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院内医疗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共派出5支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通过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部,组建针对伤员救治的各类医护和后勤保障组、组建“震区伤员心理干预小组”等措施,对院内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先后共收治灾区转运伤员161例,对27例在入院时存在不稳定心理因素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治。161例伤员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河南省3次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经验。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现场急救后,迅速将伤员顺利转运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牧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陕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峪护治疗。结果3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17例,95例伤员被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2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93例康复出院。结论河南省的急救站均依托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从而构成一个急救站网,可伞天候、全方位、高效率地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院前救治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重大突发事故伤员的救治提供借鉴作用。方法回顾本次动车事故院外医疗机构有序、高效的组织开展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做法和特点。结果根据重大事故伤员救治分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院外医疗包括接警、调度救护车辆和现场伤员处置;第二阶段伤员转送;第三阶段院外与院内实现无缝交接,伤员及时、快速被转往医院收治。结论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救治中,院外急救工作出色,“急”、“救”特点表现突出,对伤员成功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5.
地震造成的人、畜、财产和环境等巨大破坏无法估量.对于伤员的救治来说,通过了解灾区可使用的医疗资源、不断更新灾情信息、及时制定院外和院内应急预案等措施,最有效地利用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医疗救援.同时,还要分析地震的疾病谱,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大大提高救治效率.另外,在灾难医学体系中,筹建灾难医学救援队,是地震后医疗力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日遗化学武器处置现场突发化学事故的医学急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侵华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我国境内,凡日军所到之处均发现有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以下简称“日遗化武”)。目前,中日双方已着手处理日遗化武。因存在炮弹爆炸或化学毒剂泄漏致人中毒的可能,现场处置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需要迅速有序地展开现场医学应急救援,包括事故现场伤员的抢救、检伤分类、洗消、急救和后送。结合多次参与日遗化武处置现场医疗保障工作积累的经验,根据突发化学事故伤员伤情特点及医学救治流程,本文就如何做好现场处置突发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工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群体烧伤伤员紧急空中转运及医学救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群体烧伤病员的空中远距离转送及医疗救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武警森林部队大兴安岭林区的35例烧伤患者,从现场救治、医疗转送到院内救治保障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卫勤保障按准备、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空中转送、后续治疗阶段逐步展开。全部伤员1h内现场完成自救互救,并通过直升飞机及救护车转送到当地的医院进行急救;24h后,由专机护送转北京治疗,空中飞行距离约1600km。35例烧伤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4.06岁,烧伤面积在4%~65%,平均烧伤面积为16%,轻伤6人占17.14%,病重26人占74.29%,病危3人占8.57%。35例患者都合并吸人性气道损伤,重度吸人性损伤16人占45.71%,中度吸入性损伤19人占54.29%。全部伤员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森林火灾群体烧伤,大量合并气道吸人性损伤,现场急救非常困难;加强检伤分类与前接后送的管理,是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防止混乱的基础;空中快速转运到后方医院接受最有效的专科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空中医疗转送的医疗与护理具有独特性,但是相对安全;利用军队医疗转运力量及医疗救治力量实行跨军兵种卫勤力量的统筹使用,可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7·5”事件,大批伤员短时间内被送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救中心。我院随即按预案组织开展院内救治工作。调集医院医疗、护理等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科主任来医院集结待命。应急腾空近200张病床用于收治伤员。选调医院普外科、骨伤科、神经外科等知名外科专家成立了院内急救专家组,参与救治危重伤病员。在接诊伤员时,按伤情和受伤部位进行检伤分类、伤情评估、腕带标识和院内分类、分科(组)救治。在救治程序上,医院迅速开通了急救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绿色通道,并针对在门诊就诊的受伤群众,医院从简、从快,开展免费紧急医疗救助。对重伤危重患者各科室协作,尽快紧急手术;对于遇难不幸死亡的伤员,医院给予尸体处理后,并由党办工作人员拍照留像后交由保卫科负责妥善集中保管;轻伤患者在急诊外科、内科进行及时处理后紧急收治和疏散。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与医师之比为1.6:1,充分发挥应急护理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我院累计接诊216例,248人次(其中门诊104人次,入院144人次),门诊死亡8例,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99人次。暴力事件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与管理有其独特的特点,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及时制定相应的反恐应急医疗预案,常备不懈,适时演练,按规范分级负责,以增强应急医疗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9.
"5·12"四川汶川地震绵阳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位于特重灾区最前沿,是伤员救治最集中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地震灾害造成大量房屋设备受损、水电气中断、物资短缺、救援防疫工作任务重、后勤应急保障等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医院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处置地震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医院的供电设备快速检修、及时恢复供电;迅速启动应急锅炉,保证蒸汽供应;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供应商绿色通道应急预案,保障后勤供给;及时清除垃圾,在全院进行大规模防疫工作;搭建帐篷,铺设床位,安置伤员;高效组织、快速分发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份救灾物资使用到灾民身上.笔者认为,前沿中心医院的后勤应急机制是抗震救治取得胜利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俄罗斯“涅夫斯基”列车脱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医学救援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列车事故医学救援:①加强平时准备,包括建立救援预案、进行技术培训、保障急救药材和构建救治体系;②统一指挥,多部¨协作;③统一医疗文件,包括文件的形式、内容与管理,以保障伤员救治及时合理;④加强现场急救,力争实现与院内救治的尤缝链接;⑤实施立体后送,尤其要重视列车和空运后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地震灾害后批量伤员的伤情特点,提出了策略性地震突害现场救护(strategic earthquake casualty care,SECC)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紧急医疗支持和管理方法,提高现场救治效率:方法通过现场医疗救治精准分级(precise grading,PG)、建立SECC搜救与救援评做成级别(ASR)协调机制,规范区域分级准入(graded access system,GAS)规则,制定了搜救与医疗无缝衔接的管理与技术指南=结果在救援早期应用PG、SECC+ASR以及区域分级准入规划等策略,城市搜救队能够明确搜救与医疗协同的技术标准和流程,快速优化灾区伤员转送体系。结论SECC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市搜救队将高级生命支持向灾害现场核心区域和废墟下延伸,提高了地震灾害救援时效及伤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2.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由于通信、陆路交通中断,给医疗救援工作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军第452医院2d之内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分别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映秀镇、理县等地实施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医疗队充分利用军队作战资源,启动战时作战预案,使用军用手机、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直接将第3支医疗救援队员15人及医疗救援器材药品空降到映秀镇,利用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283人。通过早期实施快速检伤分类、快速空中转运、救援人员合理配备、中后期加强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卫生教育,顺利完成此次救援任务。通过此次汶川大地震空中医疗救援实践,提出要加强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灾时通讯保障;结合灾区环境不利因素,实施空中运输,保证后勤保障;军队应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海上医疗队平时海上灾害医学救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海上医疗队(组)在海上展开灾害医疗救援的效果,探讨提高海上灾害医学援救能力。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海上医疗队以10~15、50和120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全组经海上医疗救护97批次,抢救伤病员1257例,对伤病员进行分类,现场急救、急救手术、海水浸泡伤的综合处理和快速后送。结果本组1257例伤病员中,存活1183例(94%),死亡74例(6%),其中伤后1h以内21例(28%),24h以内51例(69%);死于创伤68例(92%),溺水3例(4%),中毒伤员3例(3%)。结论通过海上医疗队在平时海上灾害时医疗救援的展开实践,提高了海上灾害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援水平,丰富了海上医疗队的救援经验。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进行废墟现场搜救;第一时间展开流动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时间“走村人户”进行巡诊;第一时间与当地医院实施联合救治;第一时间联合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总结出:①携带足够的制氧设备;②实时补充大量水分;③加强后勤保障质量;④及时对高原反应给予对症治疗;⑤实施轮班工作制度。这些经验对医疗队急进高原实施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组建多支医疗队,在灾区展开大量医疗救治工作,历时69d,医疗队的组建、拉动、转进、开展救治工作以及后期医疗工作中的成就和失误并存,需全面、客观总结。灾害早期的救援工作需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救灾团体应具备独立保障、展开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必须贯彻“分类救治,分期救治,适时后送”的原则;后期以防疫工作为主,应及时调整医疗队人员构成,心理援助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各医疗单位应客观总结,常备不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救援能力水平,根据前瞻性、实用性、易行性、标准化、一体化的原则,针对反映救援队建设的救援队基础指标、医院支撑性指标、救援队建设与训练指标、桌面推演或现场模拟这四项指标,设计了“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救援能力考评系统”,以实现对单个救援队的自身分析、历史分析,多救援队的横向比较分析,区域分析和救援队筛选功能,达到提高救援队建设效率,规范建设标准,促进灾害应急救援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省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参与了灾害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和伤员的长途转运工作。泥石流伤员的救援有其特点及原则,由于灾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及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大多伤员要及时长途转送到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进行救治,这也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重点之一。而伤员转运的组织实施与协调,转运方式的选择,医疗人员及设备,转运途中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到达目的地后患者的交接等都是伤员安全成功转运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已经成为任何一支国际救援队实施国际救援任务的准入证明.在多次地震灾害救援中,国内已形成现场急救、方舱(帐蓬)医院、后方医院三级救治体系,伤病员救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国内医疗救援队伍建设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尤其是灾害现场医疗救援队,在队伍注册、人员配置、专业设置、行动方案、装备配置和后勤保...  相似文献   

19.
5月14日,浙江省首批医疗卫生紧急救援队奔赴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和平武县开展工作。笔者根据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应建立省级综合性应急医疗救援队,队员包括各专业的人员,如医疗专家、心理专家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人员。医疗救援应与其他救援队,如消防救援队、军人等合作。在灾害发生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首先派出由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在临近灾区的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建立治疗区。在后续阶段,应主动搜寻以发现幸存者。现场医疗救援队的成员应每三人组成一组,由专业背景不同,体格和心理素质均高的人员组成。首先进入核心地区的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评估现场情况,并向后勤保障部门报告。后勤保障部门应努力将必需的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去。送往灾区的物资和装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改善。应建立现场指挥机制。  相似文献   

20.
鹤矿集团“11·21”矿难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鹤矿集团“11·21”矿难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为矿山救护实践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47例矿难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妥善的院外抢救,积极实施高压氧治疗。结果除2例重症患者仍有精神症状外,其余患者病情稳定,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群体矿难一氧化碳中毒,及时妥善处置,应用现有资源,采取高压氧治疗,应视为有效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