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小探头(EMU)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常规内镜诊断的265个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MU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共265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103个,胃148个,十二指肠14个;腔外压迫8个,余257个为腔内病变;间质瘤122例,异位胰腺32例,静脉瘤12例,静脉曲张16例,囊肿20例,脂肪瘤41例,息肉14例。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结论 EMU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有定位作用,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后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30例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扫查特征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在230例患者中剔除壁外压迫29例,包括消化道肿瘤、胆胰疾病等,对剩余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超声内镜下病变<5 mm者69例(41.4%),5~10 mm者78例(46.7%),病变>10 mm者20例(12.0%);息肉40例,平滑肌瘤42例,脂肪瘤14例,间质瘤43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2例,性质待定5例。148例病灶接受内镜或腹腔镜下切除治疗,与最后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89.86%(133/148)。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普通内镜常不能作出较准确诊断。近年开展的消化道超声技术介入内镜检查(EUS),无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我院应用EUS检查并就其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7.
8.
患儿,女,5岁,头面部、上脚背及四肢伸侧反复出现暗红色斑片、斑块及结节一年,用地塞米松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即复发。因皮报加重,自觉疼痛伴发烧,于1994年9月1日入院治疗,初步诊断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ElevatumDiutinum简称EED)。入院时体温38℃,痛苦面容,皮损呈多彩世,双耳廓红肿,有硬韧感。面颊、上胸背、双手指背及四肢伸侧可见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斑片、斑块。斑块边缘隆起,境界清楚,触Z硬韧,分布对称。红肿显著的度损有阵发性疼痛,部分度损中央有轻度萎缩及色素沉着。化验及辅助检查:WBCI.28X10。/…  相似文献   

9.
华瑞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7,6(2):89-90,F003
患者男,70岁。因排大便困难伴大便变细并进行性加重一月余、小便不尽十多年而就诊。体检:腹软,未触及肿物,可触及胀满的膀胱,边界不清,压之有尿意。肛诊触及增大的前列腺,约4×4×1.5cm大小。B超检查:双侧肾积水。临床拟诊:1.前列腺肥大症伴慢性尿潴留:2.不排除结肠癌。  相似文献   

10.
经直肠腔内超声在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疾病的经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病变患者50例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腺性膀胱炎10例,膀胱癌20例,凸向膀胱的前列腺肥大20例三组),观察其形态回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并测量其血流参数。结果:三组病变血流特点各有不同。膀胱癌组静脉的显示率比其它两组低,膀胱癌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比其它两组高,前列腺肥大组的阻力指数(RI)比其它两组高,以上三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病变的经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鉴别诊断比较经腹壁超声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灶的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灶少见。本文报道经病理证实或具有特征性X线征象的球部隆起病灶15例,其中腺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布氏腺增生2例,异位胃粘膜2例,痘疹状糜烂1例,溃疡周围粘膜水肿4例和假性息肉2例。结合文献复习,本文着重对良恶性隆起病灶的鉴别诊断和病因可能性的诊断程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按新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食管不同息肉样隆起病变的X线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和良恶性鉴别水平.方法 经病理证实,通过食管低张双对比造影发现,病变直径<3 cm的食管息肉样隆起病变42例,其中食管癌23例,平滑肌瘤11例,息肉 3例,食管囊肿、乳头状瘤、孤立性静脉瘤、炎性假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食管常见肿瘤中,食管癌诊断符合率91.3%,平滑肌瘤符合率90.9%,息肉为66.7%,在剩余的5例少见病中,总诊断符合率为40%.食管息肉样隆起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总正确率为90.5%.结论 X线钡餐检查在食管息肉样隆起病变中,对于食管癌和平滑肌瘤的诊断以及在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6年1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10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的内科止血对症治疗,治疗组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消化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住院时间、肠鸣音由亢进转为正常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分析病例发现,经过内镜止血的治疗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住院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止血治疗技术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比常规止血治疗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一线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经超声微探头检查,其中,61例行胃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超声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超声诊断的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见于6例,黏膜下肿瘤84例,食管癌19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食管外压性改变6例。61例高频电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6.7%。结论超声微探头不仅可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作出准确判断,并可依据回声推断其病理性质(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16.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胃肠双重造影、超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 3~ 66岁 ,平均 47岁。临床表现腹痛 5例 ,腹泻 3例 ,恶心 4例 ,呕吐 3例。 6例全部进行了胃镜和小肠造影检查 ,4例进行结肠镜检查 ,2例进行胃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病理证实病变累及食道 1例 ,胃部 5例 ,十二指肠 4例 ,小肠 3例 ,结肠 2例。结论 :胃肠道双重造影和内镜检查时 ,胃肠道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亦不一样。现将我部1996年11月-1999年12月胃镜检查500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的对130例血便、腹泻、腹疼患者进行了结肠双对比灌肠。发现73例结肠内存有隆起性病变。被证实的60例涉及有15种疾病。本文分析了隆起性病变的双对比造影表现征象,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隆起病变的病理基础,发病情况及恶性潜能。从表现出的大小、单发、多发、形状特征的不同,联系临床对所遇疾病进行了诊断分类及鉴别诊断的探讨。提出以隆起性病变用作X线表现的命题,从而避免与各种息肉病的混淆。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原因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随着急诊胃镜的广泛开展,发现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食道炎也是引起出血不容忽视病因.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48岁.近3个月经常做跳绳运动,逐渐出现右股内侧疼痛,因近期疼痛加重且出现包块就诊.查体: 轻度跛行,右下肢外展受限,右股内收肌上部可触及一约5cm×3cm肿块,无明显移动,质韧且有轻度触痛.超声所见: 右股内收肌近端肌纤维与肌腱移行处探及一4.4cm×2.2cm稍强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未见包膜回声,切面内呈团簇状强回声,可见周边血流信号(图1,2).超声诊断: 右股内收肌骨化性肌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