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4.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4):4-4
《伤寒论》第29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是为素体阴阳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误用汗法,以致变证而设。  相似文献   

5.
一、依脉证而禁脉证,主要是指脉象和症状。《伤寒论》16条指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功能解肌祛风,乃发汗解表之轻剂,用于治疗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脉证的太阳中风证。若其人脉象浮紧,发热,无汗,为太阳伤寒证,当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治疗。若误用桂枝汤,则为病重药轻,可能因治疗失当而使邪气郁闭酿成变证,故不可与之。反之,太阳中风证也不可与麻黄汤,误服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流离,或阴伴汗耗,或阳随汗泄,同样可以造成变证,论中虽未明言,于此条可举一反三。正如汪昂所说:“有是病者,必主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年公开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及其教学参考书均认为此条文是论述衄家应禁汗,以及误汗的变证(以下简称变证)。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惊悸"篇云:"经常衄血的病人,若误汗……额上脉陷而不起……。其脉紧急。……则目睛直视不能转动。……故不得眠。"多数医家同意此说。  相似文献   

7.
<正>方义体会《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9.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10.
李娓利 《陕西中医》2006,27(11):1454-1454,F0003
汗、吐、下三法属消法的范畴,以攻逐邪气为主,用药若切中病机,则收效昭著,但药性峻烈或有毒,极易伤正,在发汗、呕吐、泻下之后,易出现耗津伤液,损及阴阳之情况,甚至变生它病,《伤寒论》中述及误用汗叶下法导致变证的条文甚多,诚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则为利,一则为害,故正确掌握汗吐下方法及适时调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2.
从“表证误汗”谈《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贤彬 《四川中医》1997,15(2):15-16
表证,是指病位浅在肌表,由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的初起阶段。治宜发汗解表,祛邪外出。《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债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汗法是治疗表证的起手用法,若使用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使用不当则变证百出越害无穷。本文试从表证误汗的角度来探讨《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以期对认真研读《伤寒论》,正确使用发汗法有所种益。一、表证误汗的原因凡不当汗而开之,或当汗而开之不当者,均属误汗。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数种。1.不辨风寒风热混施表药:外感表证当首辨风寒…  相似文献   

13.
厘清《伤寒论》中少阳病脉证在六经循经传变中的位置,通过理论分析说明少阳病脉证已现元气亏虚,结合相关条文加以佐证,并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张仲景"少阳不可发汗"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5):531-533
《伤寒论》第29与30条论述的是由于胃热炽盛阴伤却经误汗,使阳气更虚,导致阴阳两虚证.临床包括误用桂枝加附子汤发汗出现的阳虚证、阴虚证、胃热证以及重发汗及烧针后出现的内热重证,仲景分别予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及四逆汤治疗,以示范复杂病机治疗的先后缓急.  相似文献   

15.
风温概述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以肺卫症状为主,临证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症,属于典型的新感温病。一、古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但这里所说的风温,从张仲景描述的症状来看,系指热病误汗所引发的变证,而非指新感温病,与温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误治变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病变,总以邪正两方为基础,故其治则不外祛邪、扶正两端。三阳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三明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若违背这一治疗原则,错失病机或妄投诸法,则每易导致正益虚,邪更盛,遂使邪势不可遏而破竹直入,变证蜂起。综观《伤寒论》所述诸误治引起的变证,有因于误汗(失汗、过汗)、误吐、误下诸由,或因于妄用温外、火逆、水摸(灌)诸法,或因于差后食复、劳复、阴阳易等。外邪客表,发汗为常法。若当汗不汗,则坐失机宜,致卫气怫郁,邪恋不去,出现寒热如疟状,身痒,热多寒少等证候。若当汗而汗之太过,或不当汗…  相似文献   

17.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辨析<伤寒论>中汗不得法的证治,以期指导临床.方法:对<伤寒论>汗不得法伤正的相关条文进行剖析.结果:由于诊治护理过程失当加之患者体质等因素,汗不得法常可损伤人之气血阴阳,致使病情复杂变化,不可简单认为汗后"伤阴""伤阳",应根据汗后具体症状,辨证施治.结论:<伤寒论>对汗不得法伤正的论治使得汗法更加完整,通过对汗不得法伤正的辨析,有利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上,某些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虽出现一些症状,但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恢复而痊愈,通常称为“自愈”。对这类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仅结合《伤寒论》中部分条文,谈谈对“自愈”类疾病的判定。一、判定原则阴阳是否能够自和,是判定疾病能否“自愈”的关键。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中载:“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条〕此条文指出:凡治病汗、吐、下,用  相似文献   

20.
1 伤阴的病因病机 ①外感因素:《伤寒论》以寒邪郁久化热伤阴,阐述了外邪伤阴的特点。因风寒之邪伤人,易伤阳气,若治疗得当,驱邪于体外。反之,入里化热,或阴虚或阳亢必耗津液。 ②体质因素: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阴虚阳亢、机体感受外邪或误用汗法,易致阴液损伤,《伤寒论》多以禁用汗法的方式来论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条),“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88条)。可见汗法必伤津,阴虚加津伤,易致阴竭之逆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