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及血管成型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方法对76例CVS病人,在全脑DSA造影中明确痉挛部位,其中6例近端、局限性CVS采用PTA,而远端、弥漫性CVS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灌注0.3%罂粟碱及溶栓药物治疗,直至血管口径接近正常。结果痉挛血管全部有改善.术后临床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改善,无死亡。术后3月随访,Jennett预后良好64例(77.28%),较差(重残或植物状态)12例(18.18%),死亡3例(4.54%),死亡原因均为颅外因素。结论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型术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介入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超选择脑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经皮穿刺脑血管成形术 (PTA)、经皮内膜斑块切除术和超声血管内成形术及静脉窦逆行灌注等方面对此领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动脉血管内灌注预防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价值。方法对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13例血管痉挛患者,采用动脉血管内灌注维拉帕米灌注防治。结果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导丝等物理刺激3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经颅内动脉灌注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9例;动脉血管灌注维拉帕米后,脑血管痉挛均得到解除,血流恢复;术中未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未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血管内灌注维拉帕米可有效解除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对97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或次日)和术后6个月应用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随访6个月观察TIA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9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112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释放109枚支架,94.5%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或次日)和6个月时动脉狭窄程度及Vm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术后即刻发现1例丘脑出血.6个月随访期间,83例(92.5%)无TIA及脑卒中发生;9例(9.68%)发生TIA,3例(3.23%)发生脑梗死,2例(2.15%)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性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动脉瘤介入术中及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每根血管剂量3~10 mg不等,平均(5.3±2.6)mg。每例病人剂量3~25 mg不等,平均剂量(8.0±4.9)mg。比较灌注治疗前、中、后病人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情况。结果本组共实施30根血管的灌注治疗,其中27根痉挛血管获得影像学改善。与术前比较,术中、术后病人的心率和MAP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20例,时间3~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1分16例,2分3例,3分1例。结论动脉灌注维拉帕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 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DSA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 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溶栓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溶栓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溶栓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弥补了单纯溶栓药物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及术后血管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基底动脉痉挛模型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成年杂种犬 2 8只 ,分为实验组 2 0只和阴性对照组 8只。球囊扩张时的峰压力和持续时间分别为 2个大气压和 10s,分别在PTA治疗成功后当天 ,第 30、90和 30 0天复查脑血管造影 ,随后剖取基底动脉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血管壁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两次注血所有犬的基底动脉均出现明显痉挛 ,内径由 1.3mm缩小为 0 8mm。实验组PTA治疗成功 15只 ,术后痉挛的基底动脉内径扩张至 1 2mm ,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 (P <0 0 5 ) ,血流明显改善。对照组痉挛血管的内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及间质中的胶原纤维活跃增生 ,血管腔缩窄。PTA术后增生的组织明显受压变薄 ,平滑肌细胞拉直变平 ,胞内粗肌丝明显减少 ,间质中的胶原纤维减少 ,内弹力层部分断裂 ,部分内皮细胞脱落 ;平滑肌及胶原纤维的改变直到术后 10个月时仍未能修复。随访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再狭窄现象。结论 PTA可以改变狭窄血管中膜结构 ,术后血管不会再狭窄。PTA是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结果:52例患者中共有51例成功置入56枚支架,技术成功率达98.1%。48例患者术后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发作,1例因支架置入困难仅行PTA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1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再灌注损伤;1例出现颅内出血;7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避免患者致残、致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