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记录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大鼠顶叶联络皮质 (PtA)区脑电变化,分析其与觅药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PtA区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分成手术对照组和海洛因诱导组,后者制作海洛因依赖模型。利用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各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大鼠PtA区脑电变化,分析其各波百分比的差异。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组大鼠黑、白箱停留时,遥测脑电各波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海洛因诱导组大鼠穿梭时,与其停留状态脑电比较,右侧PtA脑电δ波百分比增加,β波、β2波百分比降低 (P<0.05,P<0.01),左侧PtA区脑电β波、β2波百分比也显示减少 (P<0.05,P<0.01)。进一步将海洛因诱导组大鼠穿梭时脑电与手术对照组大鼠穿梭时脑电相比,海洛因诱导组大鼠仅在白-黑穿梭时,左、右侧PtA区δ波百分比降低、θ、α、α1波百分比增高 (P<0.05),而黑-白箱穿梭时,PtA脑电百分比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洛因诱导的CPP大鼠穿梭时PtA区脑电变化与停留状态下脑电有所不同,但这种穿梭时脑电的改变,可能与大鼠伴药箱觅药行为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联合式学习机制建立一个实验室C57BL/6小鼠海洛因成瘾模型。方法 选择黑箱与白箱作为记忆训练环境,开展3种行为学训练范式研究:(1)巴甫洛夫条件位置偏好(CPP)训练范式,上午9:00腹腔注射0.1 ml对应浓度(5.0、10.0、20.0 mg/kg)海洛因后将小鼠放入白箱进行记忆强化训练30 min, 24 h后腹腔注射0.1 ml 0.9%氯化钠溶液放入黑箱训练,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对黑白箱的记忆偏好程度(不同箱体的运动时间)。(2)基于CPP训练范式的结果进行纳洛酮条件位置厌恶(CPA)训练范式;(3)行为敏化训练范式,基于3个行为学实验的统计学结果和实验小鼠给药后致死率建立了海洛因成瘾评分量表。选用3个不同剂量的海洛因(5.0、10.0、20.0 mg/kg)诱导海洛因成瘾,通过评分表上的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海洛因浓度。结果 在CPP训练范式中,5.0、10.0、20.0 mg/kg海洛因组均出现CPP(P<0.05,P<0.001,P<0.05);CPA训练范式中,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海洛因组CPA诱导率最高且2次诱导后出现CPA(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大鼠觅药消退期边缘下区(infralimbic cortex, IL)遥测脑电活动的变化对觅药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在IL区实施脑立体定位电极埋植,模型组大鼠依次制成吗啡依赖和消退模型,应用
无线遥测系统记录大鼠消退期IL区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戒断1~2 d白箱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吗啡注射前及对照
组;消退训练后1~2 d,模型组大鼠白箱停留时间比戒断期明显缩短,与吗啡注射前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模型组与对照
组比较,戒断2 d停留白箱时,IL区脑电β波显著增多,δ波显著减少;从黑箱向白箱穿梭时,δ波显著增多,α波和β波显著减少。消
退2 d,模型组大鼠停留白箱时,IL区脑电比对照组θ波明显减少,与戒断期比较β波和θ波明显减少,δ波明显增多;从黑箱向白箱
穿梭时,与对照组相比IL脑电无显著差异,但与戒断期比较,δ波明显减少,α波和β波明显增多。结论吗啡依赖大鼠觅药消退期
IL区脑电活动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异常脑电的产生可能影响觅药动机的形成,进而抑制觅药行为的表达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海洛因依赖易感性差异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进一步探讨新奇环境反应性与海洛因成瘾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以了解其在新奇环境中的反应性,然后根据海洛因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强度不同分为高CPP组和低CPP组,各占总数的30%, 并分析其与新奇环境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海洛因处理前后实验大鼠CP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CPP组旷场实验跨格总数及运动总距离均明显高于低CPP组(P<0.01);CPP的差值与旷场实验结果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剂量递增法可以有效地建立海洛因CPP易感性差异模型.大鼠在新奇环境中的反应性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形成海洛因依赖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295-298
目的:无线遥测麻醉和海洛因依赖状态下大鼠额叶联络皮层(FrA)实时脑电,并分析其特征性的脑电变化。方法:利用自编程序对不同病理状态及正常对照组大鼠FrA区的遥测脑电做小波消噪时域分析、功率谱及样本熵复杂度分析。结果:1麻醉状态、海洛因注射即刻状态(时间<2 h)、海洛因戒断三种状态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δ波明显增加,且δ波峰值按序右移。2三种状态下样本熵与正常大鼠样本熵相比均显著性减小(P<0.01)。3与麻醉状态、海洛因戒断状态下样本熵相比,海洛因注射即刻状态下脑电样本熵显著减小(P<0.01)。结论:小波消噪时域、功率谱及样本熵复杂度三种脑电分析方法都表明,麻醉和海洛因依赖大鼠用药不同时段的FrA区脑电均有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海洛因对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海洛因,建立成瘾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的表达。结果连续给大鼠注射海洛因7d后,大鼠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海洛因具有诱导Bax基因表达、损伤脑组织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多巴胺、5-羟色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海洛因复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间断性递增量肌肉注射海洛因的方法复制海洛因复吸大鼠模型,观察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al position preference,CPP)的行为学改变及脑组织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针灸能防止海洛因复吸大鼠体质量的下降(P〈0.01),显著延长海洛因复吸大鼠在暗箱的停留时间(P〈0.01),显著降低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DA和5-HT含量(P〈0.01)。结论抑制脑组织DA、5-HT的释放,降低对海洛因用药行为有关环境的依赖行为,可能是针灸干预海洛因复吸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针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及成瘛相关脑区FosB的影响.方法:用累进固定比率程序建立大鼠海洛因复吸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捆绑组、留针组、电针组,用小剂量海洛因引燃诱导海洛因觅药行为;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相关脑区的FosB表达.结果:与捆绑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P<0.01)和留针组(P<0.01)扣带前皮质、扣带后皮质的FosB阳性细胞均显著降低;在中央杏仁核,电针组、留针组阳性细胞均显著降低(P<0.01).在伏隔核核区和壳区及腹侧被盖区,电针组FosB阳性细胞显著低于捆绑组和留针组(P<0.05).而在蓝斑,留针组的FosB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捆绑组(P<0.05).结论:电针和留针对大鼠海洛因诱导的觅药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扣带前皮质、扣带后皮质、基底杏仁核、中央杏仁核、伏隔核核区、伏隔核壳区、腹侧苍白球、腹侧被盖区、蓝斑等部位Fos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蛇毒α-神经毒素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海洛因成瘾、脱毒,复成瘾、脱毒,再成瘾、脱毒3个阶段大白鼠模型,动物设阳性对照组、美沙酮-丁丙诺啡-可乐定联合治疗组,高、低剂量蛇毒-神经毒素组共4个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神经元出现变性、凋亡、胀亡等超微结构变化,阳性对照组随着复吸次数增加,脑神经元病变百分比依次增加;高剂量蛇毒治疗组脑神经元超微变化与美沙酮-丁丙诺啡-可乐定治疗组相近;低剂量蛇毒治疗组脑神经元超微变化与阳性对照组相近.结论: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神经元出现广泛性超微病理结构改变,随复吸次数增多而病变加重;高剂量蛇毒α-神经毒素能减轻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左旋四氢帕马丁(levo-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固定比率程序(fixed ratio,FR)1建立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戒断14 d后,观察-lTHP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影响。结果 2 h内l-THP组大鼠有效鼻触次数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结论 l-THP能有效干预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具有预防海洛因复吸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分别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刺激、测试5个阶段实验,正常对照组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测试4个阶段实验;在训练阶段,吗啡-刺激组和吗啡-假刺激组每天交替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各1次,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2次生理盐水;在刺激阶段,吗啡-刺激组采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假刺激组不刺激伏隔核.分别记录预测试和测试阶段3组大鼠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并给予比较.结果:吗啡-假刺激组训练后,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和同期的正常对照组(P<0.01),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吗啡-刺激组在伏隔核刺激条件下完成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后,在白箱停留时间长于吗啡-假刺激组(P<0.01),表明电刺激伏隔核显著强化了大鼠的觅药行为.结论:80 Hz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可明显地促进吗啡诱导的位置偏爱行为的形成,表明该频率电刺激可强化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大椎穴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和钙网织蛋白(calreticulin,CRT)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海洛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依赖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8只。按重复3次"染毒→戒断"的方法复制海洛因复吸大鼠模型。于实验第46天取各组大鼠海马、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脑组织,分别运用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和VTA区GRP78和CRT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依赖组大鼠海马和VTA中CRT、GRP78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和VTA中CRT、GRP78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仅海马CRT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干预海洛因脑损伤的机制与其上调海马和VTA中CRT、GRP78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1.571±0.787)次;t=2.753,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6.392±3.374)s;t=3.880,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t=3.9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0.925±1.733)s,(1.043±2.759)s;t=3.097,4.404,4.254,均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t=3.044,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t=2.6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海洛因依赖康复期小鼠欣快记忆激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针刺对海洛因欣快记忆激发的抑制作用,为针刺防复吸提供依据。方法:经行为学筛选后的9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空组、模型组、腧穴组、非穴组、纳曲酮组。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进行海洛因心理依赖造模,针刺“内关”、“三阴交”、“四神聪”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运用计算机条件位置偏爱系统测试进行欣快记忆激发的行为学评价。结果:治疗后模型组条件位置偏爱时间较空白组和针空组延长,显著性差异,P<0.01;腧穴组、纳曲酮组条件位置偏爱时间较模型组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穴组和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缩短小鼠海洛因心理依赖形成后在条件位置偏爱装置中偏爱箱中的停留时间,对环境激发海洛因欣快记忆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1(CANP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以尾静脉和鞘内置管合格的SD大鼠建立切口痛模型,设立对照组、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瑞芬太尼诱发模型切口疼痛,MEK激酶抑制剂U0126预处理抑制脊髓MEK活性,钙蛋白酶(CANP)特异性抑制剂Calpeptin预处理干预脊髓CANP活性;于静脉给药前24 h、静脉给药后2、6、24和48 h(T0~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Western blot法检测ERK、CANP1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T0~T4时间MWT和TWL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T1~T4瑞芬太尼组大鼠MWT降低,TWL缩短(均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T1~T4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MWT和TWL均升高(P<0.05或P<0.01);给药后48 h与对照组比,瑞芬太尼组p-ERK蛋白和CANP1大亚基自身水解蛋白(Cleaved-CANP1)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组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Calpeptin组p-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Cleaved-CANP1明显减少(P<0.01)。给药后48 h与对照组比,瑞芬太尼组大鼠GSK-3β和pGSK-3β/GSK-3β相对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而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GSK-3β和pGSK-3β/GSK-3β相对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瑞芬太尼诱导的疼痛过敏作用可能与激活ERK/CANP1/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Heroin relateddiseasehasbeenincreaseddrasti callywiththeabuseofillegaldrugsallovertheworld .Ofthecomplicationsrelatedtoheroinaddic tion ,therateamong patientswithrespiratorydis easeshasrangedfrom 2 1 %to 91 %.Earlierretro spectivecaseseriesofpatientshosp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复合因素法与利血平皮下注射法所致脾气虚证模型大鼠的临床证候特征。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复合因素组及利血平组,分别采用两种方式造模后,通过一般体征指标及证候量化评分评价临床证候表现;旷场实验评价大鼠心理及自主活动;检测血清D-木糖含量判断消化吸收能力。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两模型组大鼠证候量化评分总积分及各单项均升高(P<0.05,P<0.001),且利血平组各个单项及总积分均高于复合因素组(P<0.05);两组大鼠自主活动均较正常组减少(P<0.05);与复合因素组相比,利血平组穿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活动距离下降尤为明显(P<0.001);与正常组相比,两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均下降(P<0.01),两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造模方式都可造成大鼠脾气虚证候,但其临床证候表现有所不同,实验时应结合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