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磁小体氟尿嘧啶微球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纳米磁性氟尿嘧啶微球治疗肝癌的靶向效应。方法肝癌裸鼠模型32只,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采用自制的0.03T强度的磁性支架丝,在肿瘤内部建立磁场,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纳米磁小体;生理盐水对照组,无磁场和药物应用;单纯内磁场组,建立0.03T肿瘤局部内磁场,无药物治疗;单纯氟尿嘧啶治疗组,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注射液,无磁场应用。各组于治疗前及连续5d治疗完成后第1,4,7,10,13天各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肿瘤抑制率64.0%,与其他三组的肿瘤体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组肿瘤组织镜下显示大量细胞凋亡。结论纳米磁性氟尿嘧啶微球在内磁场的作用下有明显的靶向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磁药物靶向治疗胆管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方法建立荷人胆管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纳米磁药物组(药物浓度为250mg/kg)、纳米磁药物靶向A组(药物浓度为150mg/kg)和纳米磁药物靶向B组(药物浓度为250mg/kg);取冶疗后第21d的各组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测量其中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并进行分析。结果纳米磁药物靶向B组中caspase-3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依次为纳米磁药物靶向A组、纳米磁药物组,空白对照组几乎没有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靶向治疗肿瘤后能引起更多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并且随纳米磁药物剂量增加,caspase-3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3.
磁靶纳米化疗药物治疗胆管癌移植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纳米磁靶向性药囊与其他化疗药物治疗裸鼠人胆管癌移植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在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9接种裸鼠。20d后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5-FU治疗组(B组),纳米磁靶向性药囊+内磁化支架治疗组(C组),健择治疗组(D组)。记录各组各时段肿瘤体积变化和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治疗后35d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A,B,C,D组于治疗后35d肿瘤体积分别为(2 256.1±267.1)mm3,(2 096.5±237.9) mm3,(1 392.2±189)mm3,(1 534.9±115)mm3,其中C,D组与A,B组之间的肿瘤体积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C,D组抑瘤率为7.4%, 39.6%和33%。电境观察C组和D组均有凋亡细胞出现。结论:同等剂量下,纳米磁靶向性药囊治疗效果优于5-FU,但与健择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叶酸修饰纳米粒(药物载体)载5-氟尿嘧啶(5-FU)对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MTT法检测无修饰和叶酸修饰纳米粒及两者加载5-FU对胆管癌QBC939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在荷QBC939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上,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比较5-FU,载5-FU纳米粒,载5-FU叶酸修饰纳米粒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叶酸修饰纳米粒孵育大鼠肝脏BRL3A细胞和肾脏NRK细胞24 h,观察其毒性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无论纳米粒修饰与否,对QBC939细胞生长均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载5-FU后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强于单独的5-FU作用,且载5-FU叶酸修饰纳米粒的作用更为明显(均P<0.05);5-FU,载5-FU纳米粒,载5-FU叶酸修饰纳米粒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6.0%,61.5%,74.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不同浓度叶酸修饰纳米粒孵育后,BRL3A细胞和NRK细胞的形态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叶酸修饰的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靶向性及生物安全性,叶酸修饰载5-FU纳米粒对胆管癌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通光敏剂profrinⅡ纳米化后光动力疗法(PDT)对结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超声乳化法构建profrinⅡ纳米微粒,建立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把荷瘤裸鼠分为对照组:不注射光敏剂,不用激光照射;纳米微粒光敏剂组:注射profrinⅡ纳米微粒悬液,不用激光照射;普通光敏剂PDT组:注射profrinⅡ后3h,激光照射30min;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profrinⅡ纳米微粒悬液注射后3h,激光照射30min。经小鼠尾静脉注入profrinⅡ纳米微粒(30mg/kg体重),光敏化3h后用半导体激光仪垂直照射肿瘤30min(能量密度9J/cm^2)。然后连续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瘤体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析。结果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在治疗后早期产生明显的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瘤体组织坏死,腺腔样结构解离破坏,微血管坏死,血栓形成。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与对照组和纳米微粒光敏剂组相比,延命率提高65.2%和58.3%(P〈0.05),抑瘤率增加87.9%和87.5%(P〈0.05);与普通光敏剂PDT组相比,延命率提高18.8%(P〈0.05),抑瘤率增加56.0%(P〈0.05)。结论纳米微粒光敏剂PDT可明显抑制裸鼠结肠种植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纳米控释系统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简单介绍纳米及其控释系统的基本概念、纳米及磁导航靶向载药微粒、纳米基因载体和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些新进展,以便为肿瘤的纳米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卟啉化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光动力作用(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杀伤效应:方法以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为研究对象,采用血卟啉化合物作为光敏剂,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为光源。实验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动力组、单纯光敏剂组)和光动力作用组,以系列浓度的血卟啉经不同强度光照后,用MTT法测定PDT对QBC939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和筛选最佳PDT参数。结果光动力作用组的吸光度(OD值)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PD浓度的增加和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动力作用对细胞的相对抑制率逐渐增大。不同的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强度间组合能达到相同的抑制率,如以10mg/L HPD经5J/cm^2光照强度或以4mg/L HPD经15J/cm^2光照强度对QBC939均可以达到92%相对抑制率。在最佳光照能量密度条件下,设计三组功率-时间组合,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1)PDT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具有明确的杀伤作用,其对细胞的抑制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强度间存在交互关系,从临床角度考虑,采用较低的光敏剂浓度经较大的光照强度照射是理想的PDT治疗方案。2)改变功率时间的组合不会影响光动力对胆管癌细胞杀伤作用,采用在光纤承受范围内的大功率短时间的照射方式可达到安全快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靶向β—catenin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两个靶向β—catenin的短发夹RNA的质粒载体CAT1、CAT2和阴性对照质粒Neg,并将其转入人结肠癌Colo205细胞,分组种植到裸鼠皮下以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后观察监测各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第8周裸鼠处死并剥离出肿瘤组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各组裸鼠的内脏未受到明显的毒害和损伤。第8周CAT1、CAT2实验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缩小(P〈0.05),抑制率大约在50%左右。而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AT1、CAT2组移植瘤的β—catenin表达均有显著性下调,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的升高(P〈0.05)。阴性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构建的靶向β—catenin的短发夹shRNA能够抑制人结肠癌Colo205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为结肠癌基因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和多西他赛联合放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AGS胃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2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 照射组。测量各组移植瘤体积,计算各组抑瘤率,评价多西他赛的放射增敏效果,并对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原位末段标记(TUNEL)检测。结果:28只裸鼠的成瘤率为100%,实验期间无死亡,比较各组移植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抑瘤率分别为单纯照射组36.4%,单纯多西他赛组44.2%,多西他赛 照射组86.9%。多西他赛对放射治疗的增敏值(enhancement factor,EF)值为1.5。多西他赛 照射组的平均凋亡指数(AI)为(15.6±2.3)%,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西他赛对人AGS胃癌裸鼠移植瘤有良好的放射增敏作用,多西他赛联合放疗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一种可靶向于缺氧损伤心肌细胞的纳米载体,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作用,并实现其与损伤原代心肌细胞的靶向结合. 方法 化学合成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非靶向纳米载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angiotensinⅡType 1,AT1)多肽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靶向纳米载体),测定其结构、基因负载能力和负载基因后的粒径、电位,观察其形貌,检测其对心肌细胞的毒性.将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缺氧损伤+非靶向组(A组,原代心肌细胞加入非靶向纳米载体后在缺氧条件下培养),正常+靶向组(B组,加入靶向纳米载体,在常氧条件下培养),缺氧损伤+靶向组(C组,加入靶向纳米载体,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观察并定量两种纳米载体与心肌细胞的结合情况. 结果 合成的靶向纳米载体与基因质量比为6∶1时可完全负载基因,其粒径为(180±55) nm,zeta电位为+5.4 mV,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近球形.当靶向纳米载体的浓度小于200 mg/L时,不同时间点靶向纳米载体作用的细胞活性均大于85%.分别与缺氧损伤+非靶向组(荧光强度为7 102±134)和正常+靶向组(8 120±235)相比,缺氧损伤+靶向组(12 350±495)心肌细胞膜周围的红色荧光均显著增强(P<0.05). 结论 AT1多肽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毒性小,基因负载能力强,并可与体外高表达AT1受体的心肌细胞靶向结合.该靶向纳米载体有望为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递送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对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探索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PDT)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以MGC-803人胃癌细胞制备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整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动物瘤体发出的荧光信号:测量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的裸鼠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体积:末次测量后切除肿瘤行病理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结果常规方法培养MGC一803人胃癌细胞并接种裸鼠.可以成功制备出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模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在特定波长的荧光激发下可发出特有的红色荧光。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4组间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肚1003.086,P=0.000),PDT治疗组明显小于其他3组;病理检查提示.PDT治疗后肿瘤细胞大片凝固性坏死;透射电镜观察提示,PDT治疗组肿瘤组织存在大量死亡细胞及部分凋亡细胞:TUNEL法检测发现,PDT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χ^2=18.237.P=0.000)。结论5-ALA介导的PDT对于裸鼠人胃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单纯给予5-ALA或激光辐射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肿瘤细胞的坏死及凋亡是5-ALA介导的PDT产生细胞毒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DNMT1基因在胆管癌发生中的表遗传学机制。方法将构建好的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法转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DNMT1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DNM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2)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抑制QBC-939的生长曲线,并使其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从(38.020±4.120)%减少至(14.860±2.1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3)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增加到(6.19±0.78)%,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通过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下调DNMT1在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促进凋亡的发生,提示DNMT1可能通过甲基化途径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单纯疱疹病毒-1-胸苷激酶(CD/TK)双自杀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 QBC939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CD/TK 克隆入穿梭载体成为 pAdtrack-CMV-CD/TK,与骨架载体 pAdeasy-1在细菌内同源重组为 pAd-CD/TK,经 PacⅠ酶切,293细胞包装、扩增、纯化后,体外转染人胆管癌细胞 QBC939,并给予前药5-FC 或 GCV,观察其体外杀伤效果。结果含 CD/TK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鉴定正确,扩增纯化后,病毒滴度为1×10~(11)颗粒/ml。重组腺病毒对 QBC939细胞在感染倍数(m.o.i)为100时的转染效率为90%,在 m.o.i50感染时,0.1mmool/L的5-FC 及10 μmol/L 的 GCV 对 QBC939细胞的杀伤率为80%,明显高于单用5-FC 与 GCV 的效应。结论双自杀基因以腺病毒为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转染效率高,体外杀伤效应明显。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抗人胆管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方法 将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接种于鸡胚尿囊膜 (CAM)无血管区 ,给予整和素αvβ3单克隆抗体 ,观察其对人胆管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组血管数目在给予抗体后第 2~ 8天均显著低于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P <0 .0 5) ,光镜下瘤细胞分布稀疏 ,瘤组织新生血管腔减少。结论 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胆管癌新生血管的生成 ,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癌(EC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即使在病变早期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总体生存率低。近几年来,ECC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逐渐开展,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等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或联合放、化疗可使ECC患者术后获益,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然而现有的辅助治疗方案各异,缺少ECC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本文结合最新发表的研究结果,讨论ECC术后辅助治疗的现状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求实用和有效的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61例肝门胆管癌及50例良性胆道疾病(肝门胆管结石伴肝管狭窄、肝门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右上腹痛。肝门胆管癌病人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血清CA19-9,CEA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6%,17.4%和68%,100%。B超,电脑彩超,CT,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0%,97%,71.9%,78.3%和95.7%,100%,90.9%,87.5%。所有4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行MRC均能明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的肝门胆管树。结论:血清CA19-9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彩超,MRI结合MRC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影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P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8年1月11例HP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11例肝门部胆管癌按Bismush-corline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肝方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肝尾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右半肝+尾状叶+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无死亡.胆漏3例,胰漏1例,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1例,随访8例,最长者63个月.结论 对肝门部胆管癌累及胰十二指肠区域者,HPD可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两步评估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步评估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评估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对67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改良T分期,并分析T分期对肿瘤切除率、手术方法的指导作用及与预后相关性;再采用改良T分期结合Bismuth分型方法分层,分析两者结合后对可治愈性手术方式选择及切除率的指导价值。结果改良T分期与肿瘤切除率、切缘阴性率及预后相关。随着T分期的增高,切除率及切缘阴性率显著下降(P= 0.032),T3期手术切除机会很小并且不能行治愈性切除;随T分期的增加,1、3年生存率下降(P<0.001)。但不同T分期的可治愈性手术方式无差异(P>0.05)。再结合Bismuth-Corlette分型表明T1/Bismuth-Ⅰ型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分期/分型(P<0.05),T1及T2期治愈性手术方式符合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原则。多普勒彩超联合MRI和MRCP对肿瘤的T分期、Bismuth分型最有价值。结论"两步评估方法"能较好地评估肿瘤可切除性、根治切除率及预后情况,并能指导具体的治愈性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理想的胆管癌术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曲肽(OCT)对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模型12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OCT[100μg/(kg.d)]和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最后1次给药24 h后处死裸鼠,完整剥除瘤块,测量瘤体体积和重量,计算实验组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两组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应用TUNEL法检测两组瘤组织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种植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1934.85±272.88)mm3 vs.(2834.63±521.86)mm3;(1.77±0.23)g vs.(2.44±0.65)g](均P<0.05),实验组抑瘤率为29.20%;实验组瘤组织中HIF-1α的表达量和MVD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0.2605±0.0406)vs.(0.3284±0.1008);(13.61±1.87)vs.(17.44±2.24)](均P<0.05);实验组瘤组织的凋亡指数(A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OCT对人胆管癌裸鼠种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