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CPB)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25-30 cmH2O,维持3-5秒,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4-8 cmH2O),并每隔10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记录术后呼吸机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在主动脉阻断前、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分别采集左右心房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术前、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24h和48h时血浆NE、TNF-帷 L-6、IL-8含量.结果 术后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主动脉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时,对照组右心房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左心房血(P<0.01);NE、TNF-a、IL-6和IL-8浓度在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 6h、12h时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减少白细胞的粘附、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CPB)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25—30cmH2O,维持3—5秒,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4—8cmH2O),并每隔10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记录术后呼吸机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在主动脉阻断前、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分别采集左右心房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术前、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24h和48h时血浆NE、TNF-帷L-6、IL-8含量。结果术后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主动脉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时,对照组右心房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左心房血(P〈0.01);NE-TNFa、IL-6和IL-8浓度在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时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减少白细胞的粘附、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CPB前和CPB结束及结束后1?6 h测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结果: 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 h OI?Cst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0.01),而RI?Raw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和P < 0.01)?结论: 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4℃混和鸟司他丁的低温合氧血及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常规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小时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后TNF—α、IL-6和IL-8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药物干预对体外循环后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MPS组和对照组,两组麻醉、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方法相同。MPS组术前静脉给予MPS 1g,术后分4次给予MPS 125mg/6h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T1=主动脉阻断前、T2=主动脉开放后5min、T3=主动脉开放后2h、T4=主动脉开放后6h、T5=主动脉开放后12h、T6=主动脉开放后24h、T7=主动脉开放后48h共7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血清水平变化;分别于以上前6个时点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算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PaO2/FiO2)。记录两组患者的ICU滞留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拔除时间。结果:MPS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10.24±2.12 h,对照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14.31±1.32 h,MPS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S组ICU滞留时间20.14±2.52 h,对照组ICU滞留时间20.32±2.8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MPS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PA-aO2、RI和PaO2/FiO2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只有在T5和T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对照组TNF-α、IL-6、IL-8水平明显高于MPS组,从T3到T5三个时点逐渐升高,到T6开始逐渐下降。MPS组IL-10水平从T2到T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T3时点达到峰值。结论:MPS干预可抑制TNF-α、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l0的水平,抑制了CPB后的炎症反应,减轻了肺损伤,对CPB术后有很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8):2558-256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前适应性间断通气对非通气侧肺组织损伤及凋亡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患者288例,经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单肺通气,观察组接受非通气侧肺组织术前适应性间断通气。对比两组插管后即刻、双肺通气时(T0)、手术结束前10min、单肺通气时(T1)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以及患侧正常肺组织凋亡分子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T0时,两组血清中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以及患侧正常肺组织凋亡分子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观察组血清中IL-1β、IL-8、TNF-α、MPO、MDA的含量以及正常肺组织中Bax、caspase-2、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患者低,血清中SOD的含量以及正常肺组织中Bcl-2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患者高。结论: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前适应性间断通气可有效减少非通气侧肺组织损伤,抑制正常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12 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 min、辅助循环30 min, 于CPB前(T1)、转流后60 min(T2)、停机后60 min(T3)、停机后120 min(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犬血浆TNF-α、IL-6和IL-10水平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2~T4时点实验组犬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可抑制犬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提示自体肺CPB可减轻常规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血液中氧自由基、促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肺叶切除术中需行单肺通气的60例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30例.U组术前给 于乌司他丁10000 U·kg-1,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单肺通气60 min、术后24 h抽取混合静脉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麻醉诱导后相比较,在单肺通气60 min、术后24 h时C组SOD明显降低(P<0.05),而U组的SOD明显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C组(P<0.05);两组MDA、IL-6、IL-8、TNF-α在单肺通气60 min、术后24 h时均显著升高(P<0.05),但U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对于开胸手术术中需单肺通气患者,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对胸腔镜单肺通气(OLV)肺癌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酚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各15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45min(T2)、90min(T3)及术后2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IL-10浓度。结果两组TNF-α、IL-6浓度T2时点明显高于T1(P〈0.05),IL-10浓度T3及T4时点明显高于T1(P〈0.05)。与C组相比,F组T3、T4时点TNF-α、IL-6浓度均较低(P〈0.05),IL-10浓度较高(P〈0.05)。结论氟比洛酚酯可减轻胸腔镜下肺癌手术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减轻ALI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将63例先心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33例,预充液中不加FDP.2组分别于术前,CPB后3、48 h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ELESI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及CPB后48 h TNF-α、IL-6、IL-8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 h对照组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CPB后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以明显减少TNF-α、IL-6及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12.
BiPAP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全髋置换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清醒后拔管组(A组,n=20)和深麻醉下拔管组(B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停用吸入麻醉药,仅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泵注维持麻醉,A组患者术毕即停药,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B组患者至拔管前即刻停药,深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立即进行BiPAP无创通气。记录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和BIS,BiPAP无创通气过程中动脉血气分析及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清醒时血压较术前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1),拔管后较拔管前血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B组患者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血气参数基本正常。B组患者舌后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1),A组患者苏醒期呛咳等并发症要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BiPAP适合于高血压患者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后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3.
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膝关节滑液(synovialfluid,SF)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含量,探讨IL-18和PGE2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提取54例膝OA患者(OA组)的关节滑液,9例对照组(正常组)膝关节液,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竞争法分别检测IL-18和PGE2含量,并对IL-18和PGE2两指标作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OA组膝关节滑液中IL-18和PGE2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IL-18浓度值为(28.768±13.575)×10-9ng/L,OA组IL-18浓度值为(72.303±40.130)×10-9ng/L(P<0.01)。对照组PGE2浓度值为(24.697±7.814)×10-9ng/L,OA组PGE2浓度值为(42.302±23.818)×10-9ng/L(P<0.01)。分析表明IL-18与PGE2有较强正相关关系(对照组r=0.76,P<0.001;OA组r=0.94,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OA组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L-18与PGE2可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糖介导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第3代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s)分为不同时间(24,48h)的对照组(F12)和高糖组(F12+4%葡萄糖)。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法观察细胞损伤程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水平以及采用RT-PCR测定FN,TGF-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mRNA表达。结果:①高糖明显抑制细胞增殖,24h和48h高糖组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比较,MTT吸光度值均明显下降(P〈0.001或P〈0.01);②高糖明显导致细胞损伤,24h和48h高糖组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培养液中LDH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01);③高糖培养24,48h均使FN,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01);④高糖使FN,TGF-β1和PAI-1 mRNA表达均上调。结论:高糖能够抑制HPMCs增殖,损伤HPMCs,并刺激HPMCs分泌更多的TGF-β1,CTGF,FN和PAI-1,从而使HPMCs细胞外基质生成增多、降解减少,最终导致腹膜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4年手术治疗的979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肿瘤直径大于6cm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7%;肿瘤浸润至浆膜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2.5%;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6%,70.4%,100%;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于1/2者淋巴结转移率为46.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依次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基甾体H42648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MTT实验,集落培养实验观察H42648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联苯胺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H42648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H42648作用K562细胞1~5d后,细胞计数和集落计数明显减少,第5d处理组的M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联苯胺染色OD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学观察其趋向成熟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4d后K562细胞膜上CD71表面标记表达阳性率为89.19%。结论:氨基甾体H42648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红系分化,提示该药可作为一种新型慢粒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剂。  相似文献   

17.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粒径对肝靶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polybutylcyanoacrylate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肝脏的靶向性,旨在筛选出肝靶向性最好的ADM-PBCA-NP。方法: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游离ADM组、(22.3±6.2)nmADM-PBCA-NP组、(48.6±9.2)nmADM-PBCA-NP组、(101.9±20.3)nmADM-PBCA-NP组、(143.5±23.5)nmADM-PBCA-NP组和(194.2±28.4)nmADM-PBCA-NP组。每组30只,经小鼠尾静脉按2mg/kg的剂量分别注射上述ADM-PBCA-NP或游离ADM。每组于给药后5,15,30min,1,5,12h各处死5只小鼠,分别提取肝、肾、脾、心、肺、血浆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的浓度。结果:12h以内除(22.3±6.2)nm组外,其他纳米粒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游离ADM组(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未测到或ADM浓度显著低于游离ADM组(P<0.05),肾脏组织中高浓度ADM维持时间不长;(101.9±20.3)nm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次为(143.5±23.5)nm组。(22.3±6.2)nm组的ADM浓度在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均未测到。各纳米组小鼠肝脏中ADM浓度在各时间段缓慢释放。结论:(1)一定粒径范围的ADM-PBCA-NP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具有缓慢释药的特点,降低了心脏等脏器的药物分布,是治疗肝癌较理想的给药系统。(2)100~150nm粒径的ADM-PBCA-NP肝靶向性最强,这为临床应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造血刺激因子对巨核系成熟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按(2,4,6,8,1 0)×1 05个/mL浓度加入半固体培养体系,体外培养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 eg),观察BMNC数与CFU-M eg生成数之间的关系;将BMNC分别加入含rmSCF rmTPO rm IL-3(3HSFs),rmSCF rm IL-3 rmTPO rm IL-6(4HSFs)或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F-CM)的液体培养体系中持续培养,从培养的第1 d开始每两天观察巨核系成熟细胞的生成情况。结果:当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按(2,4,6,8,1 0)×1 05个/mL浓度种入CFU-M eg培养体系时,CFU-M eg生成数随细胞种入数增加而增多;种入细胞浓度对CFU-M eg产率有影响,种入细胞浓度为1×1 06个/mL时,与种入细胞浓度为2×1 05个/mL,每2×1 05个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的CFU-M eg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3HSFs,4HSFs和F-CM均对巨核系成熟细胞体外扩增有促进作用。3HSFs和4HSFs的扩增作用明显优于F-CM,4HSFs的扩增效果优于3HSFs;3HSFs和4HSFs扩增体系扩增7 d效果最好,F-CM扩增体系扩增5 d效果最好。结论:3HSFs,4HSFs和F-CM均对巨核系成熟细胞体外扩增有促进作用;4HSFs扩增成熟巨核细胞效果优于3HSFs和F-CM;不同扩增体系扩增巨核细胞的最佳效果所需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9.
Sorcin蛋白质高表达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胃癌耐药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以胃癌细胞SGC7901和长春新碱诱导的耐药胃癌细胞SGC7901/VCR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两种细胞的总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电喷雾串联质谱(ESI-Q-TOF)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反义核酸技术分析差异蛋白与胃癌耐药的关系。结果:可溶性耐药相关性钙结合蛋白(sorcin)在SGC7901/VCR细胞中高表达,反义核酸抑制sorcin表达可增强SGC7901/VCR对长春新碱的化疗敏感性。结论:Sorcin蛋白质高表达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4种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并不孕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PCOS并不孕患者分为4组,每组30名。第1组直接使用氯米芬/氯米芬+尿促性素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第2组口服去氧孕烯2个周期,停药后按第1组方法治疗;第3组口服去氧孕烯2个周期和二甲双胍8周,停药后按第1组方法治疗;第4组行腹腔镜手术(卵巢多点打孔)。4组均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周期、体质量、卵巢体积、血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等改变,比较各组治疗后2月内周期排卵率、周期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和6月内妊娠率。结果:体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或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显著大于第1,4组,第4组大于第1组;月经周期均有显著性缩短(均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89);卵巢体积第1组增大,余下3组均缩小,组间比较第4组缩小明显大于第2,3组;血清睾酮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明显大于第1,4组,第4组明显大于第1组;血清LH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明显好于第1,4组,第4组明显好于第1组;周期排卵率各组分别为53%,72%,78%,76%,后3组显著高于第1组;周期LUFS发生率各组分别为32%,16%,15%,13%,后3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1);6月内妊娠率分别为20%,47%,50%,57%,后3组显著高于第1组(P〈0.01)。结论:对于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使用去氧孕烯或加二甲双胍后促排卵治疗无论是在控制症状还是增加周期排卵率、减少周期LUFS发生率和升高6月内妊娠率方面,效果同于腹腔镜手术者;而单纯促排卵治疗控制症状效果尚可,但周期排卵率和6月内妊娠率效果不良,周期LUFS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