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体的经脉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个部分,历代医家对十二正经从经脉循行、穴位、主治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几个方面都有详细的叙述;相反,对于经脉另一个重要部分-奇经八脉的论述却是简而不全,根据已有文献的记载,本文将从奇经八脉的主治病候、临床应用及理论概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经络系统的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整体观是完整性和统一性,这就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组成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还与人体健康和四季、气候、地区条件等自然环境及其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等理论,无不贯穿着整体观的思想。1 经络组成的整体性经为路径,络为网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络。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络,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正经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肤,经脉则包…  相似文献   

3.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骄、阳跻。古人对这八条经脉的命名有着深刻的含意。深入研究和探讨奇经八脉的命名意义,对于进一步把握奇经理论,发展奇经学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临床价值。故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浅析,谬误之处,敬希同道指正。命名据循行部位十二正经虽然循环贯注于人体内外,其经脉运行首尾相接,内外相应,但就其相互间纵横交错的整体联系,却有赖于奇经八脉  相似文献   

4.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正经循行次序的约制,也无表里相配关系,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正经的气血满盈之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贮存起来;当十二正经的气血不足之时,奇经八脉之气血便还流到十二正经中。因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  相似文献   

5.
也谈"中脉     
也谈"中脉"王如仙传统中医认为,人体中有纵横错杂,遍布全身的经脉和络脉,它们交会衔接,紧密相联,形成复杂而精细的经络系统。其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上恰恰未提及“中脉”,故真正了解“中脉”的人为数不多。在藏密气功中,对于“...  相似文献   

6.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它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别道奇行,故名奇经。奇有奇异、零余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之余,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十四经发挥》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又其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故亦可认为“奇”为“奇偶”之“奇”,如《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木…  相似文献   

7.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经脉系统的主体,它们的命名是结合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内容简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十二正经是肺、心包、心、肝、脾、肾六脏和大肠、小肠、三焦、胃、胆、膀胱六腑,共12个内脏所分出的12条经脉,均从体内脏腑发出走向体表,顺沿四肢百骸,遍布周身上下。任督二脉作用于头面和躯干,合称为十四正经。经脉是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途径。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转输和聚集所在,也就是针灸、按摩施术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作用,来调整人体气血,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内经·经脉篇》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死生,除百病的作用。现将"全身经络按摩法"按人体部位分为(一)按摩头面颈项保证五官气血通畅,(二)按摩胸腹防治心脏疾患,(三)按摩肚腹防治肠胃下腹疾患,(四)按摩肩背腰尻防治腰脊疾病,(五)按摩四肢防治全身疾病五个部分分述。  相似文献   

9.
王继明 《国医论坛》2003,18(5):13-14
奇经和络脉均是中医学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系极为密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提出了“奇络”一词 ,并在诊治疾病中奇络并重。对于奇络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在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均具有实际价值 ,尤其应用于一些疑难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 ,常能独辟蹊径 ,出奇制胜。试从以下方面阐述二者关系 ,以与同道商榷。1 奇络的循行分布有别于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人体的重要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和络脉的循行分布均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  相似文献   

10.
脊柱是人体运动支撑架的中轴和支柱,是中枢神经所在,是髓之海洋,血之产地,运动之链条,是生命信息和能量传输之通道,可协调和支撑周身各部。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有总督一身阳经的作用,人体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故称“阳脉之海”。  相似文献   

11.
耳穴自我按摩保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穴诊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针系统。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十二条正经均直接间接地循耳、绕耳、入耳,形成网络系统。耳穴与人的机体息息相关,因此,细心在耳廓  相似文献   

12.
奇经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奇经不拘于正经,不属络脏腑,无明显表里关系,但它们有各自的循行路线、特定功能和所主病候。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起到联系、调节、组合和主导作用,它主要是概括了各条奇经统辖的经脉所主病候的某些合并疾病,是十二经脉  相似文献   

13.
陈金宗 《双足与保健》2003,(5):18-18,20
足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人体最低部位,由52块骨,66个关节,40多条肌肉和200条韧带组成。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是足三阳经之终,通过经络与全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15.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此八穴既能治正经病,又能治奇经病.笔者体会:该穴善治涉及诸经或不易辨清病变归属何经之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该书将十二经别与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并列,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与经脉、络脉并列,是不妥当的。十二经脉是正经的主干,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十二正经的分支,又属络脉的范畴。关于督、任、冲脉的起始,该书皆说起于胞中,与《内经》、《难经》记载不同,应该认真讨论,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第六节奇经八脉“奇”是异于平常的意思,也是单独无偶之义。奇经是对正经而言,就是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的经脉。李时珍说:“正经在人体内作用,如同沟渠,奇经如同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流溢于奇经,所以秦越人把它比喻作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则流于湖泽”①。奇经八脉的命名开始见于《难经》,《难经》著作时间,是在《内经》以后,可以说奇经八脉的理论,是从《内经》经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带脉新议     
朱丹烨  刘皓怡  米菲菲 《河南中医》2012,32(11):1431-1432
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在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同时,与同属的奇经八脉的其他七个经脉亦有不同,其特别之处在于回身一周,横向循行.通过对古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的考证,发现横向循行的经脉不仅只有带脉一条,还存在其他与带脉一样的横向循行的经脉,这类经脉在临床中可以拓宽诊疗思路,指导临床取穴.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其中"离"是指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入"是指十二经别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此处的"入"与下文《灵枢·根结第五篇》提到的"入"所指不同);"出"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浅出体表;"合"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合于相应的阳经,其中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其本经的经脉,十二经别按  相似文献   

20.
四"气街"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内经>的"气街"在人体受到伤害刺激、经脉闭阻之时具有对人体及经络系统的自我保护作用.在十二正经受邪,经气流行不畅之时,"气街"可以代经行气,以维持人体内经气的运行."气街"的开放是人体对伤害刺激的保护,也是对人体病变的一种提示,亦有可能成为人体的一种致病因素.并提出"气街"的定位与冲脉关系以及解释了经书中无"臂气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