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2.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对51名正常人和61例中风病人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进行了记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正常人51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2岁。中风病人61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4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0—14岁正中神经,胫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年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美国脑电图学会推荐操作标准,对180名0-14岁健康小儿同时进行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测试。获得各年龄组主要波群峰潜伏期、峰间潜伏期、传导速度及侧间差正常值,传导速度最不受身长、肢长影响,可列入SSEPs判断指标,SSERs在小儿时期的发育以周围段传导速度最快、脊髓次之,颅内最慢,周围传导功能大都在生前已发育,而中枢段主要在生后。  相似文献   

5.
按美国脑电图学会推荐操作标准,对180名0-14岁健康小儿同时进行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_s)测试。获得各年龄组主要波群峰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传导速度及侧间差正常值。传导速度最不受身长、肢长影响,可列入SSEP_s判断指标。SSEP_s在小几时期的发育以周围段传导速度最快、脊髓次之、颅内最慢。周围传导功能大都在生前已发育,而中枢段王要在生后。  相似文献   

6.
正常儿童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健  许克铭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0):560-56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116例颅内幕上肿瘤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其中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转移瘤、表皮样囊肿等。在116例中,98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表明,颅内幕上肿瘤SLSEP总异常率为82.8%,其中位于额叶、顶叶、额顶叶或半球深部者异常率较高。作者还观察到,幕上恶性肿瘤的SLSEP异常率和异常程度比良性者高。研究结果提示,SLSEP的测定对颅内幕上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比较了髓内、髓外病变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在鉴别髓内、髓外病变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32例病人来自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6~75岁。髓外病...  相似文献   

9.
对136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SEP异常62例(45.6%),轻度异常57例,中度异常5例。SEP异常主要表现为N_3波潜伏期延迟,N_1、N_2、P_3波波幅不对称。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神经机能障碍。SEP可作为早期发现冠心病病人神经系统异常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囊出血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立体定向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家兔内囊出血动物模型,观察内囊出血前后家兔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改变。结果:家兔内囊出血后,脑组织出现明显的占位血肿;造模后不同时点,SLSEP中P1-N1的峰间潜伏期较出血前均明显延长(P<0.01);N2-P1峰-峰值较出血前均明显减小(P<0.01)。结论:内囊出血可阻碍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导致SLSEP中P1-N1的峰间潜伏期延长;N2-P1峰-峰值减小。  相似文献   

11.
对120例健康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按不同性别、年龄分为成年组(3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结果表明,SEP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问期(1PL)的平均值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男、女组间,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却有明显差异。Erb点电位(N_9)及颈髓电位(N_(13))的PL与臂长、身高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因此,临床判断病人的SEP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臂长。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并注意选取正常值范围的界限,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脊髓压迫症的经颅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对脊髓功障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9例脊髓压迫症的病人进行MEP和SLSEP检测。结果:所有病人的MEP和SLSEP检查的异常结果与临床脊髓压迫症的部位相关,无假阳性结果。EP和SLSEP的异常率分别为75.8%、74.3%,MEP出现波幅下降或缺失比SLSEP多见,而SLSEP更常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在临床上无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的病人中.分别出现25.0%的MEP异常(2/8)或66.7%的SLSEP异常(16/24)。结论:MEP和SLSEP均有助于脊髓功能障碍的诊断,甚至能先于临床表现提供一些亚临床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录了144例正常成人的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其中50岁以上年龄组100例(男性80例,女性20例),50岁以下年龄组44例(男性22例,女性22例)。刺激正中神经,从刺激同侧记录锁骨上电位,从刺激对侧的头皮上记录分析半球50ms以内的成份。结果,半球各波愈向后变异愈大;波的峰潜时男性50岁以上者较50岁以下者延长,男性较女性为长,女性各年龄组之间各波的峰潜时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在检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时应注意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和记录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斌  王玮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3):290-291,297
目的改进传统的大鼠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刺激和记录技术。方法SD大鼠16只,体质量(225±25)g,随机分为传统SEP检测组(A组)、改进SEP检测组(B组),分别记录比较所得SEP波形。结果B组检测到稳定的标准SEP波形[P1波潜伏期(11.85±0.23)ms,N1波潜伏期(23.13±0.73)ms,P1-N1波幅(0.21±0.05)mV],各项指标与A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SEP刺激和记录技术创伤小,更适合于慢性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病人体感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P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健、患侧的P15、P25、P40。结果:S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01)。S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P<0.05)。结论:S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同时记录了30名健康老年人(60~83岁)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和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发现:BAEP的Ⅰ波峰潜时,Ⅰ~Ⅲ,Ⅲ~Ⅴ峰间传导时间及SSEP的NCV、N_(20)-N_9-W、W值,在部分健康老年人可出现明显延长。Ⅰ~Ⅲ、Ⅲ~Ⅴ峰间传导时间、N_(20)-N_9-W值与W值的延长无同步关系。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老化与实际年龄的不一致性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老化程度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实验在22只Wistar大鼠上进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夹闭3min时,皮层体感区诱发电位P波幅值、皮层细胞外钙离子活度及皮层内氧分压分别由正常对照值96.5μV、0.55mmol/L和1.66±0.45kPa降低了52.7%(n=7)、45.8%(n=10)和20.5%(n=5),其中钙离子活度与对照值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放夹后再灌流的早期(1~3min)上述三项指标较夹闭时有更进一步下降,此后逐步恢复,至再灌流10~15min才达到正常水平。本文实验结果表明再灌流早期脑组织损伤继续存在,甚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对26例老年Ⅱ型糖尿病进行视觉和体感诱发电位(EP)检查,视觉诱发电位(SEP)异常16例(61.54%);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14例(53.85%)。两种检查至少有一项异常者共25例,总异常率为96.16%,其中有6例(23.08%)无临床症状。认为EP检查灵敏度高,检出异常率高,对老年Ⅱ型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地氟醚和七氟醚对神经外科手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30例,每例应用地氟醚和七氟醚,分为地氟醚组和七氟醚组(n=30).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肌松、SEP和血流动力学.维持BIS范围35~45,肌松消失,血流动力学平稳,调节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0.3、0.6和0.9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时分别吸入不同浓度麻醉药.记录四肢吸入麻醉药前(基础值)、达到各呼气末浓度(T1、T2、T3)和吸入麻醉药吹尽时(回归值) S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计算与基础值比较所得的百分率.结果与基础值的潜伏期比较,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下肢地氟醚组T1、T2及T3,右上肢地氟醚组T2及T3,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上肢七氟醚组T2及T3,右下肢七氟醚组T1、T2及T3的潜伏期延长(P<0.05),其百分率随着吸入麻醉药物剂量的增加,潜伏期随之延长;与基础值的波幅比较,左上肢、左下肢地氟醚组T1、T2及T3,右上肢地氟醚组T1,右下肢地氟醚组T1及T2,左上肢七氟醚组T1,左下肢七氟醚组T1及T3的波幅下降(P<0.05),尤其在T1时下降最明显.与地氟醚比较,左上肢和左下肢T1、T2、T3的潜伏期和波幅、右上肢和右下肢T2、T3的潜伏期和右下肢T1的波幅,七氟醚的抑制作用小(P<0.05).结论地氟醚和七氟醚对SEP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加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并且地氟醚的抑制作用强于七氟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耳鸣与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VBI)的关系。方法对有耳鸣的VBI患者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听力检查,以无耳鸣的VB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耳鸣组各波的潜伏期(PL)明显延长,波I最显著,随着各波的出现,这种差异变小,各波峰间期(IPL)改变不明显,常有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结论 耳鸣应是VBI的常见或早期症状,BAEP有助于VBI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