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肿瘤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的肿瘤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其中38例同时修补颅底。结果本组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全部病人获35~85个月随访,平均49.7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9例,带瘤生存8例,其余23例无肿瘤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2例,病侧听力下降、耳鸣5例,手术侧眼球运动障碍3例,张口受限5例。结论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的肿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放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11例侵及颅底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11例患者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全部患者随访10-4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2例,带瘤生存1例,其余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生活质量良好。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1例:患侧听力下降、耳鸣各1例;张口受限1例。结论 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复发鼻咽癌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其疗效满意,可作为放疗术后复发广泛侵及颅底的鼻咽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肿瘤的并发症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颅底肿瘤患者,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40例患者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全部患者获1~70个月随访,平均30.7个月。1例术后第30天行面部创腔冲洗吸引时突发颈内动脉大出血休克死亡,因肿瘤复发死亡7例,与肿瘤无关死亡2例。带瘤生存5例,其余25例均无肿瘤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转移组织瓣部分坏死2例,腭小瘘3例,脑脊液漏3例,创腔感染2例,患侧听力下降、耳鸣5例,手术侧眼球运动障碍3例,张口受限5例,1例术后出现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d后好转,脱机拔管。无1例出现上颌骨坏死。结论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疗效满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可能性不大,可作为较广泛浸润颅底肿瘤手术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侵犯前中颅窝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有肿瘤巨大、呈分叶状且血运丰富。本文根据经颅眶入路的手术经验及肿瘤与翼突板的解剖关系,提出颅眶入路结合鼻内镜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1999年3月至2005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的11例经颅眶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0~21岁,平均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及鼻咽部肿物。诊断依据为CT、MRI及DSA,其平均径线为6.9cm。11例肿瘤均有颅内侵犯。经颅眶入路手术11次,其中5次联合面部切口,1次经鼻镜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3例(2例蝶窦残余肿瘤);伤口感染1例;复发1例。结论对于侵犯颅内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应先经颅眶入路,切除翼突板外侧部分肿瘤,联合鼻内镜手术切除鼻咽腔和蝶筛窦部分的肿瘤。  相似文献   

5.
岩骨位于中后颅窝底及中上斜坡交界处,其周围是肿瘤好发部位,肿瘤常侵犯并包绕岩尖、海绵窦、破裂孔、斜坡、内耳孔、小脑幕孔、Ⅲ-Ⅶ对脑神经。由于肿瘤位置深在,岩骨解剖复杂,其内部和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该部位的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至本世纪60年代,随着颅底手术人路的开展,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岩骨周围  相似文献   

6.
位于颅、面、咽等结构之间侵犯颅底邻近部的肿瘤,手术显露困难。我们采用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4例位于斜坡、蝶窦、筛窦、眶后等处的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侧颅底沟通肿瘤50例,着重于肿瘤部位、范围、病理与病例选择、术前计划、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1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无死亡病例。绪论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范围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利用不同工具和方法,争取一期全切肿瘤。重建颅底硬膜及颅骨结构,避免脑脊液漏。保留功能和容貌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位于颅、面、咽等结构之间侵犯颅底邻近部的肿瘤,手术显露困难.我们采用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4例位于斜坡、蝶窦、筛窦、眶后等处的肿瘤,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 男性,58岁.反复头痛近6个月于1995—05—17入院.自1994年11月底始感后枕及右额部阵发性钝痛,持续时间较短.2个月后症状明显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出现舌前部麻木,味觉减退.CT扫描:斜坡附近骨质均有明显浸润性破坏,双蝶窦及筛窦密度增高.提示:脊索瘤破坏斜坡,双蝶窦炎症.MRI检查:斜坡及蝶骨体编左侧处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呈中等  相似文献   

9.
颅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底脑膜瘤因有些肿瘤血供丰富,有些质地坚硬,有些向邻近静脉窦、血管神经呈侵袭性生长,引起局部占位效应及继发颅内高压、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等,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下面综合献及自己的临床所遇,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疗效并提高对其治疗的认识。方法:30例后颅底肿瘤患,全身总体情况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10例,Ⅲ级2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为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15例,Ⅳ级3例。全部患均的显微镜下行后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结果:30例患病理学分类为听神经瘤(12例)、脑膜瘤(10例)、表皮样囊肿(4例)以及畸胎瘤、神经鞘瘤、脊索瘤和滑膜肉瘤(各1例)。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9例。疗效优24例(80.00%),良4例(13.33%),差1例(3.33%),死亡1例(3.33%)。结论:术前精确诊断对手术的成功及预后非常重要。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延伸范围及大小。显微外科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经颈入路切除咽旁侧颅底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入路切除咽旁侧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咽旁侧颅底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入路。病理类型恶性迷走神经鞘瘤1例,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神经鞘瘤2例,血管瘤1例,多形性腺瘤1例。结果6例肿瘤均完全切除。2例恶性肿瘤术后放疗。仅1例恶性迷走神经鞘瘤术后并发颈静脉孔综合征,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8~5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于部分咽旁侧颅底肿瘤,经颈入路可完整切除肿瘤,该入路简捷、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发生规律、途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经病理确诊并经MRI检查发现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MR/资料,对鼻咽癌颅底侵犯方式、发生率及侵犯和转移的解剖部位进行研究。结果本组发生颅底直接侵犯84例(83.2%),颅底转移17例(16.8%)。颅底直接侵犯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蝶窦和鞍底、海绵窦、斜坡、颈内动脉管。颅底转移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管和颈静脉孔区域。结论鼻咽癌早期存在颅底淋巴结转移,通过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MRI研究,提高鼻咽癌颅底侵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靶区和放疗技术,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达到提高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分型与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6例颅底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脑神经损害36例,运动障碍27例,鼻咽部症状10例.根据肿瘤起源和发展方向,分为鞍区型18例,颅中窝型10例,颅后窝型17例,鼻(口)咽型6例,混合型5例.共行61次手术,其中经枕下远外侧3次,乙状窦后12次,乙状窦前6次,前方颅底8次,鼻蝶13次,颞下硬膜外5次,侧裂14次;肿瘤未能全切除者术后辅以放疗.结果 术后MR证实肿瘤全切除37例(66.1%),次全或大部切除19例(33.9%).死亡2例(3.6%),其中因感染死于术后2周1例,长期昏迷死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出现新的脑神经损害1例,偏瘫1例.随访45例,其中9例因肿瘤复发分别死于术后2~5年.结论 ①多数颅底脊索瘤术前可确诊,但需与侵袭性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鼻咽癌、软骨性肿瘤及颅颈段神经鞘瘤鉴别.②采用螺旋CT三维颅底和血管重建技术有助于了解骨质破坏程度和颅底大血管与肿瘤的关系,降低手术风险度.③临床分型有助于选择手术入路,有时需采用联合入路.④术后放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经眶颧弓入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眶颧弓入路开颅术在切除颅底脑膜瘤中应用价值。方法经眶颧纠正入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20例,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随访4个月~2年,17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在康复中,其中1例需人照顾。结论眶颧弓入路适用于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蝶骨嵴扁平型脑膜瘤、巨大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及部分岩斜脑膜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大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切除颅底斜坡区及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的疗效.方法以扩大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对14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其中脊索瘤9例,软骨瘤2例,垂体瘤、转移癌、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结果颅底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上颌骨复位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随访12~24个月,4例局部复发,其余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扩大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切除颅底肿瘤,较传统前方或侧方入路对脑组织损伤小,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无严重及长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下颌入路切除颅中凹底与颞下窝沟通肿瘤和术后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下颌入路及与额颞联合入路对11例此区域肿瘤行显微手术切除,手术重建包括硬膜修补、手术残腔消除及骨固定。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及严重残疾。12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下颌入路及与额颞联合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显露.可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使用显微技术,可靠重建颅底,及重视病人术后的功能和美观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蝶入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底脊索瘤病人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和中上斜坡13例,其中累及鞍内、鞍旁、蝶窦3例;呈侵袭性生长,累及中上斜坡和多组鼻窦2例。均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1例,无明显缓解4例;无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部分切除病例中,术后12个月复发2例,术后2年复发伴远隔部位转移1例。结论对于局限于鞍区或中上斜坡及向鼻旁窦方向侵袭生长的颅底脊索瘤,经蝶窦入路可以很好地显露病变。该入路切除病变操作安全、省时,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s (JNAs) are rare vascular tumors which arise in the nasopharynx of adolescent males. Patients with these tumors can be cured by surgery, which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Traditional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patients with JNAs have been via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Since 2000, howeve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JNAs has changed due to advances in endoscopic procedures and such approaches are standard for early stage lesions which are limited to the nasal cavity, nasopharynx and the paranasal sinuses.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endoscopic approaches for JNAs with skull base and intracranial involvement are being defined.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a JNA with skull base involvement who underwent an expanded endonasal endoscopic approach for a complete resection. Additionally,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endoscopic approaches to JNAs with skull base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