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后两组疗效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可加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急性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VOCASTIM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和饮水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吞咽障碍程度和饮水试验在治疗后2周和4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颈面部穴位按摩。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SS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配合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4.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加用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低频组同时配合舌骨及甲状上切迹处低频电刺激.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及电视透视(VFG)检测.结果:经过14 d的治疗,VFG吞咽功能检测,低频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5.
马湘玉  胡慧 《全科护理》2016,(10):1005-1006
[目的]总结穴位按摩配合脑电仿生刺激仪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和脑电仿生刺激仪对病人进行干预。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PSQI评分和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结论]通过穴位按摩配合脑电仿生刺激仪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可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6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对照组各33例,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采用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同时采用NMES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电刺激组为93.9%,对照组为72.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ES配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冰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咽部冰刺激及低频电疗。评定临床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平均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及咽部冰刺激联合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并配合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45%,P<0.01),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5%,P<0.01)。结论: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配合中医辨证穴位按摩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配合中医辨证穴位按摩的方法。于干预后1、2、3个月时进行吞咽能力评分,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吞咽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的康复训练配合中医辨证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应用于社区护理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低频电制激疗法,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吞咽障碍等级,吞咽障碍评分。结果:干预组吞咽障碍等级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且干预组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有较好效果,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和摄食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分别观察两组蛙田饮水实验及吞咽功能积分变化。结果: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结论: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VitalStim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6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患者。其中40例接受间歇管饲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接受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炎发生率和吞咽功能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重要意义,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口腔内假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口腔内肌群,1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舌压测定和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压均较治疗前提高 (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腔内电刺激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压,改善其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VitalStim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刺激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干预时间为2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和肺炎的发生率。结果: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对照组)、96.4%(电刺激组)和98.1%(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5%(对照组)、17.9%(电刺激组)和14.8%(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联合刺激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并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贡瑾  曹智刚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56-2257
目的:探讨穴位经皮神经功能电刺激(TEN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及无创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方法.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60例采用TENS仪对患者头部风池、百会穴区进行低频电刺激,观察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并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中、重度抑郁者给予百优解(氟西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十七项版本的Hamilton(HAMD)抑郁量表,分别于入院后1、4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0.47,P>0.05);治疗后TENS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13,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头部风池、百会穴区进行低频电刺激,可能对脑卒中后抑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姚萍  张玲  孙静  周莹 《中国康复》2011,26(3):211-2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口面肌群、声带、咀嚼及吞咽功能训练,感觉刺激等。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训练仪(低频电)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洼田饮水试验≥3分的患者,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结合低频电及TMS治疗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关、翳风穴穴位电刺激联合利他林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9月47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内关、翳风穴电刺激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利他林;对照组采用利他林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3d后评价疗效,并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评价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关、翳风穴穴位电刺激联合利他林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