血糖组病死率22.8%(82/359),明显高于糖尿病组的12.7%(16/126)、血糖正常组的5.1%(27/531)(均P〈0.01),糖尿病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02)。新发现高血糖组需要机械通气、输血、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均较其他两组高。结论高血糖是增加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和预示预后差的重要因素,新发现高血糖患者较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血糖波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32)和死亡组(n=50),对比2组患者入院时即时血糖(GluAd)、住院期间平均血糖(GluAv)、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幅度(GluSD)及血糖变异系数(GluCV)差异。同时分析GluAd、GluAv、GluSD及GluCV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2组GluAd及GluA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组GluSD及GluCV则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同时经ROC分析显示,GluAd及GluAv对于患者预后无预测作用,而GluSD及GluCV对患者的预后存在预测作用(P<0.05),且GluCV的预测作用更准确(P<0.05)。结论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且以GluCV的预测作用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血乳酸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结论指导临床,对于血乳酸升高的患者早期进行治疗。方法收集83例血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42例),比较两组的血乳酸监测指标,APACHEⅡ评分及其他反映器官功能的指标,以相应的血乳酸指标进行量化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死亡组入ICU血乳酸值、血乳酸峰值、pH值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值、pH值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乳酸、pH值是评价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血乳酸值≥5.5 mmol/L应警惕患者有较差的预后,应早期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尽早纠正休克改善组织缺氧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ICU治疗的392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量应用抗生素、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合并肺部慢性疾病史、应用抑酸药物、低蛋白血症为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OR均大于1,P〈0.01或P〈0.05)。结论对影响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加以预防,可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的影响.方法:PICU收治患儿262例,根据患儿入院时空腹胰岛素水平分为正常胰岛素组(正常组)112例,胰岛素轻度升高组(轻度组)78例,胰岛素重度升高组(重度组)72例,检测患儿血液常规及生物化学指标,记录患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预后.结果:与对照组和轻度组比较,重度组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SOFA评分较高,而PICS评分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休克发生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神经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胰岛素轻度升高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轻度组比较,重度组WBC、CRP、FBG、BUN、LDH及CK-MB水平显著升高,而Ca2+则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死亡率高于正常组及轻度组,P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轻度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PICU患儿胰岛素水平对预测患儿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临床特点及影响血流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3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GN鉴定卡检测血液中病原菌,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诊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按有无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血流感染组(n=65)和无血流感染组(n=65),血流感染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31)和存活组(n=31)。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Ⅱ)评分、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动脉插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引流管、导尿管及胃管等)、输血及抗菌药物使用等临床资料,分析ICU患者血流感染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30例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65例,无血流感染患者65例。血流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6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0株(76.92%),革兰阳性菌15株(23.08%);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36.92%(24/65)]、肺炎克雷伯菌[24.62%(16/65)]、鲍曼不...  相似文献   

7.
影响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ICU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现状,识别影响ICU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并随机对医护人员实际洗手状况进行调查。结果:90%的护理人员对洗手会降低医院的感染率持有肯定的态度,护理人员各项洗手率的依从性较低为27.45%。结论:ICU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工作繁忙程度是影响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入院时MEWS评分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3月15日至2017年7月15日收治的EICU患者入院时的各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相加得到入院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主要结局为患者24、48 h及院内死亡,采用ROC曲线评估MEWS评分对预后预测的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MEWS评分对EICU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MEWS评分预测患者24、48 h及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734和0.738,MEWS评分预测患者24、48 h及院内死亡的截断值均为5分。结论入EICU时,MEWS≥5分对患者24、48 h及院内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对EICU患者病情做出快速判断。  相似文献   

9.
黄慧敏  唐雯  梁玉坚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382-1386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发生前及心肺复苏时的多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发生心搏骤停患儿94例,收集相关的人员、时间等系统因素以及心搏骤停发生前和心肺复苏时的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即恢复自主循环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94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61例(65%),不同心搏骤停发生时间段、心搏骤停发生日期、管床护士经验、初级值班医生资质、上级值班医生资质,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镇痛,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肾上腺素、补钙、抗心律失常药物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住PICU时间,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镇静药物、中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补碱,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搏骤停发生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时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及心肺复苏时间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胸外按压、补碱者以及心肺复苏时间≥30 min者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  相似文献   

10.
Yue JF  Wu DW  Li C  Zhai Q  Chen XM  Ding SF  Du BF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60-264
目的 以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诊断标准分析入住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和预后,并探讨影响患者ICU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综合ICU≥24 h的544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AKIN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肾功能正常组、AKI Ⅰ期组、AKIⅡ期组和AKI Ⅲ期组).结果 (1)544例患者中,符合AKI诊断标准191例(35.3%),其中AKI Ⅰ期组81例(14.8%),AKIⅡ期组45例(8.2%)、AKI Ⅲ期组65例(11.9%).(2)AKI(Ⅰ+Ⅱ+Ⅲ期)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48%比11%,OR=7.48,95%CI4.831~11.587,P<0.001).住ICU病死率随AKI分期加重而增加:AKIⅠ期组37%,AKI Ⅱ期组51%,AKI Ⅲ期组60%.(3)AKI各期均为影响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为内科疾病、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存在慢性基础疾病、APACHEⅡ评分、需要使用机械通气及肾脏替代治疗.结论 AKI的发生和分期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即使是轻度AKI患者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AKIN标准对ICU患者发生AKI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AKIN criteria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in 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o further identify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noses of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544 adult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 24 h to a comprehensive ICU with 16 beds in teachi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Based on AKIN criteria, thes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NAKI (no AKI), AKI Ⅰ ,AKI Ⅱ , and AKI Ⅲ respectively. Results ( 1 ) Of the patients, 191 (35.5%) fulfilled the criteria for AKI ( 14. 8% had AKI Ⅰ 8. 2% had AKI Ⅱ and 11.9% had AKI Ⅲ ). (2)Mortality in the ICU was much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KI than in patients with no AKI (48% vs 11%, OR 7.48,95 % CI 4. 831 - 11. 587,P<0. 001 ). The mortality rate was 37% for AKI Ⅰ group, 51% for AKI Ⅱ group and 60% for AKI Ⅲ group. (3)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each AKIN category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CU mortality.The other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ICU mortality included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 septic shock, preexisting chronic illness, APACHE Ⅱ score, the number of failed organ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CRRT.Conclusions The AKIN category closely relates to the prognos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ven the mild degree of AKI with a much higher mortality rate than the patients without AKI. The AKIN criteria has some direc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KI and to the predic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重症医学科(ICU)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0年6月收住ICU的成年休克患者共58例。对纳入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48h血乳酸值,以后每24h测定一次,直到血乳酸降至正常范围内或出院或死亡;计算6h、24h的乳酸清除率,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2例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2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17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3.92±17.59)岁;平均APACHEⅡ评分20±4,血乳酸(9.04±2.55)mmol/L;死亡组入住0h、6h、24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5),而两组高乳酸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于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6h、24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龄严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WRF)的影响因素,以及WRF对严重AD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1月—201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因严重ADHF住院的高龄(年龄≥80岁)患者108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以入院7 d血肌酐较基线资料升高>0.3 mg/dl或>25%为WRF的诊断标准,并将患者分为WRF组和非WRF组。随访6个月,记录严重ADHF患者发病6个月后的全因死亡。分析所有患者发生WRF的影响因素,以及WRF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87.1岁。WRF组44例患者,非WRF组64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资料中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是否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是严重ADHF患者发生WR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截至随访结束,WRF组全因死亡率为70.5%(31/44);非WRF组全因死亡率为46.9%(30/6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资料中的收缩压、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钾以及是否发生WRF是严重ADHF患者发病6个月后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严重ADHF患者合并CKD是其发生WRF的危险因素,而WRF又增加了严重ADHF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方法2003-2006年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制定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治方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方面入手,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结果ICU抗感染疗效大为提高,多重耐药菌株显著减少,ICU院内感染率2003-2006分别为39.6%、35.4%、31.2%和28.5%,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临床药师在ICU的药学服务,对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衰弱患病率高,衰弱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早期识别衰弱,及早进行干预可能会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目前关于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合并衰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因各种病因于2017年4月-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年龄≥65岁的HFpEF患者95例,均处于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患者的衰弱状况并分组,分数<3分为非衰弱组(包括衰弱前期和无衰弱)(n=64),分数≥3分为衰弱组(n=3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吸烟史(>20支/年即认为有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卒中、外周血管疾病)以及多重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铁、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右心室内径、E/A〕,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估营养风险,同时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者定义为多重用药,采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公式计算患者的共病指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HFpEF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衰弱组年龄、多重用药比例、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高于非衰弱组,ADL评分、IADL评分、清蛋白水平低于非衰弱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非衰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多重用药是老年HFpEF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HFpEF患者合并衰弱的发生率为32.6%,年龄、多重用药是老年HFpEF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华峥 《中外医疗》2012,31(36):29-30
目的分析血糖不稳定指数在评估重症监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这些患者在24h内每隔2h的血糖变化情况,并计算血糖不稳定指数、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标准差、平均值、变异系数以及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观察患者1个月后的转归情况,运用ROC曲线评估患者血糖不稳定指数和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7.5%,血糖不稳定指数ROC曲线下的面积优于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标准差、平均值、变异系数以及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ROC曲线下面的面积。血糖不稳定指数与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重症监护患者入院24h内,血糖不稳定指数与患者预后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李霞  张维龙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8):180-183,179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水平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且年龄>65岁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入院时即抽取静脉血行HMGB1、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化、血常规等检查。并对入选的患者随访1年,观察1年内患者终点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确定其与HMGB1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9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组患者HMGB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T-proBNP、射血分数以及血清HMGB1水平与急性心衰患者1年内的全因病死率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与年龄、NT-proBNP、射血分数比较,HMGB1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具有更好的评估价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一步证实血清HMGB1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发生心血管终点不良事件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HMGB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者,表明HMGB1可以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陈莹  郑辉  何玉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335-342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的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逐年增加,营养状况与老年患者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但有关老年HF患者营养状况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合并冠心病的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营养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201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西区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HFpEFⅡ~Ⅳ级合并冠心病患者379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因HF再入院和HF全因死亡情况。以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将患者分为无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0~1分,n=42)、低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2~4分,n=181)、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5~12分,n=156),比较三组间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1年内因HF再入院和1年内HF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ONUT评分、GNRI、PNI对患者1年内因HF再入院和1年内HF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24 h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探讨其与心衰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NYHA分级,其中NYHA分级Ⅰ~Ⅱ级19例,Ⅲ级27例,Ⅳ级16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对心衰患者进行血清CHE活性的测定。结果 NYHA分级Ⅰ~Ⅱ级血清CHE活性为(8340±2049)U/L,Ⅲ级为(6137±1759)U/L,Ⅳ级为(5126±1599)U/L,CHE活性在心功能Ⅰ~Ⅱ级与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心衰严重程度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吴振西  尹欣  王联发  陈训 《医学综述》2009,15(17):2717-2719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室功能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122例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和20例对照组血浆BNP浓度;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纽约分级(NYHA)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4,P<0.001),治疗后随心功能好转BNP浓度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较好地反映左室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