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望面色,即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历代中医文献在有关望诊的著述中颇为注重望面色,尤其《内经》中就有关于望面色的详细记载。兹将有关论述,作一浅析。一、来源及意义色诊来源于五行学说,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是为人食天地间的五气、五味所化,乃内脏生气的外荣现象。《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  相似文献   

2.
正《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成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的养生自然应  相似文献   

3.
<正>口中异味是指非饮食因素造成的口中异常的味道,可见于口腔、鼻咽等局部病变,也可见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与推演,将五行同五脏、五味等联系起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素问·宣明五气》言:"酸入肝,辛  相似文献   

4.
正时下,有些人的饮食习惯是过于偏食,对于酸甜苦辣咸各有偏爱。有的是无辣不欢,有的是嗜甜如命,还有些人从不吃苦。殊不知,在任性地满足着自己味蕾的同时,五脏却遭了殃。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对应的是肝、脾、心、肺、肾,各有其作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  相似文献   

5.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4,19(4):13-14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恶对五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现本人对该篇所言的五脏所恶的论述有异议,认为是否以讹传讹,或者是文字错误?本人认为应表述为:“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燥,肝恶风,脾恶湿,肾恶寒,是谓五恶。”较为贴切妥当。现就本人对五脏所恶的论述,提出见解,拙见浅论如下。1 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的关系《灵枢·邪客》云:“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共通。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相关,类属五行。人和自然界一个统一体,气机相互呼应,息息相通。人…  相似文献   

6.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脏象何如?……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几句经文,在藏象学说中历来多不大为医学重视。“通于夏气”、“通于秋气”、“通于冬气”、“通于春气”、“通于土气”多解为五脏与四时气候相应;“阳中之太  相似文献   

7.
咳嗽是临证的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为详细,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因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笔者临证治疗多例咳嗽,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因此《黄帝内经》对于临床治疗咳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不能拘泥于肺咳,而应强调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8.
五、心为噫《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言五脏气机失调各自出现的特殊症状,称为“五气所  相似文献   

9.
五味的归经最早见之于《素问·五藏生成篇》谓:“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至真要大论》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自《素问》提出了五味的归经后,历代医家沿用至今,载于中医院校  相似文献   

10.
心象解     
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各有其阴阳五行所属及其所应之象,在确定心有实际中医解剖学基础的前提下,以五脏心的部分应象为例,心为阳、五行属火、其色赤、五方为南方、四时为夏、日中时、上为荧惑星、其畜羊、其畜马、为君主之官.这种涵盖事物如此广泛的应象分属方式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确有一定缘由?文章通过《黄帝内经》中所载的上述部分心所应...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对此称为“五味所入”。如《素向·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据此理论,五味对五脏当分别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在众多的药物中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内经》既说“目者,肝之官”,又说“目者,心之使”,二者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目者,肝之官”,语出《灵枢·五阅五使》篇。该篇提出五官为五脏之外阅,可以候五脏之病,并指出“肝病者(此目)青”,因而在分配五官时,将目归属于肝。这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五脏开窍的划分是一致的:“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之所以为肝之外候,主要是营养来源的关系。《内经》虽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却又强调“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13.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是为五病。”“嚏”,指喷嚏而言。“肾为嚏”,即肾气逆乱而发生喷嚏之证。但细玩此文全是论述五脏气机逆乱所致病证的,而喷嚏的发生机理与肺有关,与肾气逆乱无关。把“喷嚏”释为肾气逆乱的必见证候,似有不妥。笔者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14.
髓海循环不足综合征,现代医学为脑脊液循环阻滞综合征,也就是中枢神经引起的全身疾病。此病在黄帝内经有诸多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用搏坚而长脉象诊断中枢神经引起心、肺、肝、胃、肾的病变,搏坚丽长脉象也是鉴别诊断五脏所藏神、魄、魂、意、志的状况。《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日“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进而搏坚而长脉象诊断全身疾病,搏坚而长脉象就是笔者发现的髓海循环不足脉象。黄帝内经在治则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与笔者在长期临床当中就是先治髓海循环不足,不谋而合。此病的发现,能解决最为困惑医学界的精神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心理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等,并包括全身因髓循环不足,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疾病。能够做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目“治未病,治为乱。”预防治疗。开创了发现新病种,治愈此病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肾"论治骨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生髓,髓又充于脑和骨,肾精充足则骨骼坚强有力,反之则骨骼萎软不用。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髓,肾主骨,是谓五主。”《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笔者依此理论从肾论治多种骨伤科病症,每获佳效。现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对肺系疾病认识主要有以下特点:将五行理论与六气、脏腑、十二经络融合;重视五脏间相互关系;重视节气因素,尤其是六气的影响;善用《黄帝内经》中的气机升降理论;重视《黄帝内经》药物性味理论分析具体用药。由此可见,研究李东垣的学说,不应只关注"脾胃""补土",或部分方剂的应用,还应了解其理论来源、整体特点。李东垣对肺病相关病机分为以下几类:脾-肺,脾-心-肺,心-肺,肝-肺,肾-肺。就五脏间关系而言,李东垣多以心、肝为实证,肺、脾为虚证;论脾、心、肺病机较简单,论肝、肾则多涉及他脏。其中,因脾土为肺金之母,心火易刑克肺金,尤其重视心、脾对肺的影响。因而在治法上,偏向于温补肺脾、清泻心肝,善用培土生金以及清火润燥。  相似文献   

18.
音符养生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183;五常政大论》、《灵枢&#183;五音五味》等篇章中,就将五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起来,认为五音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记》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病也。”  相似文献   

19.
眼视万物,为人的视觉器官.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眼为人体的局部器官,其与五脏息息相关,尤其与肝肾的关系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日:"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古代医家又发现目珠的发育、视觉的功能与肾精关系密切,由此又提出"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最为贵".为此本文试就目与肝肾的生理病理关系,及目疾从肝肾论治,作一粗浅认识. 1 肝肾与目的生理联系 1.1 肝开窍于目  相似文献   

20.
“五味所入”又称为“五入”或“五味所合”,是指中药中的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心、肝、肾五脏.“五味所入”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它是指导中医临证用药、中药归经以及食疗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自先秦战国时期提出后,历代相传,至今仍受到中医药界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